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4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4篇
  26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2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为了探明覆膜技术对辽西半干旱区土壤氮磷钾累积量及其剖面分布状况的影响,本试验以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为研究平台,设置裸地种植、春季覆膜、秋季覆膜3种处理,通过对土壤剖面各层次全量氮、磷、钾的测定,定量分析辽西半干旱区覆膜条件下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及剖面分布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覆膜处理对土壤全量氮、磷、钾累积量影响各不相同。2种覆膜处理可有效提高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和全磷累积量,与裸地相比,春覆膜与秋覆膜处理可使土壤全氮提高34.4%和21.0%,秋覆膜处理可使全磷累积量提高17.0%。40~60 cm土层,裸地处理全氮、全磷累积量显著高于覆膜处理,其中全氮累积量较春覆膜处理提高65.7%,且为秋覆膜处理的2.16倍;全磷累积则表现为裸地种植比春覆膜和秋覆膜处理分别提高44.2%和39.4%。不同处理间全钾含量差异显著,总体表现为秋覆膜春覆膜裸地。3种处理土壤养分的剖面分布规律也各不相同,覆膜处理土壤全氮和全磷随剖面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减少的规律,而不覆膜处理则呈现先减少再增加的趋势;不同处理土壤全钾的剖面分布规律相似,即随剖面加深全钾含量均无显著变化,即使是表层土壤也未显示出全钾聚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半干旱区旱地玉米对天然降水利用率,特别是提高5—10mm微小降雨的利用率,使其就地入渗,改善农田土壤水分供给状况,提高作物生长的水分满足率,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对旱地玉米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栽培模式,通过对玉米整个生育期土壤水分监测、经济性状及产量分析证明,旱地玉米双垄面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可充分接纳和利用天然降水,增产效果明显,较对照增产39.76%。  相似文献   
13.
不同微集水方式在不同降水年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辽西半干旱地区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覆膜沟种植(T1)、垄覆膜沟覆膜种植(T2)和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T3)3种一元或二元覆盖微集水模式在不同降水年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条件下,T2和T1均能缩短玉米出苗时间,提高玉米出苗率,T3能够延长玉米出苗时间,平水或干旱年型能够提高玉米出苗...  相似文献   
14.
针对辽西风沙半干旱区降水少、干旱频发、土壤瘠薄,玉米秸秆资源丰富的现状,重点研究了秸秆与氮肥配施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4个秸秆还田量水平,2个施氮量水平.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玉米生长前期和中后期的影响差别较大,对玉米早期生长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中后期秸秆还田正效应逐渐得到体现,玉米生长及水分利...  相似文献   
15.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辽宁阜新地区玉米品种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品种是影响玉米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区域选择适宜的品种对玉米高产有着重要意义。针对辽宁阜新地区品种混杂多样的特点,在2年试验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该区域12个主栽玉米品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辽单565、郑单958、沈玉21、金玉228、良玉11、世宾28、辽单632、沈农T19、东亚56、铁丰88、东单90、登海3686的关联度分别为0.8999,0.8520,0.8271,0.8257,0.7863,0.7761,0.7592,0.7584,0.7505,0.7490,0.7371,0.7136,说明适宜阜新地区的玉米品种为辽单565、良玉11、金玉228和郑单958。  相似文献   
16.
风沙半干旱区风沙土不同耕法水土保持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风沙半干旱区易旱、易风蚀的农业生态系统,探讨了风沙土秋翻耕、秋旋耕和春旋耕(秋留茬)不同耕法保土、保水的效果。结果表明,播种前春整地比传统秋整地水土保持效果好。春旋耕(秋留茬)土壤风蚀量比秋翻耕和秋旋耕2种耕法少1.3~1.6 cm,0~3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比秋翻耕和秋旋耕平均高3个百分点。表明风沙土春整地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区主要作物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FAO-Penman Monteith公式法和水量平衡法对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区玉米、花生和谷子等主要作物的耗水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的日需水量、全生育期需水量和土壤水分亏缺量均最大,需水量与降水的吻合程度最差,作物系数平均值较大;谷子的日需水量、土壤水分亏缺量和作物系数平均值较大,由于生育期相对较短,全生育期需水量最少,需水量与降水吻合程度较好;花生的日需水量和土壤水分亏缺量均最小,全生育期需水量较少,需水量与降水吻合程度最好,作物系数平均值较小,作物系数变化较为平稳,生育中前期需水量相对较小。从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区域优先种植的作物应为玉米、谷子、花生。从水分经济效益的角度,区域优先种植的作物顺序为花生、玉米、谷子;优先灌溉的作物顺序为花生、谷子、玉米。  相似文献   
18.
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长期玉米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辽西风沙半干旱区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4个秸秆还田量水平(0,3 000 kg·hm~(-2),6 000 kg·hm~(-2),9 000 kg·hm~(-2))与两个施氮肥水平(210 kg·hm~(-2),420 kg·hm~(-2)),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可以显著增加玉米的群体生物产量(P0.05)和经济产量(P0.05),2013年(平水年)和2014年(枯水年)的产量均为C3N1处理最高,分别为14 719.95 kg·hm~(-2)和12 397.95 kg·hm~(-2),大小顺序为C3N1C3N2C2N1C2N2C1N2C1N1C0N2C0N1;秸秆还田可以充分利用作物生育期降水,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2 a的研究结果显示,C3N1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在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方面,2013年与2014年分别比最低的C0N1处理高26.83%、43.15%和44.64%、70.55%,两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的大小顺序与生物产量相同。综合分析认为,秸秆量9 000 kg·hm~(-2)、氮肥量210 kg·hm~(-2)是提高该区域类型土地生产力和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较优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不同镇压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玉米播种采用0.4kg/cm^2 沟种 0.4kg/cm^2强度的镇压可以得出以下结构:(1)出苗率可以提高18.5个百分点;(2)播后24h0-10cm耕层土壤不量可提高0.86个百分点,10-20cm耕层土壤含水量可提高0.52个百分点。播后48h0-10cm耕层土壤含水量可提高2.88个百分点,10-20cm可提高1.66个百分点;(3)0-10cm土壤容重可增加0.12g/cm^3;(4)4个生育阶段的鲜、干重均有较大提高;(5)利于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半干旱区中耕深松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为了提高半干旱区旱作农田对天然降雨的利用率,打破犁底层,增加雨水入渗,达到蓄水保墒、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2008~2009年在朝阳半干旱区对旱地玉米和大豆进行中耕深松试验。研究表明,深松能打破犁底层,降低表层土壤容重和根系穿透阻力,提高土壤孔隙度。与对照相比,深松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并可以提高水分入渗深度,深松区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可达80 cm左右,未深松区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只有40 cm左右。深松使玉米根干重增加幅度为3.6%~6.1%,使大豆根干重增加15.1%,并使大豆主根系入土深度增加3 cm,玉米增产幅度1.9%~11.3%,在干旱年份增产效果明显,大豆增产19.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