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27篇
  11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78篇
园艺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是引起燕麦(Avena sativa)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开发高效防治燕麦根腐病的绿色生物菌剂,本研究从健康燕麦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燕麦镰孢菌高效拮抗细菌YF,并开展了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研究了该菌的抑菌谱及对燕麦镰孢菌的室内防治试验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菌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活性测定发现该菌对燕麦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70.69%,对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5.92%。通过抑菌谱筛选发现该菌对常见的8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利用该菌发酵液处理后燕麦镰孢菌菌丝出现异常分枝、囊泡状畸形且伴有细胞壁破裂。盆栽试验表明,该菌对燕麦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1.45%,其防效显著高于化学农药多菌灵(61.87%) (P < 0.05),且该菌对燕麦表现出较好的促生长作用。因此,该菌株多粘类芽孢杆菌具备了开发燕麦根腐病生物防治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筛选对芹菜叶斑病(病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具有良好防治作用的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琼脂片法分别用14种杀菌剂对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菌丝和孢子萌发做室内毒力测定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14种杀菌剂中对病原菌菌丝抑制效果最好的分别为3%甲霜恶霉灵、5%香芹酚、10%苯醚甲环唑、其EC50分别为10.8、19.9、26.2 μg/mL;对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好的分别为3%甲霜恶霉灵、25%嘧菌酯、43%戊唑醇,其EC50分别为15.7、29.5、38.7 μg/mL。只有3%甲霜恶霉灵具有最佳的防治效果。防效最好的药剂为3%甲霜恶霉灵和5%香芹酚,其防效分别为96.3%和83.9%。【结论】3%甲霜恶霉灵最适用于田间芹菜叶斑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您是不是也遇见过这种情况:在庭院里辛辛苦苦种植的八月桂,养了好几年,就是不开花。碰到这种事情,我们可能会有意无意地责怪卖花人或者园艺公司。但其实这不是主要原因,因为会做生意的和有固定销售场所的园艺公司及花商,一般是不屑于做这种不入流的事情的。说到底,导致八月桂开花少或不开花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树种自身的原因,也有种植养护等各种外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蚕丝是我国富有悠久历史和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事业。四川是全国蚕丝主产地之一。农民有栽桑、养蚕的习惯,也是农村的一项支柱产业。积极发展蚕桑、丝绸业,是振兴四川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门路和源泉。当前,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指针,抓住机遇,依靠科技,积极促进“三高”蚕业发展。为此,本刊发表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丝绸学院张建强同志的文章,就对如何培育茧丝绸市场机制,并对当前茧丝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如何适应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要求等诸问题供同行研究、探索、商榷。  相似文献   
15.
组建桑白蚧1年3个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表明,桑白蚧自然种群受天敌和气温的影响最为突出,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在四川其天敌以桑白蚧盗瘿蚊和桑白蚧扑虱蚜小蜂数量最多,控制桑白蚧的能力强;气温主要影响1龄若虫存活率,特别是第2代受气温的影响最大,遇高温则大量死亡。影响桑白蚧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时期为若虫期和成虫期(特别是越冬雌成虫期)。桑白蚧自然种群经过1年3代可增长18.26倍。  相似文献   
16.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已成为污染生态学研究的前沿,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是土壤修复的关键所在。阐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形态分析的研究进展,并对影响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以后发展的方向,从而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经济、有效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许文来  张建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449-2449,2494
阐述了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内涵;分析了青白江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并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实现物质与能量利用最优化为目的,利用4R原则,对该区进行生态农业规划.  相似文献   
18.
1、采集标准 蕨菜:出土20厘米以上,不开卷的拳状菜.将绿茎菜和紫茎菜分别装筐,把长短一致的菜放在一起,扎成粗6厘米的小把,用刀切去不能食用的硬根.每年4~6月采集.  相似文献   
19.
土壤中砷的来源及迁移释放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安礼航  刘敏超  张建强  黄玲  陈志良 《土壤》2020,52(2):234-246
砷是一种高致癌风险的类金属,自然环境中高砷(As)含量可对人类和生态系统构成直接的健康威胁。研究自然环境中砷的来源、存在形式及影响因素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环境中砷的迁移转化规律,降低人体摄入砷的风险。对文献的分析表明,铁锰氧化物矿物的还原性溶解、黄铁矿及其他硫化物矿物的氧化溶解、铝氢氧化物表面的砷还原、有机质抑制砷吸附以及Eh降低和pH升高是造成砷向环境迁移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了环境中砷的来源及其向环境迁移的多种影响因素,分析了这些因素与砷之间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加强砷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石屏、建水两家由云南电网公司控股的供电公司分别举行仪式,无偿上划云南电网公司管理,成为云南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目前,红河州13家县级电力公司已完成了改制,5家代管、2家控股、5家上划、一家公司划归红河供电局成为分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