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4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34篇
综合类   46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岩溶峡谷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碳库管理水平的影响,探讨花江峡谷地区耕地和5种典型退耕还林(草)地(撂荒、车桑子、花椒、椿树和油桐)土壤剖面有机碳质量分数、密度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退耕还林明显提高了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P<0.05),0 ~ 20 cm土层总有机碳质量分数为13.00 ~ 34.07 g/kg,其中耕地最低,椿树林地最大;土壤剖面中有机碳密度大小表现为椿树林>油桐林>撂荒地>车桑子地>花椒地>耕地.2)6种样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O ~ 20cm土层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是剖面均值的1.11 ~1.37倍,0~ 2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占整个剖面的35.68%~46.45%,显著高于其他各层,具有明显的表聚性.3)以耕地为参照,除花椒地外,其他4种退耕还林地碳库管理指数均明显大于1,即退耕能有效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水平,且以椿树和油桐林地效果最佳.此外,土壤活性有机碳比率的变化与总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变化一致,土壤活性有机碳比率可以作为反映土壤碳库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退耕具有提升土壤碳库及其质量的潜力,该区在生态恢复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退耕模式,增加植被盖度、减少人为扰动.  相似文献   
82.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在花江峡谷地区采集典型坡耕地(玉)、撂荒 地(域)、坡耕地退耕后种植车桑子(芋)、油桐(郁)和椿树(吁)5 类样地的土壤剖面样品,对有机碳、全氮的含量与 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椿树林地和油桐林地含量差异不显 著(P 0.05),椿树和油桐林地显著高于车桑子林地、撂荒地及坡耕地(P 0.01);2)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密 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 ~ 20 cm 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分别占整个剖面的36.84% ~ 46.01% 和 35.63% ~44.50%,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3)研究区有机质分解较为容易、氮素矿质化作用明显,土壤C/ N 介于 9.79 ~13.59 之间,C/ N 水平总体偏低,并且表现为除坡耕地外,4 种退耕还林地C/ N 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4) 5 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与碱解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土壤有机碳、 全氮含量与pH 值呈负相关(P 0.05)。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关键因子,研究区坡耕 地退耕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含量和密度均增加,表现了退耕还林还草促进土壤碳库和氮库积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83.
三峡库区泥石流灾害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三峡库区有历史记录的40次泥石流灾害的日降雨量以及前15 d的降雨量,当日1 h及10 min最大降雨强度等降雨参数作为训练数据,在对研究区进行荒溪分类以及灾害危险区域制图的基础上,结合雨季的降雨特征监测以及实时天气预报模型,构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三峡库区泥石流灾害实时预报模型。详细阐述了应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三峡库区泥石流灾害实时预报模型的关键技术,包括确定输入层、输出层以及隐含层的神经节点,建立学习知识库以及各节点初始权重等相关指标。该模型可以预测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降雨量、警戒降雨量以及避灾降雨量等指标,因此,依据当地降雨的实时监测数据或天气预报,就可以预测泥石流的发生几率,从而减少泥石流发生的直接危害。模型采样GIS技术以及国际先进的软、硬件技术,系统性能稳定,运行结果准确性较高,且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该模型为可视化信息系统,可以通过该系统监测荒溪类型变化,进行危险区域制图,实现荒溪科学管理,为三峡库区泥石流灾害预警及防治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4.
低丘黄壤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水土保持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湖北省象鼻嘴小流域内,选取马尾松天然林及4种5年生的人工经济林+同等配置地埂植物篱模式,设置退耕5 a的撂荒地作为对照,进行典型样地植被,土壤调查,结合各植被恢复模式的野外径流场地表水土流失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植被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决定了马尾松天然林模式的蓄水、保土功能最强,与撂荒地(对照)模式相比,它的地表径流削减率约为40%,土壤侵蚀削减率高达80%以上;人工植被恢复模式的蓄水、保土能力大小为:板栗+黄花菜>桃+黄花菜>竹+黄花菜>李+黄花菜,均超过撂荒地(对照)模式;板栗+黄花菜模式的地表径流削减率为30%左右,土壤侵蚀削减率约为67%,以其为代表的经济林+植物篱模式的水土保持功能比起天然林模式还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85.
2012年,耒阳市农业局坚持"扩面积、增总量、活机制、夯基础、扶大户、提效益"的原则,重点抓好8项工作:1.确保粮食生产面积力争2012年发展粮食生产8.73万公顷,总产达到53万吨,其中水稻面积7.77万公顷,总产49万吨,优质稻面积4万公顷以上。同时要鼓励农民利用旱土、田坎等条件发展豆类、红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生产。  相似文献   
86.
嘉陵20号(2n=3x=42)由西南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所联合攻关,采用化学诱变与人工杂交相结合的染色体工程技术培育而成.该品种主要用于桑蚕养殖和加工饲料,于2002~2003年分别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8~2004年分别在重庆、四川、陕西等省进行品种种植试验和示范推广种植,以高产、质优等特点深受蚕农的喜爱,得到广泛好评(参见封三).  相似文献   
87.
不同日龄香猪小肠黏膜形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香猪是我国猪种的宝贵资源,是国家二级稀有动物。小肠是动物消化和吸收营养的主要部位,消化道的功能与猪的生长状态密切有关,有关其他猪种小肠黏膜的形态学研究已有报道,但是关于贵州小香猪小肠组织形态学研究尚未见有报道。本试验试图将贵州久仰香猪、剑白香猪两种小香猪发育时期的小肠与长白猪的小肠进行组织学比较研究,为猪种鉴定和选育优良品种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8.
肌肉组织学结构及其与肉品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肌肉的组织学特性与肉品品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综述了骨骼肌肌纤维直径、肌纤维密度、肌纤维面积比例、结缔组织面积比例、脂肪组织面积比例以及肌节长度等组织学特性与肉品品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9.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高原作为全球的敏感区域,其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对研究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青藏铁路格尔木至当雄段,设置20条样带177个样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取回的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得到包括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pH值、海拔高度、土层厚度、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温度、植被盖度等在内的相关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青藏铁路沿线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层厚度、土壤pH值、海拔高度、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温度、植被盖度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受到土壤pH值和植被盖度的影响。本研究为综合分析青藏铁路沿线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和进一步研究铁路运营对沿线环境影响提供了本底数据和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0.
为优质、高效地提取高海拔地区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在综合了多种土壤微生物DNA提取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双酶-改良酚氯仿DNA提取法提取了3份高海拔地区土壤样品的DNA,同时比较了其他3种常用方法的提取产率和纯度,该方法优于其他3种方法。采用PVP缓冲液预洗,去除腐殖酸;DNA提取液、溶菌酶和蛋白质酶K共同裂解土壤微生物细胞,保证获得大片段的DNA,提高DNA产率;酚氯仿法抽提,简便易操作,能有效地去除蛋白质和其他杂质。该方法是一种简便高效、适用于高海拔、生境类型复杂的土壤样品DNA提取的方法,DNA质量可满足PCR扩增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