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73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61.
不同浓度乙烯利对降香黄檀心材和精油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解不同浓度乙烯利对降香黄檀心材形成和精油成分的影响。[方法]以胸径6~8 cm降香黄檀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注射的方法,研究不同乙烯利浓度(CK、0.1%、0.5%、2.5%)对降香黄檀淀粉和可溶性糖、基本材性、组织化学、精油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边材和变色边材的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明显,变色边材的含糖量均明显低于边材;各处理边材的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CK, 0.5%处理的变色边材中的淀粉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0.5%处理的生材密度最大,为1.036 g·cm~(-3);绝对含水率、相对含水均为2.5%处理的最高;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显著提高了变色边材的百分比和变色边材形成率。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各处理边材中均含有大量淀粉,变色边材中基本没有;变色边材中观测到大量脂类、酸性脂类和酚醛类物质,而未在边材中出现。变色边材出油率随乙烯利浓度的增加逐渐升高,0.1%、0.5%、2.5%分别比CK增加了52.28%、121.54%、128.54%。在检测到的12种共有心材成分中最主要的为橙花叔醇,各处理的橙花叔醇含量顺序为:CK0.1%2.5%0.5%;甜没药萜醇A含量最高的为2.5%,比CK升高了36.59%;α-金合欢烯和紫檀素均为0.1%处理的含量最高。[结论]综合分析各乙烯利处理对降香黄檀可溶性糖、基本材性、组织化学、精油成分和含量的影响, 2.5%处理更有利于促进降香黄檀心材的形成。  相似文献   
62.
檀香栽培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檀香为檀香科(Santalaceae)檀香属(Santalum)的树种,是名贵香料、药材和高级工艺雕刻品原料,其有用部分是具有芳香的心材和从心材中提取的檀香油.  相似文献   
63.
巨尾桉人工林地上部分净生产力及养分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5-3.5年生巨尾桉扦插苗造林林分的生长、生物量增长、养分积累、凋物量及其分解、林下植物生物量及养分积累和林分养分循环的调研结果表明,安林木生长和生物量增长高峰期为2年生,3年生时开始下降。1.5,2.5和3.5年生林木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4.5,28.5和38.0t/hm^2,林下植物地上部分生物分别为2.6、3.4和6.3t/hm^2。林下植物地上部分的主要养分纱积累占20-40%。林  相似文献   
64.
雷州半岛尾叶桉人工林树液茎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热脉冲法对雷州半岛4年生尾叶桉单株树干液流时空的动态变化及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观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形成层以内木质部不同深度的茎流密度不同,其中靠近形成层部分液流速度较快,但各层都具有相同的日变化趋势,中午12点至1点达到最大;夜间因根压作用影响各层仍有微弱上升液流;各深度日平均茎流密度11.6 L·m-2·d-1,最大为15.3 L·m-2·d-1(晴天),最小仅为5.4 L·m-2·d-1(雨天);(2) 不同直径尾叶桉的日茎流密度具有相似日变化趋势,胸径与高度相近其茎流密度相同,大树较小树快,这主要与树木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能力有关;(3)热脉冲法与整树容器法对2年生幼树耗水量的同步测定结果相一致,误差仅为3.4%;(4)树干茎流量与饱和蒸气压差和太阳辐射相关性特别显著.  相似文献   
65.
为了揭示氮磷钾(NPK)配比施肥对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生长和根系发育的影响,筛选NPK施肥的最佳配方,以交趾黄檀一年生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试验设计开展3因子4水平配方施肥盆栽试验,比较不同处理下交趾黄檀幼苗生长及根系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配比氮、磷和钾肥对苗高和茎、叶、总生物量的影响差异性极显著或显著,但对主根长、根表面积、一级侧根数量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氮肥和磷肥对地径、根直径、叶面积、根生物量的影响差异性极显著或显著;磷对苗高、地径,茎和叶生物量、叶面积、主根长、根表面积、一级侧根数量的影响大于氮和钾;磷和氮对高径比、根直径的影响程度相当且均大于钾;氮对根生物量、总生物量的影响程度大于磷和钾。根据主成分分析和苗木质量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可知, T6(N2P2K2)、 T7(N2P3K2)、 T10(N2P2K3)、 T11(N...  相似文献   
66.
南方大果紫檀等珍贵树种寒害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持续大范围低温天气,对我国南方森林植物带来灾难性伤害,灾后不久,对大果紫檀等珍贵树种的抗寒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年或2年生紫檀属幼林对比黄檀和檀香属幼林,抗寒性较差,2.5℃的低温已明显受害,这一温度是其受害的阀值,也是本地区引种的主要限制因子.而檀香受害温度的下限是-1℃,降香黄檀能耐短暂-3℃低温,白木香能耐短期霜冻.苗木品质和树龄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抗寒性.  相似文献   
67.
