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3篇
  4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基于棉花种植中普遍存在中期旺长问题,通过在棉花生育期进行生态调控滴灌,从生长和产量方面分析得出:调控滴灌下棉花叶面积增长在全生育期均低于常规滴灌,在铃期出现叶片生长减慢的趋势;调控滴灌下棉花株高增长在蕾期末期和初花期开始低于常规滴灌处理,在前期差别不大;调控滴灌下棉花产量受灌溉量的影响较大,RADI?Ⅱ较常规滴灌节水9%,同时增产1%,RADI?Ⅲ与CDI灌水量相同,同时增产4.6%。调控滴灌利于控制棉花种植中的旺长问题,并在节水的同时保持棉花的产量不降低。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张掖市老寺庙农场啤酒花滴灌灌水技术的运行及其效果的调查表明:采用滴灌技术节约水、肥和人工效果明显,同时提高了酒花产量和品质.在酒花全生育期节水7557m3/hm2,节水率达47.7%,节省劳动力172.5人工/hm2,节省肥料20%,增产率10%,酒花的 -酸含量增加0.7个百分点,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3.
为探讨黄土高原半湿润易旱区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水热环境及春玉米生长动态变化,于2017—2018年在甘肃华亭农技推广中心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平地全膜覆盖(WM)、平地半膜覆盖(HM)、隔沟覆膜垄播(MRM)、全膜双垄沟播(WRF)、秸秆覆盖(SM)和露地平播(CK)6种种植方式,测定分析了春玉米各生育时期土层剖面水热状况、作物生长特征及收获期作物产量与构成因子。结果表明:覆盖种植方式对土壤温度的调节主要表现在苗期,地膜覆盖处理较CK具有增温效应,全生育期土壤平均增温1.44~2.62℃,而SM表现为降温效应,平均降温0.51℃;MRM、WRF、HM和SM在春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保墒效果显著,而WM不利于降水收集,仅在春玉米生长前期具有保墒效果,而在中后期随作物耗水增加,土壤含水率低于CK;地膜覆盖种植方式较CK均可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以WRF和MRM效果最为显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CK分别提高32.96%,17.12%和33.45%,18.66%,而SM表现出减产效应,较对照分别降低11.84%和9.93%。综合考虑土壤水热环境、春玉米生长特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黄土高原半湿润易旱区最佳种植方式为隔沟覆膜垄播种植方式。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半湿润易旱区合理地选择覆盖耕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农田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土壤水热效应及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陇中旱作农业区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环境,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依据。【方法】于2015—2016年在甘肃省榆中县石头沟省级旱作农业示范点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平地全膜覆盖(WM)、平地半膜覆盖(HM)、隔沟覆膜垄播(MRM)、全膜双垄沟播(WRF)、秸秆覆盖(SM)和露地平播(CK)6种种植方式,测定分析春玉米各生育时期土层剖面水热状况、物候特征、不同生长阶段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收获后春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结果】与露地平作(CK)相比,地膜覆盖处理较CK具有增温效应,全生育期土壤平均增温2.42℃,而SM处理表现为降温效应,平均降温0.36℃,且该调节效应主要表现在苗期,随后温度调节效应逐渐减弱;MRM、WRF、HM和SM处理在春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保墒效果显著,而WM处理不利于降水收集,仅在春玉米生长前期具有保墒效果,而在中后期随作物耗水增加,土壤含水率低于CK;春玉米在生长中期(拔节至吐丝)耗水最多,生长后期(吐丝至成熟)次之,生长前期(出苗至拔节)耗水最少,其中地膜覆盖耗水量大于秸秆覆盖,全膜覆盖耗水量大于半膜覆盖;地膜覆盖能显著提高春玉米中前期水分利用效率,其中生育前期和中期分别以HM和WRF处理提高幅度最大,2年平均较CK分别提高250.68%和61.30%;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在增温、促进耗水作用下使春玉米各生育期提前并增加单株干重,最终表现为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其中以WRF和MRM处理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效果最为显著,产量较CK分别平均增加171.40%和155.0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平均增加142.80%和125.44%。【结论】垄沟集雨种植方式可明显改善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土壤水热环境,增加玉米物质积累量,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的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25.
1997年11月初,我市某校办养鸡场的开产蛋鸡因发生氟中毒而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1发病情况及症状该场笼养2100余只北京红鸡,在产蛋率接近50%时出现病鸡。主要表现为采食量下降,羽毛粗乱并大量脱毛,排灰白色水样稀便,病鸡肌肉震颤无力,腿软瘫痪。从笼...  相似文献   
26.
<正>李氏杆菌病是由李氏杆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症状为主的散发性传染病。人类常因食用被该菌污染的动物性食品而发病,而猪的带菌率较高,因此猪李氏杆菌病在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最近几年兽医临床实践中,笔者遇到多例猪李氏杆菌病病例,现将该病的诊治要点总结如下。1临床病例介绍病例1:承德市冯营子镇某养猪户饲养有60头猪,用泔水混合饲料饲喂,圈舍环境较差。2011年4月10日,3头体重为35 kg的仔猪出现体温升高,头颈后仰,后肢开张,呈观星姿势。随后出现四肢划  相似文献   
27.
28.
1996年10月,本市某单位自办养鸡场,从外地购入罗曼商品代雏鸡3060只。运雏途中死亡26只,于本场三个育雏室内采用垫草平养育雏,当日又死亡31只。怀疑是鸡白痢,曾用土霉素和氟哌酸进行治疗。用药后病情稍有缓解,但不能完全控制,至7日龄共死亡雏鸡426只,死亡率达11.8%。  相似文献   
29.
河北省承德县某农户从外地引进种獭兔10组(每组2母1公).饲养8个月后,繁殖仔兔130只.仔兔饲养到40~50日龄发病,5天时间死亡40只,并还在不断的发病.经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双球菌病,现将诊断与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0.
试验表明,棉花多年陈种仍具有较高的出苗率,但苗热较弱,再利用过程中应加强壮苗管理,同时毛子贮藏优于光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