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篇
  15篇
综合类   95篇
农作物   30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促芽肥对再生稻准两优608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化促芽肥施用技术对于完善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准两优608为材料,通过设置3个施肥时期和3个施肥水平处理,分析促芽肥对"一种两收"再生季水稻产量形成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促芽肥施用时期和施肥水平极显著影响再生稻产量形成,随着促芽肥施用时期的推迟和肥料用量的减少,再生稻产量呈降低趋势。头季稻收割前15 d施用纯N 69.0 kg/hm~2的处理再生稻产量最高。该施肥条件下,再生稻碾磨品质较好,垩白粒率低,蛋白质含量高,淀粉含量较低,综合米质较优。生产上,于头季稻收割前15 d施用纯N 69kg/hm~2可以兼顾再生稻高产与优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22.
钵育机摆栽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机插栽培技术,近年在安徽水稻主产区示范推广,2015年在无为、白湖两地百亩以上超高产攻关示范上双双亩产超吨粮。总结了无为、白湖两地超高产方栽培关键环节的技术参数、指标,归纳出钵育机插平衡超高产栽培的品种选用技术原则,钵育机摆栽的育秧、机插和肥水管理以及病虫草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措施,以规范钵育机插平衡栽培绿色超高产技术,加速钵苗机插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23.
一种新型硅肥在两系杂交水稻上的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多点田间试验,研究了在江淮、沿江地区增施新型硅肥对两系杂交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新型硅肥能够显著提高两系杂交水稻产量、优化产量结构并提高水稻抗性。当硅肥施用量从3 000 g/hm~2增加到12 000 g/hm~2时,产量增幅从2.76%提高到7.84%;水稻移栽后35 d,硅肥施用量为7 500 g/hm~2时,产量较对照显著提高6.2%,茎蘖成穗率达到67.3%,显著高于对照,结实率较对照提高3.2%,达到显著水平;增施新型硅肥后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和二化螟等主要病虫害发病率显著下降,第1~4节间长度缩短0.15~0.85 cm,第2、3节茎秆壁增厚,提高了两系杂交稻的抗倒能力。  相似文献   
24.
以6个超级稻品种及1个常规旱稻品种为材料在防雨棚内进行盆栽,于各品种的孕穗期控制水分(用土壤水分张力计监测土壤水分在-75 k Pa)进行干旱胁迫处理6 d,研究孕穗期干旱胁迫对不同超级稻品种后期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处理使6个超级稻品种始穗后0~7 d内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下降,始穗后14~21 d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提高;齐穗后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有效穗数下降3.9%~6.8%、穗实粒数下降7.0%~18.5%、千粒重提高1.8%~5.1%,实际产量下降10.4%~17.2%。在正常灌溉条件下,y两优2号、新两优6号、丰两优4号实际产量分别位居第一、二、三位,其中y两优2号较产量倒数后三位的品种增产23.2%~27.5%,新两优6号较产量倒数后三位的品种增产16.0%~20.7%,丰两优4号较产量倒数后三位的品种增产12.4%~17.3%,且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在孕穗期干旱胁迫条件下,y两优2号、丰两优4号、新两优6号实际产量分别位居第一、二、三位,其中y两优2号较产量倒数后三位的品种增产18.3%~21.5%,丰两优4号较产量倒数后三位的品种增产11.4%~14.9%,新两优6号较产量倒数后三位的品种增产11.2%~14.8%,增产亦均达极显著水平。无论在正常灌溉还是在孕穗期干旱胁迫条件下,6个超级稻品种的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常规旱稻品种的产量。因此,y两优2号、丰两优4号、新两优6号可以在安徽江淮丘陵缺水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5.
双季稻北缘早稻优化氮肥施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常规品种早籼65和杂交组合香两优68为试验材料,在施氮量180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稻北缘地区早稻施用穗肥是必要的,穗肥比例以25%(20%~30%)为宜,基:蘖:穗为50:25:25是本地早稻推荐氮肥运筹方式.合理的氮肥运筹确保水稻群体生长发育平稳、协调,塑造适宜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而增产.  相似文献   
26.
