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30篇
  17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于2016年在张掖市民乐县益民灌溉试验站开展了菘蓝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试验研究。在保持苗期和肉质根成熟期充分灌溉的情况下,对菘蓝的营养生长期和肉质根生长期分别进行轻度、中度和重度的水分亏缺处理,并测定菘蓝光合生理指标和品质。结果表明:营养生长期和肉质根生长期的中度和重度水分亏缺对菘蓝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降低程度最为显著,且随着水分亏缺程度越高,降幅越大。WD5处理的菘蓝综合品质最优,其靛蓝、靛玉红、(R,S)-告依春含量比对照组CK处理分别高出9.1%,5.3%,7.0%,其他处理随着连续生育期的中轻度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加,菘蓝品质有所提高,但是重度水分亏缺(WD3、WD8和WD9)不利于有效成分的积累。因此,膜下滴灌水分调节降低菘蓝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并且在营养生长期和肉质根生长期的轻中度水分亏缺有助于改善菘蓝品质。  相似文献   
42.
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先进的灌水施肥技术和栽培技术的集成。它是一种高效能利用作物水肥的技术,是眼下农业工程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首先阐述了目前国内农业水肥利用效率低下的现状,然后简要回顾了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过程,阐述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马铃薯的需水需肥规律、水肥耦合机制、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进展,分析了膜下滴灌技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展望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以期为水肥一体化在马铃薯栽培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在探讨生态系统适宜性概念的基础上,以民勤荒漠绿洲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5个准则层和19个指标的权重系数。综合相关文献及国内外现行标准,制定出各参评指标分级标准范围,运用综合指标法构建了民勤荒漠绿洲生态系统适宜程度识别指标体系,并对2010年到2015年的生态系统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年的适宜性综合得分值分别为32.73、37.84、50.73、58.22、75.23、80.79,适宜程度从2010年的低分值不适宜程度过渡到2013年的稳定程度再到2015年低分值较适宜程度,综合得分增长率高峰分别是2012年的25.41%和2014年的22.61%,2015年增速放缓,增长率下降为6.88%。通过对各指标层的分析,得出水文水资源对生态适宜程度的影响最大,生态建设次之。  相似文献   
44.
对中国内陆干旱区生态环境用水研究进展的分析认为,中国生态环境用水研究发展迅速,初步界定了生态环境用水概念、范畴及分类,提出了直接计算和间接估算方法,但对这一概念仍缺乏明确严格界定,其分类及计算尚未形成统一标准,计算结果可靠性不高,此方面的研究尚待加强。  相似文献   
45.
在对干旱绿洲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绿洲生态环境变化记录评估、适应和对策研究的必要性,以期为绿洲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综合调控、治理与改善、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及土地沙漠化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6.
灌水频率对作物耗水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但对以收获地下块茎为主要目的的经济作物研究并不多见。以菊芋为材料,分别在苗期(S)、枝繁叶茂期(L)、现蕾期(B)和开花期(F)施加不同灌水组合,包括苗期600 m3/hm2(S600,下同)处理J1、S600+L600为J2、S600+B600为J3、S600+L300+B900为J4、S600+L900+B300为J5、S600+L600+B300+F900为J6及全生育期不灌水的对照CK,研究菊芋农田水分利用状况。结果表明,枝繁叶茂期和苗期是菊芋水分消耗和需求最大的时期,其次为现蕾期。不同灌水频率下菊芋苗期耗水量、耗水强度及耗水模数差异不大(p0.05),但与不灌水相比差异显著(p0.05)。枝繁叶茂期和现蕾期缺水导致菊芋耗水量和耗水强度显著下降,而开花期灌水菊芋耗水量、耗水强度及耗水模数显著增大。菊芋全生育期耗水量随灌水频率和灌水量增大而增大,但灌水频率和总灌水量一定时,不同生育期灌水量分配对菊芋耗水量无显著影响。不同灌水频率下菊芋全生育期耗水量比不灌水显著增加55.3%~205.6%,灌水频率越高耗水量越大。菊芋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频率和灌水量增大而降低,但相同灌水频率和灌水量下菊芋生育期内灌水量不同时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大。总体而言,以收获地下块茎为主要目的的经济作物在耗水规律和水分利用特征方面明显不同于以收获籽粒为目的的粮食作物,应保证营养生长期和并进生长阶段的水分供应以满足蒸腾需水和光合同化对水分的需求,而生殖生长期则应适当减少灌水量以抑制作物奢侈蒸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7.
