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5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6篇
  14篇
综合类   149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7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一株经鸭胚传递的鸭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表现疑似副黏病毒症状的1日龄雏鸭和死亡鸭胚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HA、HI和病毒中和反应鉴定为副黏病毒,命名为SDFCH株。按常规方法测得SDFCH株的生物学毒力指标MDT、ICPI和IVPI分别为56.6 h、1.78和2.59,鸭胚半数致死量LD50为10-8.5,表明SDFCH株为副黏病毒强毒株。用分离病毒对11日龄鸭胚和7日龄雏鸭攻毒,孵化出的雏鸭和攻毒的雏鸭均出现明显的剖检变化。根据GenBank中NDV F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3对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了鸭源Ⅰ型禽副黏病毒(APMV-1)SDFCH株的F基因。与已发表副黏病毒F基因相关序列对比结果表明:SDFCH株与鸭、鹅源副黏病毒的同源性较高,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在96.4%~98.0%之间,而与Lasota株同源性较低,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仅为84.4%和87.9%。表明该毒株相对于传统的Lasota株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42.
《江苏农业学报》打造精品期刊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农业学报》要在激烈的期刊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好地为江苏省、全国农业现代化服务,必须打造精品期刊。根据《江苏农业学报》最近几年编辑出版发行实际情况,提出了《江苏农业学报》要打造精品期刊,必须在办刊模式、报道内容、选题策划、特色栏目和扩大影响上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43.
概述了种传病毒的危害,种子传毒机制与传毒率,种传病毒与传毒率的检测方法,病毒在作物种子中的分布与种传率的检测等。旨在对作物种传病毒引以重视,杜绝使用、传播携带病毒的种子,防治人为因素造成病毒的扩散。  相似文献   
44.
君子兰为名贵的观赏性植物,具有广泛的生理及药理活性。君子兰中含有生物碱类、苷类、黄酮类、氨基酸类和无机元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本文综述了君子兰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抗菌、抗炎、抗病毒和抗肿瘤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45.
细菌磁颗粒实时荧光RT-PCR检测菜豆荚斑驳病毒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菜豆荚斑驳病毒(Bean pod mottle virus,BPMV)属豇豆花叶病毒科Comoviridae豇豆花叶病毒属Co-movirus成员,主要侵染大豆、菜豆等豆科植物,可通过种子远距离传播,造成大豆产量和品质下降。目前,该病毒主要分布于美国、巴西等国家,在我国属禁止进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因此,建立一种简便、快捷、灵敏的植物病毒检测方法,对于提高口岸检疫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氮肥运筹对雨养条件下玉米氮素动态变化和氮肥利用的影响,以期为雨养条件下玉米单产进一步突破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选择先玉335作为试验材料,设置两个播种密度(8.5万株/hm2和9.5万株/hm2)。化肥施用总量一定,磷钾肥作为底肥施入,氮肥按不同比例分期施用,以尿素作为追肥肥料,在拔节期和吐丝期施入。分别于拔节期、吐丝期、吐丝后15 d、吐丝后30d、吐丝后45 d、吐丝后60 d测量叶、茎、鞘、苞叶、籽粒、穗轴、雄穗和花丝的氮含量。[结果]氮素积累量在吐丝后45 d前后达到最大;高密度有利于氮量积累;植株总氮量与产量呈正相关,高密度下相关系数大;高密度下籽粒氮含量和氮收获指数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吐丝期氮肥比例相对高有利于叶片和穗部(籽粒+苞叶+穗轴)氮素在生育后期的积累及茎鞘氮素的转运,前期氮肥比例大易造成穗部氮代谢延后。氮素吸收高峰在吐丝到吐丝后15 d;吐丝期氮肥比例高的施肥方式提高了生育后期的氮素吸收速率,在较高密度下吸收速率前移。[结论]氮肥施用比例适当后移,对氮肥利用有利;前期氮素累积太多对后期氮素吸收利用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7.
