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4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4篇
  26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2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垄膜沟种条件下品种和密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朝阳地区旱地玉米降雨利用效率,增加旱地玉米产量,选用3个玉米品种(中熟品种辽单33、中晚熟品种沈禾201和晚熟品种东单60),设计6种密度(37 500,45 000,52 500,60 000,67 500,75 000株/hm2),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品种为主区,密度为副区)研究了垄膜沟种微集雨种植条件下品种和密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集雨种植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先增加后降低,但茎粗和棒三叶叶面积逐渐降低,LAI逐渐增加,且LAI在品种或密度的单一作用下及在二者交互作用下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构成因素(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逐渐降低,但产量却逐渐增加.在各密度水平下,3个品种以中晚熟品种沈禾201平均产量(13 781.89 kg/hm2)最高,水分利用效率[28.73 kg/(mm· hm2)]最大.要想充分发挥该区微集雨种植技术的增产潜力,建议选用中晚熟株型紧凑品种进行合理密植.  相似文献   
82.
风沙半干旱区旱地玉米提高降水生产效率的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垄膜沟种微集雨和全地面平铺覆膜栽培技术对提高旱地玉米天然降水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沟垄微集雨结合覆盖有效地利用了垄膜的集雨和沟覆盖的蓄水保墒功能,改变了降雨的时空分布,使降雨集中在沟内,明显提高了降雨的利用率,特别是5 mm左右微小降雨的利用率。全地面平铺覆盖栽培最大限度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达到保墒的目的。田间沟垄微集雨技术和全地面平铺覆盖栽培技术能增加玉米产量,提高降水利用率。  相似文献   
83.
辽宁省玉米精量播种技术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玉米精量播种技术的突出优点和辽宁省玉米精量播种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玉米精量播种技术的发展对策,对辽宁省玉米精量播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4.
水肥互作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人工模拟条件下,采用“311-B”D饱和最优设计,探讨了水肥交互作用对玉米株高、茎基宽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植株的株高与氮肥、灌水量、磷肥用量都呈正相关,其中氮肥用量影响最大,灌水量次之,磷肥用量影响最小;但氮肥用量与灌水量的交互、氮肥和磷肥的交互与株高呈负相关。与氮肥用量和灌水量的平方项呈负相关,说明过量的氮肥或灌水量都对植株的株高呈负效应。同样,玉米的茎基宽与氮肥用量、灌水量、磷肥用量呈正相关。其中氮肥对茎基宽的影响最为明显,灌水量次之,磷肥用量的影响最小。在本试验中,氮肥用量与灌水量的交互、磷肥和灌水量的交互与茎基宽呈正相关。氮肥、磷肥和灌水量对玉米产量均具有正效应,且符合报酬递减定律,过量施肥、灌水会引起明显的负效应,造成玉米减产。  相似文献   
85.
“九五”期间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继续承担了国家旱地农业科技攻关项目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设立了试验区 ,开展了旱农方面攻关研究 ,经过多学科、多部门专业人员的联合攻关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现介绍其中几项种植业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措施 ,以期为本区及同类型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1 选择适宜品种品种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有因地制宜选择作物的栽培品种 ,才能充分发挥作物生产潜力 ,获得高产稳产。针对阜新地区自然条件特点 ,我们引进了一批玉米、高粱、小麦、大豆新品种 ,并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 ,对于玉米来说 ,沈试 …  相似文献   
86.
滴灌施肥条件下玉米水肥耦合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9,自引:4,他引:49  
 【目的】"一旱二薄"是限制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子。因此,研究滴灌施肥下不同水肥因子对玉米产量的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在滴灌施肥条件下,采用"311-B"D饱和最优设计,通过旱棚防雨条件下进行田间微区试验。【结果】通过对玉米产量结果进行二次回归拟合,建立了水肥回归数学模型。因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氮肥用量,其次是灌水量和磷肥用量。各因素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都表现为正效应,其效应顺序为:N水>P水>NP;从产量角度评价,以较高氮肥用量、高磷肥用量和丰富灌水量为水肥调控的最佳组合。【结论】水肥调控的最佳组合为:较高氮肥用量243.27 kg·ha-1、高磷肥用量137.431 kg·ha-1、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65.6%。  相似文献   
87.
“适时早播”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六五”期间在阜新地区取得的科研成果———“六改”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与阜新相类似的风沙半干旱地区推广,已显出它具有可行性和明显的增产效果。阜新市政府非常重视“适时早播”技术推广工作,决心很大,常抓不怠,对促进全市旱粮生产...  相似文献   
88.
选择科尔沁沙地南缘7种果粮立体复合模式(模式A1:大扁杏//花生/玉米/花生//大扁杏;模式A2:大扁杏//谷子/玉米/谷子//大扁杏;模式A3:大扁杏//大豆/玉米/大豆//大扁杏;模式B1:大扁杏//玉米//大扁杏;模式B2:大扁杏//花生//大扁杏;模式B3:大扁杏//谷子//大扁杏;模式B4:大扁杏//大豆//大扁杏),分析比较7种果粮立体复合模式土壤水分含量与微生物量碳的变化,评价不同模式区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果粮立体复合模式区玉米地在整个生长季(0~60 cm)平均含水量为:模式A1>模式A2>模式A3>模式B1,模式A1、A2、A3对矮棵作物0~20 cm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显著.不同立体复合模式区玉米地(0~2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顺序为,模式A3>模式A1>模式B1>模式A2;矮棵作物(0~2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状况为:模式A1、A3中的花生与大豆高于模式B2、B4,说明玉米与豆科作物带状间作模式可增加其微生物量碳的含量.不同立体复合模式玉米单位面积产量顺序为:模式A1>模式A3>模式A2>模式B1.模式A1、A2、A3的矮棵作物(花生、谷子、大豆)产量比模式B2、B3、B4略有减产,减产幅度均小于5%,差异不显著.从不同果粮立体复合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模式A1与模式B2经济效益较高.因此,模式A1与模式B2在风沙半干旱区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89.
辽西地区微集水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了垄覆膜沟种植、垄覆膜沟覆膜种植和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三种一元或二元微集水覆盖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微集水技术能够提高玉米出苗率2.7~3.1个百分点,垄覆膜沟覆膜种植和垄覆膜沟种植能够缩短玉米的出苗时间1~3 d,垄覆膜沟覆秸秆种植会延长玉米出苗时间2 d.相对于传统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0.
【目的】研究辽西褐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经侵蚀沉积过程沉积土壤碳来源,为合理调控小流域土壤侵蚀造成的土壤碳流失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对辽西丘陵沟壑区小流域野外取样,研究小流域沉积土壤碳的来源并量化其贡献。通过GIS结合GPS技术对小流域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沟渠)表层土壤及小流域拦沙坝3个位点(S1坝前、S2坝中、S3坝后)0-100 cm土壤剖面进行取样,结合碳、氮同位素混合模型对沉积土壤碳源进行解析。【结果】利用13C和15N同位素特征及其元素组成(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对辽西丘陵沟壑区侵蚀沉积物土壤有机碳进行了定性和定量鉴定。辽西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沉积物中有机碳主要来源为耕地,其次是沟渠、草地和林地。耕地贡献平均为58.75%,沟渠25.49%,草地6.49%,林地9.2%。【结论】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指纹”工具可以成功应用于辽西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沉积土壤碳来源定性及定量的分析。研究成果可以为受水力侵蚀的小流域的土壤保护和养分流失控制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