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7篇
综合类   73篇
农作物   30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评价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的茶园管理及多种茶园生境对茶尺蠖及其主要天敌密度的影响,利用栽培和生境调控技术抑制茶尺蠖、扶植天敌,于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选皖南有机、无公害和普通茶园各1个,7~10天1次,分别查10样方的茶尺蠖、2种绒茧蜂和6种蜘蛛密度,每样方为1m~2茶丛,依次查得茶尺蠖总数为227、8733和4769头,绒茧蜂总数为67、465和281头,蜘蛛总数为1669、1150和1077头。2004年10月至2006年9月选绍兴有机、有机转换、无公害和普通茶园各1个,每月查10样方,平均每月茶尺蠖分别为0.9、1.4、1.4和1.9头,绒茧蜂为10.1、12.3、11.5和10.4头,蜘蛛为9.3、9.5、9.4和9.9头。2005~2006年5天1次查得西湖龙井茶叶原产地10个茶园生境之间,茶尺蠖、绒茧蜂或蜘蛛密度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绍兴4个、龙井原产地10个茶园中绒茧蜂皆紧密跟随茶尺蠖。  相似文献   
82.
裸燕麦种质资源AFLP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20对AFLP引物组合对281份栽培裸燕麦(Avena nuda)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得到1137条带,其中260条为多态性带,引物的平均多态性百分率为22.96%,平均多样性信息指数(PIC)为0.0326.以地理来源分组,不同来源的组群Simpson指数在1.235~1.495之间,Shannon指数范围为0.1558~0.4437,组群内变异贡献率为83.45%,组群间变异占16.55%.组群大小与多态性位点数、组群内变异贡献率、Simpson指数及Shannon指数显著相关.内蒙古和山西资源多样性丰富,东北地区资源独特,西部地区资源遗传结构单一,东欧组群与中国内蒙古组群遗传关系最近.国内组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国外组群.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相比,组群内变异贡献率较高.建议在遗传多样性丰富地区进一步收集裸燕麦资源,并加强对材料少、代表性较差的地区,如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的裸燕麦地方品种的收集,以丰富我国的裸燕麦基因源.  相似文献   
83.
茶炭疽病菌毒素的致病活性及理化性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茶炭疽病菌Gloeosporium theae-sinensis Miyake产生有致病力的外毒素,引起茶树叶片坏死,形成枯斑,类似于病原菌侵染形成的症状。对该菌的培养毒素滤液进行了生物测定,以探讨最佳产毒条件和理化性质。得最佳产毒条件:pH=5.0、25℃且于Czapek-Dox培养液中连续振荡培养16βd。将茶梢浸入毒素滤液而感毒,而后用于茶炭疽病菌毒素生物测定的方法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84.
56个10-1品系(来源于11个R0植株)和212个晋燕8号品系(来源于45个R0植株)被评价。结果表明,组织培养能够获得有益的农艺性状。82%的20-1系谱和93%的晋燕8号系谱在7个测定性状中至少有一个性状发生显著变异。对每个性状都有一些增加和降低的品系被发现,而且有益的农艺性状变化比不良的变化频率高。再生植物株后代扣进行证明:性状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单株选择能够在作物改良中应用。获得的变异也证  相似文献   
85.
在皖南春季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时期,于安徽长江以南采用不同治虫策略的5个林场,选立地条件和林分状况类似的马尾松纯林,对节肢动物和虫生真菌群落的调查表明,常年释放白僵菌的林场和长期监测虫情、准确挑治虫源地的林场害虫种数约占群落总种数的50%,个体数约占70%,益害物种数比(Ns/Ps)为0.72~0.83,个体数比(Nn/Pn)为0.44~0.45,多样性指数(H′)波动小,松毛虫虫口≤2.0条·株-1。交替放菌和施药的林场,滥用农药、尤其不治虫的林场,害虫种数约占群落总种数的60%左右,个体数>74%,Ns/Ps0.46~0.54,Nn/Pn0.23~0.34,H′波动大,松毛虫虫口6.0~10.0条·株-1,超过防治指标(5条·株-1)。长期的放菌或及时施药挑治利于优化群落结构,增大多样性指数,强化生态控制的力度  相似文献   
86.