华南5个珍贵树种的低温寒害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8年1-2月间,我国南方十几个省区遭遇了百年罕见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导致大量森林植物出现机械折损、冻伤或死亡,给林业生产和林区群众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严重影响,给我国华南地区森林植物带来了灾难性的伤害.根据国家林业局的部署,结合珍贵树种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对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云南不同地区近年北引的主要珍贵树种进行了寒害调查,现将目前南方推广种植速度最快的5个珍贵树种寒害调查结果简要报告如下,并就推广与引种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8.
微量元素对尾叶桉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桉树的微营养,在花岗岩发育的严重水土流失立地上开展了尾叶桉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微量元素的缺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尾叶桉的生长,特别是硼素的缺乏.在施用大量元素肥料的同时,硼的添加使得尾叶桉生长显著加快;4.5年生时,全素肥料处理的尾叶桉胸径、树高生长是缺硼处理的230.2%和173.5%.在不添加硼素的情况下,不仅严重影响了生长,同时表现出典型的硼素缺乏症状:枝条组织坏死成肿瘤状,叶腋间可见丛状腋芽,枝条和干型畸形生长.  相似文献   
69.
桉树人工林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徐大平  张宁南 《广西林业科学》2006,35(4):179-187,201
在发展桉树人工林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可持续性经营的思想,促进人工林产业生态化。从桉树人工林蒸腾耗水及对区域水分平衡影响的研究,桉树人工林的养分研究,桉树人工林化感作用(Allelopathy)研究三方面对我国的桉树人工林生态效应研究进行了总结。目前的基本结论:(1)桉树人工林耗水量由气候条件、立地状况和树木生长特性共同决定。通过与固氮树种混交或轮作、适当延长轮伐期、整地时尽量避免破坏植被、缩短林地裸露时间、保护林下枯落物、保留采伐剩余物等营林措施,可以提高桉树人工林在减少水土流失和涵养水源方面的作用。(2)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桉树人工林普遍存在地力衰退的问题,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经营管理措施,机耕全垦导致土壤和养分流失十分严重;全树(含凋落物)利用导致养分循环不畅;不合理施肥导致元素之间的供给不平衡。早期种植的桉属树种凋落物少、热带土壤本身的脆弱性和降雨量集中也促成了地力衰退的发生。目前由于整地措施的改进、施肥量增大和元素间搭配更加合理、树种的改良和在桉树人工林内采集燃料的减少,桉树人工林地力衰退已经得到根本性的逆转。(3)部分学者在实验室高度浓缩的情况下,发现桉树同其它植物一样,有化感物质的存在。但自然条件下很难发生,而广东雨量丰富,桉树能同绝大部分林下植物共生。只要合理地经营桉树人工林,桉树人工林会产生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0.
施氮量对檀香幼苗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檀香造林推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限制因子是缺乏优质壮苗。本文利用指数施肥方法探究氮肥供应水平对檀香幼苗生长性状、光合性能、养分积累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旨在为大批量优质檀香苗木的温室培育提供施氮技术参考。【方法】采用温室盆栽方法,按指数倍数设置施氮量,共设7个水平:0,50,100,150,200,300和400 mg/seedling,共施氮12次,施氮间隔为10天。栽培基质的水分含量用称重法控制,保持在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处理结束后,测定其株高、地径、生物量、根冠比、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养分含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差异。【结果】1)檀香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为400 mg/seedling时达到最大,分别为24.37 cm、2.87 mm、1.17 g;根冠比则在施氮量为400 mg/seedling时递减到最低值0.36。2)在施氮量增加到400 mg/seedling时,叶绿素含量(Chl a+b)递增到最大值1.40 mg/g,FW,PSⅡ的最大量子产额(Fv/Fm)和表观光合量子传递速率(ETR)递增到最大值0.727、27;而叶片的最大荧光(Fm)、PSⅡ的实际最大量子产额(yield)在施氮量递增到300 mg/seedling时即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568、0.614。3)根、茎、叶总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农艺利用率(NAE)在施氮量为200 mg/seedling时达到最高值之后即开始下降。【结论】施氮对檀香幼苗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从生长性状、光合性能、养分积累及氮肥利用率等方面综合考虑,施氮量为300mg/seedling左右,不仅能获得较好的檀香树苗生物学性状,而且能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是檀香幼苗温室培育的适宜施氮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