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5篇
林业   39篇
农学   53篇
基础科学   41篇
  93篇
综合类   365篇
农作物   72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138篇
园艺   66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蔬菜及果树上进行了施用活性有机肥的试验,结果表明:(1)施用活性有机肥对大白菜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株高、叶片数、叶宽、开展度3次测量均高于常规施肥,产量比常规施肥每公顷增产5010kg,增产率达10.96%,投入产出比也较高,效益比为1:6;植株的抗病能力也较常规施肥(5.6%)强,降低了2.9%。(2)活性有机肥较传统施肥明显提高番茄的品质。座果总数增加14,小果数量降低4%,大果和中等果数分别增加2%和1.9%;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传统施肥高3.1%。(3)施用活性有机肥处理能提高李果百果重、单株平均产量,分别比施等量普通复合肥的高11.1%和22.7%;施用活性有机肥可显著降低李果果实的总酸度,降低了0.1%,Vc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0.2mg/100g和2.1%,果实硬度指标未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52.
土壤剖面不同层次标记硝态氮的运移及其后效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以北方半干旱湿润区潮土为对象,探讨土壤剖面不同层次硝态氮(NO-3-N)的运移及其后效。【方法】采用外源标记微注射法,设置田间微区试验。【结果】在试验水氮管理条件下,15、45、75 cm 3个标记处理分别向下迁移了65、35、25 cm,但均未移出作物根区(1 m)。播后至冬前3个标记处理100 cm处土壤溶液NO-3-N浓度变动较小,生长后期小麦15、45 cm标记处理出现上升,而菠菜则有所降低,两种作物的75 cm标记处理在整个生长季持续上升,说明作物对75 cm标记硝态氮利用程度较低。夏玉米对前茬标记氮的利用率为2.1%~5.6%,其中以标记45 cm土层处理残效最高;15 cm和45 cm 2个标记深度前茬小麦京411显著高于前茬小麦小偃54。【结论】土壤剖面不同层次累积硝态氮在作物生长季内未发生强烈的淋洗,但表现出上层标记硝态氮移动距离长,下层移动距离短的规律;100 cm处土壤溶液NO-3-N浓度的动态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物根区内氮素利用的状况;后茬作物对标记于土壤剖面不同深度的硝态氮的利用是很有限的,与前茬作物吸收、土壤剖面硝态氮的运移及残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3.
小麦各生育期对土壤不同深度标记硝态氮的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人为控制灌水的条件下,采用将15N标记到不同土壤层次的土柱试验,研究小麦不同生育期对土壤不同深度硝态氮的利用。结果表明,拔节、孕穗、扬花、成熟4个生育时期,小麦对不同深度标记硝态氮的吸收量及利用率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拔节期对10~20、40~50和70~80 cm深度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分别为15.7%、3.4%和1.2%,孕穗期对3个标记深度硝态氮的利用率分别为30.6%、10.7%和3.9%,扬花期分别为33.1%、13.1%和5.1%,成熟期分别为32.5%、12.4%和4.7%;小麦对10~20 cm深度标记15N的吸收利用在孕穗期基本接近最高值,40~50、70~80 cm中下层标记硝态氮吸收峰值出现较10~20 cm标记处理推迟,至扬花期达最高值;不同层次土壤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与相应土层的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4.
丹东处于辽宁东南的黄海之滨,具有夏凉、多雨、高湿、寡照的气候特点,是稻瘟病的重发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有的地块甚至绝收。因此研究丹东地区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1影响稻瘟病发生的因素1.1  相似文献   
55.
中国北方高寒地区普遍冬季气候寒冷.马铃薯从10月中下旬入窖至来年4月中下旬出窖.贮藏时问一般长达4~6个月.马铃薯块茎含水量多.呼吸强度大.公顷用种量多.因此贮藏条件要比粮食作物的种子更高.技术措施更严格。据统计中国北方高寒地区每年由于贮藏不当造成马铃薯种薯发芽、腐烂变质、受冻等给马铃薯生产带来的损失严重.可达10%~20%以上,所以在马铃薯贮藏期间采取科学管理.保持种薯优良种性。减少自然消耗.防止块茎发芽、受冻、病害侵染腐烂传播蔓延更显重要.笔者现就如何贮藏好马铃薯种薯几点技术措施作以介绍。  相似文献   
56.