鹅星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7年10月—2019年5月,本实验室从广东、四川、河北、山东、安徽、辽宁等广大养鹅地区采集了67份典型雏鹅痛风样品进行了实验室检测以及病原的分离鉴定,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均检测到了鹅星状病毒,并且约有94.03%的样品为两个不同种的鹅星状病毒混合感染。病原分离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FLX株的变异株病毒(命名为SCCD)可以在鹅胚上稳定增殖,并且能稳定致死10日龄鹅胚,致病力较鹅星状病毒FLX增强;新型鹅星状病毒株(命名为SDPD)不能在鹅胚和SPF鸡胚上稳定增殖。病毒的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FLX株与鹅星状病毒FLX的变异株病毒SCCD株、新型鹅星状病毒SDPD株全基因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89.7%、58.1%,ORF1b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8.4%、61.0%,ORF2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81.0%、42.5%。将新分离的鹅星状病毒株接种1日龄健康雏鹅,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SCCD株和鹅星状病毒SDPD株虽然能使雏鹅发生死亡,引起肝炎、肾肿胀和增重减少等变化,但雏鹅均无典型痛风(脏器尿酸盐沉积)表现,而两种鹅星状病毒株混合攻毒能使44%的雏鹅发生典型痛风,并与临床发病症状一致。因此,临床上引起雏鹅痛风的病原可能是两种鹅星状病毒,即新型鹅星状病毒和鹅星状病毒FLX的变异株病毒。  相似文献   
48.
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是目前病理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手段之一。与其它电教手段相比,电脑制作的液晶投影幻灯(以下简称投影幻灯)具有适应性强、应用面广、动静结合、操作简便等特点,具独特的教学效果[1]。我教研室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了电脑投影幻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初步小结于后。1材料和方法1.1液晶投影幻灯的制作利用本室彩色扫描仪扫描,或用摄像机获取图象,以Ph。t。Sh。p、IMAGE256、Coreldraw或Windows画笔图形软件对其进行加工润色后,以PCX、BMP或TIF格式保存,装入以Power-Point4.0制作的…  相似文献   
49.
为探索吉林省半干旱区水分高效利用、玉米增产的栽培技术模式,采用不同覆盖材料进行为期4 a(2018—2021年)的大田试验,设置无覆盖(CK)、普通地膜覆盖(CM)、降解地膜覆盖(DM)和秸秆覆盖(SM) 4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内土壤贮水量时空变化与当年的降雨时空分配有关,垂直空间上20~6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显著高于0~20 cm,处理间土壤贮水量SM>CM>DM>CK;耕层0~20 cm土壤温度随玉米生育时期推进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降低幅度呈CM>SM>DM>CK的变化趋势。地表覆盖具有调节土壤温度的作用,与CK相比,CM和DM使5、6月土壤温度分别提升2.12、1.71℃和2.07、1.52℃,SM下降了1.72、1.01℃;与5、6月气温相比,地膜覆盖每日土壤温度较气温提升2.2~3.2℃,秸秆覆盖降低0.3~0.6℃,8、9月覆盖土壤温度下降幅度低于气温;与无覆盖(CK)相比,CM和DM处理4 a平均增产8.59%和14.10...  相似文献   
50.
为了探究日粮中添加l-精氨酸对公犬精液品质、生殖器超声参数及血清睾酮的影响,试验从沈阳市某警犬基地选取体重相近的4~5岁健康史宾格公犬20只,随机分为4组(n=5),分别为试验A组、试验B组、试验C组和对照组,试验A组、试验B组和试验C组分别按体重每天在日粮中添加10,15,20 mg/kg l-精氨酸,对照组日粮中不添加l-精氨酸,试验期为30 d。于试验第1,10,20,30天分别对各组的精液品质(精液量、精液、密度精子、活力精子活率)、生殖器超声参数(睾丸宽度、睾丸深度和附睾尾部厚度)及血清睾酮质量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第1,10天,各指标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第20天,试验A组、试验B组和试验C组的精液密度、精子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B组的精液密度显著高于试验A组和试验C组(P<0.05);试验B组和试验C组左右两侧睾丸宽度和睾丸深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A组(P<0.05)。试验第30天,试验A组、试验B组和试验C组的精液密度、精子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B组的精液密度和精子活力显著高于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