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0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72篇
林业   238篇
农学   306篇
基础科学   172篇
  101篇
综合类   1014篇
农作物   110篇
水产渔业   67篇
畜牧兽医   514篇
园艺   182篇
植物保护   67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球茎茴香     
<正> 球茎茴香属伞形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以肥大的叶鞘基部相互抱合形成有拳大的球茎为主要食用部分而得名。质地脆嫩的球茎,茴香味浓,略带甜味,可与肉片炒食,也可切丝凉拌。球茎茴香每百克食用部分含蛋白质1.1克、脂肪0.4克、糖类3.2克以及大量的维生素、灰分等等,茎叶中还含有茴香脑,有健胃、驱风邪之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962.
大豆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仅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省市常年种植面积即达6000~8000万亩。据调查,这些省份大豆日杂草有80多种,能造成草荒的有30~40种,每年因草害减产20%~30%,重达50%以上,甚至绝收。目前,在大豆田推广的除草剂,有的除草效果差,有的杀草谱窄,并且价格昂贵,还受进口的限制。为了提高除草效  相似文献   
963.
采用PCR-SSCP法对太湖鸡催乳素(PRL)、催乳素受体(PRLR)和促卵泡激素β亚基(FSHβ)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并分析其与开产50%后20周产蛋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PRL和FSHβpro2的基因型频率都是AA型最高,BB型最低,等位基因频率也是A高于B,FSHβ基因exon3位点没有多态;PRLR只有两种基因型,外显子3是AA型频率高于BB型,外显子6是CC型频率高于DD型,且等位基因A和C的频率分别高于等位基因B和D的频率。太湖鸡PRL、PRLR和FSHβ基因开产50%后20周产蛋性状的不同基因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是PRLR基因外显子3的开产50%后9~11周蛋重平均数基因型间差异接近显著(P=0.08)。基因间交互作用分析发现,催乳素受体基因外显子3和外显子6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产蛋量较高的合并基因型AADD可以作为太湖鸡选育的参考。  相似文献   
964.
本文选用小苍兰茎尖、球茎和不同品种的花蕾为外植体,分别培养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取得了下列结果:1.将茎尖培养在 B_5+0.5mg/LBA 的培养基上,不仅会诱导出愈伤组织,而且也能分化出幼苗,幼苗分化率高达85.3%。2.培养在 MS+4mg/LBA 培养基上的球茎,有80%的外植体能诱导出愈伤组织。愈伤组织中有40%能分化出苗。3.16个品种的花蕾,在 MS+2mg/LBA+0.2mg/LNAA 的培养基上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出愈范围为36.1~86.7%。当愈伤组织转入 MS+0.2mg/LBA+0.2mg/LBA+0.2~1.0mg/LNAA 的培养基上时,能分化不定芽和不定根,不定芽的分化率为2.3~86.4%。  相似文献   
965.
大田环境下利用无人机施药,筛选防治双斑长跗萤叶甲有效药剂,探讨玉米中后期害虫一体化防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 5%甲维盐 WG、 30%噻虫嗪 SC、 30%噻虫嗪 SC减量 20%+CQMa421施药2 d后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效均在 97.90%以上。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和 30%噻虫嗪 SC对蚜虫防效好,且持效期长。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 200 g/L氯虫苯甲酰胺 SC、 200 g/L氯虫苯甲酰胺 SC减量 20%+CQMa421施用后玉米螟活虫数为 0~1.67头/百株。研究表明,玉米吐丝初期利用无人机喷施 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 5%甲维盐 WG或 30%噻虫嗪 SC能有效控制双斑长跗萤叶甲,其中, 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能兼防蚜虫和玉米螟,可实现玉米中后期害虫一体化防控。  相似文献   
966.
大米直链淀粉分子量分布及分子旋转半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从大米淀粉中有效的分离出直链淀粉,建立直链淀粉分子量的分析方法,从而得出确切的大米直链淀粉分子结构方面的信息,通过使用流变仪控制大米淀粉的升温糊化过程,用浸出法在不同温度下分离出大米直链淀粉,利用高效液相分子排阻色谱(HPSEC)与多角度光散射仪(MALLS)及折光检测器(RI)连用系统,分析了大米直链淀粉的分子量分布和分子旋转半径。得到不同品种的大米淀粉中分离出的直链淀粉的重均分子量范围为3.29×105~2.75×106。研究表明,90℃以上高温不利于用浸出法从直链淀粉含量低的大米淀粉中分离直链淀粉,当温度低于90℃而高于糊化温度时,各个温度下均可用浸出法分离出直链淀粉,得到的直链淀粉具有十分相似的分子量分布、重均分子量和分子旋转半径。该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的分离大米直链淀粉,并测定其分子量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67.
