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4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34篇
综合类   46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喀斯特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滇东南喀斯特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土壤质量,以期为石漠化治理和植被生态恢复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建水县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为研究对象,基于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最小数据集,利用全量及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0.05),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密度除外);车桑子灌木林有机碳、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恢复措施;云南松针叶林总孔隙度及速效钾含量低于其他恢复措施。(2)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最小数据集适合作为喀斯特区最小数据集提取方法;最小数据集由有机碳、全氮、氨态氮、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全镁组成。(3)5种恢复措施土壤质量排序为:马尾松针叶林>车桑子灌木林>天然次生林>直杆蓝桉阔叶林>云南松针叶林。[结论]喀斯特区进行人工林恢复时可优先选择马尾松针叶林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62.
中阳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复合模式的气候生态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峻  张劲松  孟平  周金星 《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167-170,174
以山西省中阳县为例,在评价退耕还林地豆科牧草气候生态适应性的基础上,对比纯林杂草地,计算分析林草复合模式对气候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旨在为当地退耕还林技术模式的优化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沙打旺、草木樨及紫花苜蓿3种豆科牧草均适合于试验区幼林地种植.其中,沙打旺生育期天数最长,水热系数最高.2002年及2003年牧草生育期间,侧柏-沙打旺复合模式(M1)、侧柏-草木犀复合模式(M2)、侧柏-紫花苜蓿复合模式(M3)分别可使光能利用率提高49.1%(2002)、66.0%(2003), 66.2%、85.1%,76.6%、97.2%、热量资源利用率分别提高73.4%(2002)、66.2%(2003),94.8%、85.1%,97.6%、85.8%,降水利用率分别提高79.3%(2002)、81.2%(2003),116.9%、100.4%,77.3%、64.0%和气候资源综合率分别提高70.6%(2002)、81.3%(2003),104.7%、100.5%,71.7%、69.2%.M2和M3气候资源时间利用效率略低于对照,但M1气候资源时间利用效率(ET)要高于对照,2002年与2003年分别可使ET提高16.1%和16.7%.  相似文献   
63.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DNDC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是模拟研究化学元素动态的新兴领域,可用于陆地生态系统内植物、有机物和无机营养元素动态变化和循环。DNDC模型(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Model)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陆地海洋空间研究中心开发研制的,最初是为了模拟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氮流失和水平衡而创建,目前该模型可以模拟草地、湿地、林地等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动态过程。DNDC模型已经在美洲、欧洲、澳洲以及亚洲的一些地区得到了验证和运用。DNDC模型可用来分析陆地植物生长规律、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排放预测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及气候条件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氮通量变化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预测等。  相似文献   
64.
北京市5种典型城市绿化植物的生态保健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绿地的建设在关注实用性、美学性的基础上,逐渐向关注生态保健效益的方向转变。试验针对目前关于典型的园林绿化树种的生态保健功能的研究较少的情况而展开。通过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紫竹院公园、天坛公园这些北京市人流量大、典型的城市绿地中选取5种典型城市绿化植物作为试验对象,在不同空间以及不同的季相条件组合下,对形成绿地保健功能的空气负离子浓度、空气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噪音等因子进行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乔灌草结构的绿地类型较其他乔木纯林有更好的生态保健功能,从相同季节、不同林种绿地的CO2浓度随时间的半日变化特征来看,乔灌草结构绿地的最大φ(CO2)为435×10-6,小于杨柳林451×10-6、杨树林488×10-6、侧柏492×10-6、油松614×10-6和草坪635×10-6;相对于常绿针叶树种,落叶树种在有叶期有较好的生态保健功能,以相同季节、不同林种的绿地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为例,旱柳林的负离子浓度为1500个/cm3,杨树林为1300个/cm3,侧柏林1300个/cm3,均高于油松林的750个/cm3;以侧柏为代表的常绿针叶树种较落叶阔叶树种有更稳定的生态保健功能,以有叶期和落叶期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之差的平均值为例,杨树林林内空气负离子之差的平均值为301个/cm3,而侧柏林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之差的平均值为154个/cm3。本研究获得的数据支持了城市绿地生态保健功能理论,可为合理设计城市绿地增强其生态保健功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5.
