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2篇
  12篇
综合类   32篇
水产渔业   16篇
园艺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三种湿地植物抗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阶段性降温条件下,研究了三种常用湿地植物黄鸢尾(Iris pseudacorus L.)、花菖蒲(Iris ensata Thunb.)及水芹(Oenabthe javanica)叶片抗寒性相关生理指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细胞质膜相对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冷锻炼使湿地植物通过对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性的调节来提高其机体的抗寒性.低温条件下,黄鸢尾的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5℃时SOD活性是初始值的5.77倍;花菖蒲保持较高的CAT活性,5℃时其CAT活性是黄鸢尾CAT活性的8.95倍,是水芹CAT活性的3.77倍;水芹叶片中脯氨酸含量明显提高,温度和脯氨酸含量呈负相关(R=-0.755,P=-0.050).综合比较各项生理指标可以得到这三种湿地植物的耐寒性大小顺序依次为:黄鸢尾>花菖蒲>水芹.  相似文献   
32.
采用活塞取样器采集了月湖湖中央2处钻孔沉积物,分析了其中硅藻种类与密度的垂直变化,同时采用^210Pb/^137Cs推测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关进行了总有机质.生物硅含量分析,以了解月湖各个不同年代的水质变化。结果表明,2个柱状沉积物中硅藻的优势属为:小环藻属、直链藻属、舟形藻属、Cyclostephanos属。Z-1钻孔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颗粒直链藻、Navicuta porifera、Cyclostephanos tholifomis. Z-2钻孔中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颗粒直链藻、舟形藻、Cyclostephanos invisitatus。就硅藻密度而言,总趋势是上层最多,平均7.14×10^5~58.65×10^5ind·g^-1,中层其次,平均0.08×10^5-13.98×10^5ind·g^-1,下层最少,平均0.24×10^5-0.64×10^5ind·g^-1.硅藻种类数变化虽然没有明显规律,但种类最少的样品出现在中层,^210Pb/^137Cs测年数据表明中层为19世纪90年代-20世纪70年代。相天分析表明:Z-1孔生物硅与沉积硅藻密度显著正相关(r=0.933,P=0.021〈0.05),总有机质含量与种类数显著负相关(r=-0.972,P=0.005〈0.05);Z-2孔生物硅与沉积硅藻密度显著正相关(r=0.985,P=0.002〈0.05),沉积硅藻密度与种类数显著负相关(r=-0.933,P=-0.021〈0.05)。研究结果表明,月湖沉积物中硅藻种类与密度的垂直变化可以反映月湖的富营养演化历程:19世纪60年代-19世纪80年代,月湖水质较好;19世纪90年代-20世纪10年代,月湖开始由贫营养状态向中营养状态转变,为水体富营养化开始发生时间;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月湖水体营养等级持续增加,已富营养化;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周边人口数量急刷上升与污水的直接排放导致月湖水质持续恶化;20世纪80年代至月湖截污前这段时期使月湖最终沦为劣五类水体的湖泊。  相似文献   
33.
采用以天然植物中空纤维作为填料的生物质一生物膜反应器(BBFR)串联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IVCW)的组合工艺处理系统,研究了5种不同的运行工况,即不同的停留时间、水力及污染负荷条件下对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5种工况下组合系统的出水均能达到一级排放标准,COD、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9.86%、93.5%和74.78%。各工况条件下因为装置控制参数和稳定程度的不同,各运行阶段下的净化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异。通过探讨BBFR和IVCW的最佳耦合模式,即系统处理效果达到最佳时的运行参数,实现了BBFR和IVCW二者间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34.
该文对基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IVCW)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净化效率、养殖效果和系统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420 mm/d的水力负荷下,湿地可有效地去除循环水中的总悬浮物(去除率85%)、CODCr(去除率50%)、BOD5(去除率44%)、总氨氮(去除率53%)、亚硝酸盐(去除率83%)和硝酸盐(去除率54%),能够满足养殖用水的要求,整个试验期间系统实现了零污水排放.经过5个月的养殖,成功地将斑点叉尾鲴(Ictalurus punctatus)鱼苗(1.8 cm,0.08g)培育成鱼种(15.9 cm,33.9 g),成活率达到92.6%.在养殖容量、病害控制、成活率以及鱼体生长速度等方面均优于常规池塘养殖模式.建立了一个预测湿地与养殖池塘面积配比的数学模型,为实际应用和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5.