超级稻超高产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级稻超高产技术在促进产量增加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得到提高。通过对兴化市和常熟市2004~2005年“双超”技术实施区与当地常规生产对照区的定位跟踪调查,“双超”具有高成本、高产量、高收益、高利润、高效率的特点。成本提高主要由于增加了物质投入中的有机肥、微肥、精细管理用工作价、超级稻新品种费用,以及稀播壮秧要求的扩大秧田面积分摊成本,但农药成本有所降低。“双超”示范区虽然生产成本有不同程度提高,但随着产量大幅度增加,在目前稻谷价格稳定提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净产值可达599~634元/667m2,比对照431~502元/667m2平均增长33.7%;纯收益从对照的150元/667m2增加到270元/667m2左右,增幅达80%左右;劳动生产率与物质投资利润也同步提高。技术经济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优化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增产增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7.
油菜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应及对后作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尼龙网袋定位试验,系统比较分析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后的腐解特征、养分释放规律、土壤养分及后作水稻的产量变化,研究油菜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应及其对后作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还田时间的推移,秸秆腐解率逐渐增加。还田后15d,油菜秸秆的腐解率达37.2%,至还田后120d腐解率达60.9%;秸秆腐解速率呈现前期快,后期慢的特征。秸秆养分释放率与释放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钾、磷、氮,释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钾、磷、氮。秸秆还田后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碱解氮与速效钾含量,而有效磷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油菜秸秆还田对后作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表现为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显著增加,结实率与千粒重无明显变化,水稻产量显著提高,丰两优4号、新两优6号分别比对照增产6.4%、7.6%。油菜秸秆全量还田不仅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有效培肥地力,增加后作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8.
为了解氮磷对弱筋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淀粉品质的影响,以宁麦13为材料,在施氮120kg/hm~2(N1)、180 kg/hm~2(N2)水平下,分别设置3个磷素水平(施P_2O_5水平为P1:60 kg/hm~2,P2:120 kg/hm~2,P3:180 kg/hm~2),分析氮磷素对弱筋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籽粒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磷肥使开花期植株单株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植株与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在N1水平下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单株转运量无显著差异,N2水平下随施磷增加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单株积累量先增加后下降,且N2P2和N2P3无显著差异。N2水平下弱筋小麦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转运率、贡献率显著低于N1水平;增施磷肥不利于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转运率、贡献率的提高。N1水平下弱筋小麦氮肥生产效率、氮素利用效率高于N2水平;增施磷肥有利于氮肥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使氮素利用效率下降。施磷影响弱筋小麦淀粉粒度分布,增施磷肥提高了小麦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降低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增加了淀粉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和回升值等参数。本试验条件下增加施磷量显著提高了弱筋小麦植株与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植株在开花后营养器官与籽粒的即时氮素积累量,进而提高氮肥生产效率;显著提高A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进而提高淀粉黏度参数。  相似文献   
29.
吴文革 《作物杂志》2000,16(2):30-31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于1982年在我国黑龙江省试验成功。1983年以来各地在推广这一技术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栽培适应性和生理生态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具有各地特点的符合水稻不同生态区的技术体系。全国各地示范推广结果表明,水稻旱育秧不仅具有省种、省秧田、省工、省膜、省肥和节水的效应,而且还比水育秧和湿润育秧增产10%~30% (全国农技推广总站,1997)。近几年迅速发展的水稻旱作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也是以旱育秧为前题。可以说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水稻栽培技术的重大变革,将为我国水稻产量上新台阶做出贡献。安徽省自1992年引进旱育秧技术,经适应改造后迅速推广,现常年播种面……  相似文献   
30.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直播产量及其群体质量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江苏近年育成的10个中熟中粳水稻品种(系)为直播材料, 依品种在直播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穗重进行划分为大中小3种穗型,研究其产量及其群体质量特征.结果表明:3种穗型水稻以中穗型水稻品种在直播栽培条件下产量较高,主要原因是其在较高有效穗的基础上增加了穗粒数,即颖花量显著增加.同时其产量的提高也依赖于关键生育期较高的LAI和高的干物质积累量,高的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茎鞘物质表观转换率和转化率,同时保持了较高的成穗率等源库协调的群体质量特征.依据不同穗型品种产量及群体质量特征,对直播稻品种的合理选用及高产途径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