研究了青藏铁路沿线由北至南27条样带的土壤有机碳和速效养分特征,分析指标包括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结果表明:沿线土壤有机碳和速效养分指标多表现为土壤下层(20-40cm)养分含量低于表层(0-20cm).南北各样带的综合分析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碱解氮、铵态氮、表层速效磷含量表现为南部西藏境内各样带多高于北部青海境内样带;而土壤硝态氮、速效钾、下层速效磷含量由北至南则没有明显的增高趋势.各样带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多在2-14g· kg-1之间,碱解氮含量多在20-160mg·kg-1之间,碱解氮与活性有机碳表现出非常类似的变化规律.各样带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动在200-450mg·kg 1之间,铵态氮含量多在5-9mg·kg-1之间,这两个指标由北至南在各样带间波动比较大.沿线各样带土壤硝态氮含量在2-5mg·kg-1之间,速效磷含量多在1-3.5mg·kg-1之间,速效钾含量则多在30-100mg·kg-1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碱解氮与活性有机碳及可溶性有机碳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活性有机碳与可溶性有机碳之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活性有机碳与速效磷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硝态氮与速效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其余各养分指标之间则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6.
贵州从江香猪是我国稀有的优良地方猪种,具有肉质细嫩、基因纯合、抗病力强等特点,本文综述了其生存环境、体貌特征、生产繁殖性能及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67.
安庆杨树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安徽安庆长江外滩地杨树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涡度相关技术进行长期CO2通量监测,得到2005年4月到2006年3月间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日动态变化过程:从7:30左右生态系统开始吸收CO2,午间13:30左右达到全天碳吸收最高峰,然后开始降低,到17:30左右生态系统逐渐转入碳排放;同时分析了生态系统碳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PAR)、温度、土壤热通量等环境因子的响应变化关系:PAR>1 μmol·m-2·s-1时,在不同温度范嗣内,PAR与碳通量的响应关系不同;平均夜间碳通量与月平均气温呈线性相关;平均夜间碳通量与5 cm处土壤日平均温度呈指数相关;月平均碳通量与2 cm深处土壤热通量也呈指数相关.  相似文献   
68.
森林是陆地具有最大碳蓄职量的生态系统,其碳动态变化成为研究焦点(于贵瑞,2003).但由于森林生态系统植被高大,系统与大气CO_2通量一直是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69.
以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典范相关分析法研究退化侵蚀地植被恢复区土壤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养分综合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为N与P,土壤微生物综合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为细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土壤酶活性综合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为脲酶、多酚氧化酶、磷酸酶和转化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与土壤N,P的转化有关,而N,P的转化与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的累积有关;脲酶、多酚氧化酶及磷酸酶的活性对微生物生物量C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转化酶的活性对微生物生物量N积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脲酶活性有利于提高土壤N素含量,降低土壤P素水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N素负相关;不同植被恢复群落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在各对典范变量上的聚集趋势可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健康诊断与立地类型划分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0.
为研究由炒白术、山楂、黄芪、板蓝根、茯苓、陈皮、甘草、山药制成的复方中药制剂对SD大鼠胸腺组织结构及其Caspase-3蛋白分布的影响。选择60只SPF级断奶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5 mL·kg-1组、3.0 mL·kg-1组和6.0 mL·kg-1组,每组15只,预饲1周后按每千克体质量分别定时灌胃3.0 mL蒸馏水、1.5 mL、3.0 mL和6.0 mL药液(每mL含1 g生药)。至90 d,各处理组SD大鼠禁食禁水3 h,称量、麻醉、处死后取完整的胸腺称量,立即投入4%的多聚甲醛磷酸缓冲液固定72 h,制作石蜡组织切片,经HE、网状纤维和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显微观察,Image-pro PLUS 6.0软件分析并摄影。结果表明,按每kg体质量灌胃本复方中药制剂3.0 mL可显著增加胸腺皮质区且胸腺的生长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网状纤维主要分布于SD大鼠胸腺髓质部,3.0 mL·kg-1剂量组网状纤维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各实验组均不同程度抑制Caspase-3蛋白的出现,其中以3.0 mL·kg-1剂量组最为显著。说明灌胃3.0 mL·kg-1复方中药制剂可改善SD大鼠胸腺组织结构,延缓其结构和功能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