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10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从表现黄化(丛枝)症状的桉树上采集病叶,抽提主脉总DNA,采用植原体通用引物与巢式引物进行PCR和巢式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获得了植原体的近全长16S rRNA基因及部分16~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序列分析揭示,所获得的序列与已知植原体基因组相应区段的序列高度同源,与柳叶菜变叶植原体(epilobium phyllody)和白腊树丛枝植原体(ash witches'-broom)相应序列(GenBank登录号:AY101386和AY566302)同源率为99.9%,与白腊树黄化植原体(aster yellows BD2)相应序列和番茄巨芽植原体(tomato big bud)相应序列同源率分别为99.6%和99.3%.该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引起我国广州地区桉树黄化(丛枝)病的植原体属于16SrI组(即翠菊黄化组),将其暂命名为桉树黄化(丛枝)植原体广东株系(Eucalyp-tus yellowing and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 strain Guangdong,EYWB-Gd).建立了桉树植原体巢式PCR检测方法,对疑似病样及桉树组培苗进行了检测,多数疑似病样检测结果为阳性,供试的10株组培苗未发现阳性样品.  相似文献   
32.
新疆油葵受向日葵花蚤为害。本文描述了向日葵花蚤各虫态的主要特征、发生规律,并测定了受其为害后油葵的产量损失。向日葵花蚤在新疆一年发生一代,以老龄幼虫在油葵茎杆内越冬,五月下旬羽化成虫迁入油葵幼苗田内,产卵于幼茎皮下,幼虫在茎内髓部蛀食为害,造成曲窄的虫道。90%油葵受到为害,减产6.97%,这是向日葵花蚤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3.
50℃2h热水处理黑皮果蔗、黄皮果蔗和粤糖93-159双芽段种茎,结果表明:黑皮果蔗全部丧失出苗能力;黄皮果蔗出苗时间延迟,但最终出苗率与对照无差异;而粤糖93-159出苗率和出苗速度均不受影响。两个品种的热处理再生苗生长早期株高和茎径均显著低于对照,但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这种差异逐渐缩小。采用高灵敏度的巢式PCR技术检测再生植株体内的宿根矮化病菌,在再生苗生长前期的120d内所有经热处理植株均呈阴性,其后部分植株呈阳性,至播种200d时,黄史果蔗阳性率为50%,粤糖93-159阳性率为100%。试验还发现,种茎热水处理能增强再生植株中后期抗旱能力。本研究指出,虽然种茎热水处理能减少生长早期再生苗体内宿根矮化病菌含量但难以实现所有种茎完全脱菌。在进行脱菌效果评价时,要对生长中后期的再生苗进行检验;生产上采用该措施防病,要充分考虑不同品种耐热性能的差异。  相似文献   
34.
侵染广州番木瓜的曲叶病毒DNA-A分子特征及生物学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国广州番木瓜上检测获得双生病毒分离物GT,核苷酸序列测定表明,GT分离物 DNA-A全长2 769个核苷酸,编码6个ORFs,其中病毒链编码AV1(CP)和AV2两个ORFs,互补链编码AC1~AC4四个ORFs。DNA-A全序列、基因间隔区核苷酸序列及各ORF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比较表明,GT与广东番木瓜曲叶病毒分离物GD2亲缘关系最近(96.7%)。生物学初步测定表明,该病毒可通过烟粉虱(Bemisia tabaci)传播到番木瓜、烟草和番茄植株上。  相似文献   
35.
在合肥地区从豇豆带毒的实生苗中分离到一病毒分离物,易经汁液摩擦接种,在豇豆上大多数为系统感染。接种鉴别寄主,在苋色藜、昆诺藜及绿豆上表现为局部枯斑。其稀释限点10~(-2)-10~(-3),致死温度55—60℃,体外存活期1—2天。种子传毒率为6.9—16.7%。可经棉蚜、桃蚜、蚕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病毒粒子为线状,长750nm左右,宽约12nm。可与黑眼豇豆花叶病毒(BLCMV)的抗血清呈微弱的反应。粗提纯的病毒制剂免疫原性中等,制备出的兔抗血清试管沉淀效价为1:512。根据以上结果,鉴定该分离物为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AMV)。同时用分离纯化的病毒对8个豇豆品种进行了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品种间具明显的抗性差异,短豇豆型较长豇豆型抗病性要强。在抗病品种F0216上经系列传代试验,证明其抗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6.
甘蔗宿根矮化病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的检测方法、经济损失评估、防治技术、抗病育种及我国大陆蔗区发生情况进行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7.
38.
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地区甜玉米上的甘蔗花叶病毒(SCMV)分离物属于玉米变异组,与我国其他地区玉米上的SCMV分离物有较大差异。其CP基因核苷酸同一率与广东甜玉米分离物(AJ310105)为91.6%,而与我国其他地区玉米分离物同一率为85.1%-87.1%。通过对该分离物侵染甜玉米所致的细胞病变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除多种细胞器病变外,还有4种类型的内含体,即风轮体、卷筒体、束状体和片层集聚体,部分束状体与胞间连丝相连,可能与病毒胞间运转有关。该分离物机械摩擦接种侵染甜玉米后,引致寄主植物叶组织PAL和SOD酶活性较大的变化,其中PAL活性在侵染早期比对照低,随后比对照高,SOD活性比对照稍高,而POD和CAT酶活则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9.
褐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和氟虫腈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用稻茎浸渍法测定12个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嗪酮和氟虫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2个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均达高或极高水平抗性;除2005年南宁、韶关和阳江,2006年阳江及2007年永州5个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仍处于敏感水平外,其余种群处于敏感性降低或达到低水平抗性;而2006年阳江褐飞虱种群对氟虫腈处于敏感性降低阶段,其余的8个种群均达到了低或中等水平抗性。  相似文献   
40.
豚草在广东韶关的分布调查及防控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月,笔者在广东韶关首次发现检疫性杂草豚草.本文详细介绍了豚草在韶关的分布现状,提出了加强检疫,并采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除的检疫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