对粮食或食品进行烘干处理有利于运输、储存与后续加工,而在干燥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非常重要。为对比不同算法在温度控制方面的差异,使用西门子S7-200 SMART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进行程序设计,并采用昆仑通态触摸屏实现人机交互。同时,为达到提高温度控制精度的目的,通过对传统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integral-derivative,PID)控制算法与模糊控制算法进行改进,设计了模糊PID复合控制算法和模糊PID切换控制算法。采用梯形图语言对上述4种控制算法进行编程,并进行PLC控制烘干箱的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新设计的模糊PID复合控制算法和模糊PID切换控制算法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结合要素各自的优点,能有效克服传统PID控制算法动态特性差和模糊控制算法稳态特性差的缺点。当温度由30 ℃升至设定温度72 ℃时,与模糊PID切换控制算法相比,模糊PID复合控制算法能将调节时间缩短6 s,且稳态误差减小0.1 ℃。  相似文献   
968.
李思  尚晓静  张富美  侯瑞 《核农学报》2022,36(8):1569-1578
为探究贵州省蓝莓根部内生木霉多样性,筛选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木霉,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峙培养法及无菌发酵液法,分析蓝莓根部内生木霉多样性及内生檑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分离、形态观察、rDNA-ITS和EF-1α基因序列鉴定得到16株内生木霉,属于Trichoderma virensT. koningiopsisT. harzianumT. pubescens 4种,相似度为98%~100%。蓝莓根部内生木霉分离率(IR)为8%,分离频率(IF)为15.53%,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0.450 8,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988 7、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2.408 2,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345 0。16株蓝莓根部内生木霉对交链格孢菌、禾谷镰孢菌、Diaporthe longicolla、小新壳梭孢、尖镰孢菌、胶孢炭疽菌、尖孢炭疽菌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5.01%~76.38%、58%~67.68%、55.10%~73.53%、52.24%~70.00%、25.80%~52.99%、37.18%~66.76%、37.37%~70.53%。选取T. harzianum GL11、T. harzianum GL15、T. harzianum GL19、T. harzianum GL39、T. virens GL42共5株木霉菌进行无菌发酵液试验,结果显示5株木霉菌发酵液对除小新壳梭孢外的其他6种植物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Diaporthe longicolla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为46.71%。本研究结果可为蓝莓病害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69.
为探讨施硅对猪屎豆和高丹草生长与自然还田条件下的降解规律及养分释放特征,开展了施用硅肥(SiO2)42.4 kg/hm2对猪屎豆和高丹草绿肥生长、养分含量影响的试验,在自然条件下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了施用硅后猪屎豆和高丹草还田3~168 d有机碳降解率以及氮、磷、钾释放规律。结果表明:施用硅肥显著提高了猪屎豆和高丹草的产量、硅含量,提高了猪屎豆中氮和高丹草中钾的含量,与未施用硅相比,施用硅分别提高猪屎豆和高丹草的产量27.87%和24.90%;分别提高硅含量82.75%和29.15%;分别提高养分(N+P+K)累积量30.60%和28.80%;猪屎豆中氮和高丹草中钾分别提高15.79%和7.51%;施用硅后显著降低猪屎豆和高丹草还田3~56 d有机碳降解率、氮释放率以及猪屎豆干物质降解率;与未施用硅相比,还田后56 d分别降低有机碳降解率8.90%和7.46%、氮释放率7.85%和12.11%、猪屎豆干物质降解率12.53%;绿肥施用硅后还田在自然条件下2种绿肥的降解规律差异不显著,高丹草干物质、有机碳表现出比较高的的降解加速度,猪屎豆还田后28 d氮、磷、钾的释放率比高丹草的高出5.80~18.13个百分点。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高绿肥土壤培肥效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70.
为筛选对蓝莓根腐病有良好防效的生防真菌资源,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平板对峙法从蓝莓组织中分离筛选蓝莓根腐病病原菌——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拮抗真菌,对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采用平皿培养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拮抗菌株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及其成分,观察其重寄生现象,测定其胞外水解酶活性以及室内盆栽防效。结果显示,分离筛选到2株菌株G18和MG6对蓝莓根腐病病原菌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60.24%和62.65%;结合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spacer,ITS)序列分析,最终将菌株 MG6 鉴定为球孢瓶束霉 Ascodesmis sphaerospora;菌株 G18 和MG6的发酵代谢物对蓝莓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9.85%和42.86%,挥发性代谢物对其抑制率分别为21.39%和18.50%;从2株菌株发酵液中检测到了芥酸酰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α-姜黄烯等13种已知具有抑菌活性的物质;同时发现2株菌株均可以分泌β-1,3-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等水解酶;显微观察发现2株菌株均使病原菌菌丝出现明显的溶解、裂解等现象;菌株G18和MG6对蓝莓根腐病的防效明显,分别为65.33%和61.33%;接种菌株G18和MG6后蓝莓幼苗根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最高,较清水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了1.01倍和1.02倍,接种菌株MG6后蓝莓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最高,在根和叶中的POD活性较清水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了 1.10 倍和 1.09 倍,先接种菌株 G18 后接种病原菌的蓝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最高,在根和叶中分别达559.61 U/g和422.68 U/g;接种菌株G18和MG6后蓝莓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为1.036 mg/g和1.038 mg/g,均高于清水对照组。表明菌株MG6和G18是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蓝莓根腐病生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