该文选浙江松阳县新兴镇茶鲜叶市场3km外的一段乡镇公路,路两边连着茶园。路的一侧分别密植3段200m长且高度分别为1.5m、2.0m和3.0m小松树为绿篱,邻接的不植树200m路段作为CK。种植绿篱前测得1芽1叶嫩梢、成叶、表土层的铜含量:路边的含量分别为13.96~15.61mg/kg、9.11~10.11mg/kg和7.68~8.02mg/kg;距路边50m的则为9.48~13.72mg/kg、7.01~9.49mg/kg和6.71~7.86 mg/kg;100m的为8.02~12.02mg/kg、5.72~8.62mg/kg和6.79~7.79mg/kg;200m的为8.07~11.63mg/kg、5.69~8.01mg/kg和6.38~8.11 mg/kg,即公路粉尘铜对于路边0~50m范围内茶园有少量污染。种植绿篱1.5年之后,绿篱区路边1芽1叶嫩梢、成叶、表土层的铜含量分别下降5.0%~19.4%、1.4%~12.1%以及14.2%~15.8%,而CK区路边1芽1叶嫩梢、成叶、表土层的铜含量分别增0.9%、增0.6%以及增2.2%。亦即绿篱阻隔了铜对路边嫩梢、成叶和表土的污染,3m高绿篱阻隔效果较好,但距路边50m之后绿篱阻隔作用微弱。  相似文献   
87.
莜麦(即燕麦)是我国北方高寒地区的古老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年播种面积在200万公顷左右,其中80%以上种植在旱地上.产量较低,一般单产1000-2000公斤/公顷.近年来,我们开展了旱地莜麦增产技术的研究,并在莜麦产区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88.
89.
为研究Cu/Zn-SOD基因在茶树花不同发育阶段、不同品种间的表达规律以及Cu/Zn-SOD基因表达量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龙井43’品种茶树花分为4个发育阶段,选择15个品种的茶树花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3个Cu/Zn-SOD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同时测定Cu/Zn-SOD酶活性。结果表明:在茶树花的4个发育阶段中,第4阶段Cu/Zn-SOD酶活性最低,与其他3个阶段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品种的茶树花Cu/Zn-SOD酶活性有较大差异,其中‘紫鹃’茶树花Cu/Zn-SOD酶活性最高,其次是‘黄金芽’和‘白叶1号’,‘黄观音’的Cu/Zn-SOD酶活性最低。茶树花不同发育阶段中Cu/Zn-SOD基因表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细胞质型Cu/Zn-SOD1基因表达水平远高于叶绿体型Cu/Zn-SOD2和过氧化物酶体Cu/Zn-SOD3;不同品种茶树花Cu/Zn-SOD基因表达水平有较大差异,Cu/Zn-SOD1基因在‘黄牡丹’茶树花中表达量最高,Cu/Zn-SOD2基因在‘白叶1号’和‘黄观音’茶树花中表达量最高,Cu/Zn-SOD3基因在‘紫鹃’茶树花中的表达量最高。相关性分析得知‘龙井43’茶树花不同发育阶段Cu/Zn-SOD酶活性与Cu/Zn-SOD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而不同品种茶树花的Cu/Zn-SOD酶活性与Cu/Zn-SOD3基因表达量存在显著相关性。本研究初步明确了Cu/Zn-SOD酶活性较高的茶树品种和茶树花适宜的采摘时间,为茶树花SOD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
[目的]优化农杆菌介导创伤胚转化的方法,提高转化率,培育具有特定功能的转基因品种,改善作物的生存能力和生态环境适应力。[方法]参照农杆菌划胚介导植物萌发种子基因转化方法,以燕麦、玉米和高粱的萌发种子为试验材料,农杆菌菌株LBA4404(含质粒P3301ubi Ac)侵染转化燕麦、玉米和高粱的萌发种子,优化转化条件,探索燕麦、玉米和高粱遗传转化体系,探讨菌液浓度、种子萌发时间、超声波功率、乙酰丁香酮和草丁膦浓度对3种作物的影响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农杆菌菌液浓度为0.6OD600≥0.4时转化效果最佳;第1次超声波功率为900 W,处理时间为10 min;第2次超声波功率为200 W,处理时间为4 min效果最佳。转化效率最高;添加乙酰丁香酮对燕麦、高粱和玉米的发芽有明显促进作用,但转化效果有明显区别;燕麦、玉米和高粱的转化植株对草丁膦的耐受性差异不大,与非转化植株相比,0.8 mg/L除草剂胁迫下燕麦、玉米和高粱种子萌发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用1 mg/L除草剂溶液对T0和T1代转化植株幼苗进行筛选,转化植株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结论]经除草剂筛选和PCR对T0和T1代幼苗检测,初步证明获得了转化植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