绿洲灌区膜下滴灌调亏对辣椒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滴灌水分亏缺对辣椒营养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以“陇椒6号”为对象,在辣椒苗期分别施加轻度(65%~75%田间持水量)、中度(55%~65%田间持水量)和重度水分调亏(45%~55%田间持水量),在盛果期和后果期分别施加轻度水分亏缺,以全生育期充分供水(75%~85%田间持水量)为对照,分别测定各水分处理辣椒青果营养品质(VC质量比、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固形物质量比)和产量.结果表明:在辣椒苗期进行不同程度的水分调亏对辣椒青果营养品质(VC、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蛋白质量比)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盛期轻度水分调亏可提高第二次收获的辣椒青果VC质量比7.8%~9.1%,提高可溶性糖9.8%~10.6%,提高可溶性固形物4.2%~4.7%,提高蛋白质质量比9.4%~10.4%.苗期重度水分调亏降低VC质量比2.2%.由此得出:结果盛期轻度水分调亏可以整体提高辣椒第二次收获的营养品质.苗期轻度水分调亏产量最高,为36 107.61 kg/hm2.  相似文献   
48.
生物测定一般是指刺激源对细胞、组织、个体或者生物群体产生效应的大小和利用生物产生的反应以此来度量刺激源暴露的量,是害虫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文针对目前主要农林害虫的生物测定方法进行了概述,包括触杀式、胃毒式和内吸式三大生物测定方法,以期为生物测定实验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9.
纵观我国已有的高校评教研究成果,大量研究主要聚焦于4个方面:根据评教的不同主体进行研究;以具体学校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开发网络评教系统;应用数学方法建立有效评教数学模型。针对目前有关评教研究相互割裂的现状,构建了系统评教体系,认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由一定的评价主体采用特定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系统,依据系统工程基本原理,结合高校特定教学运行规则,探索构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系统评价模式,可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提供可靠的科学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0.
为探究河西绿洲灌区膜下滴灌调亏对制种玉米籽粒发育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充分灌溉(CK)为对照,设置不同生育时期与调亏梯度双因素随机组合的8种水分调亏处理,共计9个处理,测算了各处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籽粒萌发生长、生理活性和营养物质。结果表明:与CK相比,除T1与T3外,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均降低了制种玉米籽粒产量,降幅3.07%~26.84%;调亏处理中,T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1.61 kg·m-3),T3次之(1.59 kg·m-3),分别较CK提高6.62%和1.32%; T8处理籽粒的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较CK分别降低30.39%、30.07%,其余中度亏水玉米籽粒的活力指数均较CK无显著差异;丙二醛含量除T1和CK处于较低水平且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处理均提高了MDA含量,较CK增幅13.04%~134.78%;T3(40.64 mg·g-1)和T5(40.35 mg·g-1)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较CK无显著差异,其余亏水处理均显著下降,降幅6.90%~16.60%; T1处理的抗氧化酶活性和营养物质含量相对最高,SOD、CAT、可溶性糖、维生素C、根系活力较CK分别提高3.77%、0.10%和19.67%、3.89%、8.56%。运用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进行灌溉制度评价,结果表明制种玉米最佳水分调亏处理为苗期轻度水分调亏,即苗期相对土壤含水率保持在70%~75%、其余生育期保持在85%~90%可作为河西绿洲灌区制种玉米最佳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