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24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3篇
  7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52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采用南蛇藤总萜分别按60、30和15 mg.(kg.d)-1剂量灌胃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连续用药4周,取血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apoE;显微镜观察肝脏切片的形态结构变化,研究南蛇藤总萜调节血脂的功效。结果表明: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细胞中充满大量脂粒,细胞核呈固缩状。经南蛇藤总萜干预后,肝小叶周围的肝细胞质中脂肪颗粒减少,细胞质中炎性细胞减少;部分细胞核无固缩现象,较模型对照组的形态结构有所改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南蛇藤总萜高、中剂量下均能显著升高大鼠血清HDL-C、apoA水平(P0.01),降低血清TC、TG、LDL-C和apoE水平、改善肝脏的脂肪浸润。证明南蛇藤总萜具有调节血脂、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2.
“我很喜欢自然,很喜欢生物多样性,很喜欢到保护区去考查,很喜欢在森林中散步,对我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物质享受,是一种高层次的物质享受。”——于长青  相似文献   
173.
模拟降雨条件下坡度对茶园红壤氮素流失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安江流域茶园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其在五种不同坡度(0°、5°、10°、15°、20°)下的产流和氮素流失的特征。结果显示,径流以壤中流为主,地表径流中的氮素在流失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初期冲刷效应,壤中流的氮素流失量随着降雨的持续而逐渐增大;在各种坡度下,氮素均以壤中流流失为主;地表径流中总氮、硝态氮、氨氮的流失量y与坡度x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03e0.06x-0.88(R2=0.99**)、y=0.37e0.06x-0.36(R2=0.98**)、y=0.002x+0.004(R2=0.94**),壤中流中总氮、硝态氮、氨氮的流失量y与坡度x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5.65e0.06x+30.49(R2=0.91**)、y=-0.17e0.16x+14.92(R2=0.98*)、y=0.77e-0.18x+0.13(R2=0.92*)。随着坡度的增大,地表径流中氮素的流失呈增大趋势,壤中流中氮素的流失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4.
倡导高效、安全、清洁生产方式,实现茶叶加工标准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我国茶叶加工现状的分析,以提高茶叶品质,增强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优势为目的,提出茶叶加工高效、安全、清洁生产新观念,阐述实现我国茶叶标准化加工的相应措施:鲜叶采摘与集运标准化;工厂环境园林化,加工设备环保化、自动化;加强茶叶加工技术规程的研究制定,实现加工技术与管理标准化。  相似文献   
175.
优良的乌龙茶品种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是获得清香型乌龙茶鲜叶原料的重要基础,也是其优良品质形成的重要条件,而最终能生产出优质茶的关键还在于科学掌握和应用乌龙茶加工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6.
振动式乌龙茶做青新技术及其效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清香型乌龙茶以其干茶色泽翠绿油润,汤色蜜绿明亮,香气高锐幽长,滋味醇厚甘爽以及特有的“韵味”倍受消费者的青睐,这主要归功于空调做青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工艺变革。乌龙茶空调做青技术具有轻摇青、薄摊晾、长晾青、轻发酵的特点,该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清香型乌龙茶加工的优质率和经济效益。然而目前空调做青工艺需人工上下叶,劳动强度大,在制叶落地现象常有发生,与标准化茶叶加工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77.
对白茶连续化加温萎凋加工过程中生化成分变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生化成分随加工进程出现升降的动态变化,其变化幅度在各萎凋时间段之间存在差异;与鲜叶相比,毛茶含水率、水浸出物、茶多酚分别降低了71.10%、5.12%、5.96%,而咖啡碱、氨基酸和黄酮含量则分别增加了0.25%、1.70%、1.97mg/g;连续化生产线白茶的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传统工艺白茶(P0.05),但氨基酸、咖啡碱含量显著低于传统工艺白茶(P0.01)。毛茶感官品审评结果表明,连续化加温萎凋与传统工艺白茶,品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8.
光照作为重要外源信号因子参与调控乌龙茶品质特征形成。为了系统研究不同光照时间的日光萎凋对乌龙茶风味组分的影响,以铁观音鲜叶为供试材料,分析测定 5 个不同时间(0、15、30、60、120 min)日光萎凋处理制成铁观音毛茶的儿茶素、香气组分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积累和儿茶素降解与日光萎凋时间延长不存在持续线性正相关关系,适度日光萎凋有利于促进清香型铁观音品质特征形成;与日光萎凋20 min 处理相比,日光萎凋 15 min 处理制成铁观音毛茶中呈花果香气味的 α-法呢烯和橙花叔醇的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 4.4%和 6.8%,与全程无光萎凋处理相比,日光萎凋 15 min 和 30 min 处理的毛茶非酯型和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降低明显,下降幅度分别达到 7.26%~19.77%和 14.36%~30.09%,日光萎凋 60 min 和 120 min 叶片过度光胁迫产生红褐变,毛茶综合品质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179.
为提升白茶色选拣剔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以寿眉白茶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上料速度、灵敏度、病斑大小3个工艺参数对白茶色选台时产量、选别率和带出比等拣剔效果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白茶色选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上料速度、灵敏度、病斑大小这3个因素对色选拣剔效果有显著影响,且影响程度为灵敏度>病斑大小>上料速度;得到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上料速度95%、灵敏度59.35%、病斑大小30%。与原生产工艺参数相比,优化组选别率能够提高5.02个百分点,带出比降低0.49个百分点。研究结果为充分发挥现代化白茶装备优势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白茶色选应用达到最佳效果提供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1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