酞酸酯对水生生物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征  吴振斌 《淡水渔业》2006,36(1):57-59
酞酸酯是我国重点控制的环境污染物,同时被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列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它被大量用于塑料工业中,按重量计算占塑料的55%。由于酞酸酯与聚乙烯等材料的结合力是范德华力和氢键,很容易从塑料中流失而污染环境。介绍了酞酸酯对水生态系统内不同营养水平的水生生物的急、慢性毒性以及一系列生理、生态学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有待加强研究的范围,为相关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6.
本研究设置了基质正、反级配垂直流人工湿地,通过测定系统对CODCr、TN、TP、NH4+-N等指标的去除效率、有效孔隙率和渗透系数的变化来比较两种级配方式下垂直流人工湿地净化效果和系统渗透性能。结果表明,两种级配方式下,垂直流湿地系统对污染物去除的综合效果优于单一粒径的无烟煤湿地系统;反级配系统在除磷方面存在优势,正级配系统在CODCr去除方面显著强于反级配系统,在脱氮方面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反级配系统的有效孔隙率在各层的降幅变化不大,而正级配系统表层及上层有效孔隙率的降幅显著大于中层和底层;正级配系统渗透系数的变化显著高于反级配系统,且出现了持续性表面滞水现象。以上结果均表明,反级配垂直流湿地系统可以在保证净化效率的同时,缓解湿地基质堵塞,有效延长基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7.
从增氧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采集样品,利用间歇曝气法富集好氧反硝化菌,并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10株好氧反硝化菌。其中编号为B13的菌株在初始硝态氮含量为277.23mg·L-1、碳氮比为5的条件下,24h的硝态氮去除率达92.80%,亚硝态氮积累只有12.57mg·L-1,脱氮速率达到20.58mg·L-·1h-1。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与Pseudomonas stutzeri同源性达100%。选用四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表设计实验,通过测定对硝态氮去除能力和亚硝态氮的积累量,研究碳源、碳氮比(C/N)、pH以及溶解氧含量(DO)4种不同因素对B13号菌株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硝态氮的去除率最大可达99.88%,几乎没有亚硝态氮积累。对硝态氮去除率影响最大的因素为碳氮比,其次为pH,溶解氧含量和碳源。对应的最优条件是碳源为葡萄糖,碳氮比为10,pH为9,溶解氧含量为1.84~3.57mg·L-1。  相似文献   
38.
研究了0、2、8、32 mg/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沉水植物轮叶黑藻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28、mg/L的SDBS对黑藻植株长度的增长均有促进作用,其中8 mg/L处理下作用最为明显,在较高浓度32 mg/L处理下,黑藻植株增长则相对受到抑制,植株长度增加缓慢。2 mg/L SDBS对黑藻生物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在8 mg/L SDBS处理下,黑藻生物量与对照比较变化不大;而在高浓度32 mg/L SDBS处理下,黑藻生物量逐渐降低,并且低于对照组。本试验条件下SDBS对黑藻植株分枝有一定促进作用,在2 mg/L处理下,植株分枝数多于其他处理,生长旺盛;在其他浓度处理下,植株分枝数相对较少,但均多于对照组。不同SDBS浓度处理下,对黑藻植株重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而对黑藻植株长度和分枝数的比较,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9.
研究比较了汕优63和金优77两种不同基因型水稻在幼苗期于武昌东湖水中生长时体内磷含量及其变化速率。结果表明,金优77较汕优63能更有效地利用天然水中的磷。将湖水中的磷划分为总磷(TP)、总溶解反应磷(TSP)、总反应磷(TRP)、溶解性反应磷(SRP)4种不同的磷形态,研究比较了两种不同基因型水稻幼苗期对天然水体中各磷形态的摄取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金优77较汕优63能更快速而有效地利用各磷形态。  相似文献   
40.
比较研究不同季节汕优63和金优77两种不同基因型水稻幼苗在东湖水中生长时对各磷形态的摄取规律。结果表明,汕优63在春末夏初时对DOP及PP的利用较多,但在夏末秋初时只对DOP的利用较多,而金优77在两个季节对PP的利用都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