铵态氮源和碳源对土壤N2O、CO2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持水量WFPS为70%、温度为20℃的条件下,通过室内静态培养方法研究铵态氮源与不同碳源结合,对华北平原典型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N2O、CO2释放的影响。其中,碳源种类分别为葡萄糖、果胶、淀粉、纤维素、木质素和秸秆。结果表明添加葡萄糖和果胶有效促进了土壤N2O的释放,并在第1 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039.85 μg N2O-N·kg-1·d-1和2533.44 μg N2O-N·kg-1·d-1;添加纤维素和只施秸秆处理降低了N2O释放。施入碳源增加了CO2释放,顺序为纤维素> 淀粉> 葡萄糖> 果胶> 秸秆> 木质素。培养结束后土壤中铵态氮几乎消耗完全,除添加葡萄糖处理外,其他施碳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均有所增加。在培养前3 d,土壤NH4+和NO3-总含量与N2O释放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7.
大庆城市湿地水生生态系统重金属转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大庆城市湿地北二十里泡为例,研究生活污水污染泡沼重金属分布及转移规律,为进行湿地环境影响评价和治理湿地水生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该湿地中水、沉积物及芦苇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分析测定,并采用方差分析、线性和非线性模拟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模型拟合,结果表明:①水样、底泥、植物根部、茎叶中重金属分布趋势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②不同部位水样、底泥、植物根部、茎叶中的重金属种类及含量明显有差异.不同重金属与底泥的键合能力不同,铅和镉的键合能力最强,最容易在底泥中沉积.芦苇对汞和铅的转移能力最强,而对铜和锌的富集能力最强.③重金属在转移链中具有明显的转移规律,铜、锌、铅等具有较好的转移模型,多呈多项式和反比例函数关系模型.该研究主要基于统计学的原理,提出了生活污染泡沼水—底泥—根系—茎叶之间的转移模型,模型均通过小概率检验,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8.
土壤Pb,Zn复合污染对作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褐土为供试土壤,用小白菜作指示植物,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土壤Pb,Zn复合污染对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Pb,Zn复合污染条件下,土壤中Pb的存在对蔬菜吸收Zn未产生明显影响,而土壤中Zn的存在则对蔬菜吸收Pb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分析复合污染条件下Pb,Zn在蔬菜体内的分布,表明小白菜主要将重金属Pb积累于根部,而Zn则是更多的被小白菜积累在地上部位。  相似文献   
59.
磷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体内磷循环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杂交玉米蠡玉16和冀单28为供试作物,采用供高磷(250 mol/L)和低磷(5 mol/L)营养液的石英砂培养方法,研究2个玉米品种的各器官干重和磷积累与分配、体内磷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中的循环、流动及磷的吸收和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供高磷处理相比,低磷处理的2个玉米品种各营养器官的干重、磷含量和木质部中运输的磷量显著降低; 而磷在体内韧皮部的再循环显著增加,并且玉米各部位叶片活化出的磷主要是通过韧皮部循环至根中后,再经过木质部向上部新生叶运输的; 体内光合产物与磷向上部叶的运输是不同步的过程。低磷时,与冀单28相比,蠡玉16的根冠比高010,整株干重和磷含量增加269%和120%,磷吸收和利用效率提高121%和133%,木质部总磷向上部叶运输的比例高306%。说明低磷条件下,磷高效玉米品种生物量大是由于具有较大的根冠比,木质部中更大比例的磷被分配到上部新生叶以及其具有较高的磷吸收和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0.
成年种公牛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年种公牛担负着繁殖任务,尤其目前由于牛冷冻精液技术的普及,培育一头优秀种公牛要付出相当大代价。因此,如何对优秀种公牛进行科学饲养管理,保证其体格健壮,努力提高其精液质量和延长使用年限,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