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7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40篇
  27篇
综合类   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研究基于田间实测土壤水分与水层数据,借助水量平衡模型对作物系数K_(ci)、饱和水力传导度K_0、拟合参数a和b以及经验常数α等变量进行了率定,并采用率定模型推求了"集水期灌"稻田"456"和"467"灌溉制度。通过对比两种灌溉制度的效果,可以发现:与传统"456"灌溉制度相比,"467"灌溉制度在各个水平年灌水次数减少了2次,灌溉定额降低了499.5~700.5 m~3/hm~2,降雨利用效率提高了1.2%~6.5%,在实现节水的同时,保证了土壤水层和含水率均维持在作物适宜生长的范围内。总体上,改进后的灌溉制度"467"具有灌水次数少、灌溉定额小、降雨利用率高等特点,这对于高邮灌区"集水期灌"灌溉制度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2.
灌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及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灌区田间实测资料,利用地统计学法和传统统计学方法,对灌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得到典型斗渠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灌区土壤水分监测分区原则、各分区取样数目的确定及取样点分布方法,为建立合理的灌区土壤水分监测系统,获得实时准确的灌区土壤水分状态,进行适宜的灌溉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3.
节水灌溉稻田氨挥发损失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为了揭示节水灌溉稻田氨挥发特征,开展了不同灌溉模式稻田氨挥发损失的田间试验,分析了节水灌溉稻田氨挥发速率季节变化规律与稻季氨挥发损失量,以及稻田氨挥发速率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控制灌溉稻田氨挥发速率与淹水灌溉稻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在分蘖肥引起氨挥发出现峰值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要低于淹水灌溉;控制灌溉与淹水灌溉稻田稻季氨挥发损失总量(以纯氮计)分别为125.27 kg/hm2和145.64 kg/hm2,分别占稻季施氮量的31.06%和36.11%。除了受施肥影响外,稻田氨挥发还与田面水(表层土壤水)铵态氮浓度、空气温度、风速、日照时数及空气湿度等有密切关系。与淹水灌溉相比,控制灌溉减少了稻田氨挥发损失。  相似文献   
64.
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气孔导度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叶片气孔导度与相关因子的响应关系模型,于2006年在河海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昆山试验研究基地进行了田间试验。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水稻气孔导度与各影响因子的响应关系,引入了水稻叶片叶气温差改进了气孔导度模型,并对两类气孔导度改进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改进的气孔导度模型在节水灌溉条件下具有更高的模拟解释能力;基于Jarvis模型改进的气孔导度模型比Leuning-Ball改进模型具有更好的模拟效果。推荐Jarvis改进气孔导度模型作为节水灌溉条件下的水稻叶片气孔导度响应模型。  相似文献   
65.
TDR在测量农田土壤水分中的室内标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给出了一种较简便、准确的时域反射仪(TDR)室内标定方法,该方法工作量小,克服了田间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影响,更适用于粘壤土质的TDR标定。通过对昆山地区粘壤土质的实例标定发现,TDR测量值较烘干法明显偏低,绝对偏差范围0.02~0.09 cm3/cm3,相对偏差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小有增加趋势。但TDR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R2=0.9837,P<0.001),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线形函数进行校正,校正后的TDR测量值中将有98.4%的值接近土壤含水量真实值,说明该校正公式可以作为昆山地区进行TDR校正的参考。  相似文献   
66.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简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国家“863”节水农业重大专项子课题示范现场的气象资料,对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选取净辐射和空气饱和差建立了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简化计算公式,并引入风速函数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与净辐射相关系数最大,然后依次是空气饱和差、日照时数和温度;且与净辐射和空气饱和差呈直线关系,与日照时数和温度呈指数关系,而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考虑风速修正后的简化公式与标准方法(FAO56 Penman-Monteith)的计算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7.
水稻控制灌溉模式及其环境多功能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耗水量最大的作物,实行水稻控制灌溉可以实现高产与节水的统一。而稻田灌溉系统具有环境多功能性,包括补充地下水减小地面沉降、防洪、净化水质、净化空气、调节气温、保护生物多样化等几个方面。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实行控制灌溉后,稻田无水层的田间水分管理必将带来其灌溉系统环境多功能性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对水稻控制灌溉乃至节水灌溉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8.
加气灌溉模式下稻田土壤水溶解氧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小区试验资料研究了加气控制灌溉模式下稻田土壤水溶解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加气灌溉均能够提高不同灌溉稻田土壤的水溶解氧(DO),灌水后根区较高的土壤水溶解氧含量一般能够持续5 d左右,72 h内控灌+高加气量处理的土壤水溶解氧均值与其他处理差异明显;稻田土壤水溶解氧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表明加气灌溉对0~20 cm土层土壤水溶解氧含量影响显著,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因此可知,制定合理的水稻加气控制灌溉制度,可为水稻生长提供有利的根区供氧条件,对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控制地下水位减少节水灌溉稻田氮素淋失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探讨高效的稻田灌排管理模式,降低稻田氮素淋失风险,该文利用装配有地下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蒸渗仪,研究地下水位调控对节水灌溉稻田氮素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排水控制限的提高可减少控制灌溉稻田地下排水量,控制地下水位处理1稻田地下排水量为179.4mm,分别较控制地下水位处理2(195.9mm)和控制地下水位处理3(285.8mm)稻田减少8.4%和37.2%。随稻田排水控制限的提高,控制灌溉稻田地下排水中铵态氮(NH4+–N)浓度增加,硝态氮(NO3-–N)浓度下降。与控制地下水位处理2和控制地下水位处理3稻田相比,控制地下水位处理1稻田地下排水中NH4+–N质量浓度均值分别增加9.3%和27.3%,地下排水中NO3-–N质量浓度均值分别减少32.6%和1.8%。稻田排水控制限的提高显著减少了控制灌溉稻田NO3-–N淋失量(P0.05),控制地下水位处理1稻田NO3-–N淋失量为0.27kg/hm2,分别较控制地下水位处理2(0.43kg/hm2)和控制地下水位处理3(0.88kg/hm2)稻田显著减少0.16和0.61kg/hm2(P0.05),控制地下水位处理2稻田NO3-–N淋失量较控制地下水位处理3稻田显著减少0.45kg/hm2(P0.05)。采用控制排水技术,适当提高控制灌溉稻田的排水控制限,可有效降低稻田NO3-–N淋失对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该研究可为制定满足控污减排需求的稻田灌排管理模式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0.
为了探索基于土壤非饱和层厚度指导水稻节水灌溉的可能性,研究节水灌溉稻田土壤含水率与非饱和土层厚度的关系非常必要。本文通过设计盆栽试验,针对不同耗水强度开展连续观测,根据实时观测的土壤含水率与非饱和土层厚度,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稻田日耗水强度越大,其非饱和土层厚度随时间增加的速率越大,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越短。非饱和土层随时间增加时对应的土壤含水率则随时间下降,两者之间成负相关关系。通过建立土壤含水率与非饱和土层厚度的二次抛物线关系,结果显示将非饱和土层厚度作为水分控制指标指导灌溉精度高、切实可行。最后,将土壤含水率与非饱和土层厚度关系曲线运用到水稻控制灌溉的实践中,推算出土壤含水量下限对应的非饱和土层厚度值,确定以非饱和土层厚度为指标的控制灌溉方法,为黑龙江地区水稻节水灌溉管理技术提供参考,为下一步的水分运动模型率定及模拟更多土质和更多耗水情形下的土壤水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