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4篇
基础科学   6篇
  3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分析了由网络连线故障而引起的网络问题,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解决办法,以为网络管理员的日常网络维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为分析辽东湾海水生态养殖池塘仿刺参的食性特征,分别于2016年3月、5月、7月、9月、12月采集池塘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和仿刺参,并检测所有样品的δ13C和δ15N值。运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对仿刺参的饵料贡献率。试验结果显示,底栖硅藻对仿刺参的平均饵料贡献率周年变化为78.5%~85.7%,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表层底泥对仿刺参的贡献率分别为2.1%~5.1%、2.2%~5.6%、2.3%~7.7%、3.6%~7.9%。底栖硅藻对消化管内含物δ13C值的贡献率为25.8%~74.5%、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表层底泥对消化管内含物δ13C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9%~15.3%、4.0%~18.3%、4.2%~19.4%、5.6%~22.2%。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投饵、缺乏底栖大型藻类的生态养殖池塘中,底栖硅藻是仿刺参主要的食物来源,仿刺参也摄食表层底泥、沉降后颗粒有机物和浮游动植物。研究结果可为海水池塘仿刺参的生态健康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3.
纤维胶凝蛋白是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分子。通过转录组测序及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得到一条仿刺参纤维胶凝蛋白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将其编码的蛋白命名为仿刺参纤维胶凝蛋白-1。获得的基因cDNA全长为1951bp,其中5′-末端非翻译区为397bp,3′-末端非翻译区为666bp,开放阅读框为888bp,编码295个氨基酸,N端16个氨基酸为信号肽,信号肽后面有两个G-X-Y重复序列,C端为纤维蛋白素原结构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仿刺参纤维胶凝蛋白-1基因在仿刺参幼参不同组织及细菌脂多糖刺激后的时序表达规律,结果显示仿刺参纤维胶凝蛋白-1基因在仿刺参的肠道、呼吸树、体腔细胞和体壁均有表达,且肠道的表达量最高;脂多糖刺激后,4种组织的仿刺参纤维胶凝蛋白-1基因表达量均有变化,且以肠道和体壁表达量的变化最为显著;此外,仿刺参纤维胶凝蛋白-1基因在仿刺参4种组织中的表达量变化具有不同的时序性,表明仿刺参纤维胶凝蛋白-1可能在仿刺参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4.
以21份骨干玉米自交系为研究材料,播种后21 d进行5 d的高温处理,测定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鲜重、地上部干重、总干重、胚根长、地下部分干重、根冠比和SPAD值共10个性状的耐热系数,运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及灰色关联度相结合的方法,对玉米自交系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将10个单项指标转换为3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代表了全部数据83.16%的信息量。通过隶属函数法技术综合耐热评价值(D),进行聚类分析,将21份自交系按耐热性强弱划分高耐热型、中耐热型、弱耐热型和热敏感型4类,筛选出2份高耐热型自交系KW4M029和DM08。总干重可以作为玉米自交系苗期简单、直观的耐热性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55.
采用RACE方法克隆了仿刺参TLR信号通路MyD88非依赖途径接头分子SARM,命名为AjSARM.AjSARM基因的序列全长3874 bp,开放阅读框为2412 bp,编码803个氨基酸.通过SMART软件对Aj SARM蛋白进行蛋白结构预测,发现Aj SARM蛋白由2个SAM结构域和1个C端TIR结构域组成.采用实...  相似文献   
56.
为了解仿刺参体腔液的抗菌谱以及不同二价金属离子对仿刺参体腔液抗菌活性的影响,实验采用生长曲线测定法分别测定了仿刺参体腔细胞破碎液上清和体腔液上清对哈维氏弧菌、灿烂弧菌、希瓦氏菌、假交替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壁微球菌、停乳链球菌、拟诺卡式菌生长的影响,并通过该法以溶壁微球菌为受试菌测定了海洋环境中常见的Fe2+、Ca2+、Cd2+、Mg2+、Mn2+、Zn2+对仿刺参体腔液上清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仿刺参体腔细胞破碎液上清对受试的8株细菌的生长均无抑制作用,体腔液上清对溶壁微球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其他7株受试菌的生长无明显影响;Mn2+和Zn2+可明显增强体腔液上清对溶壁微球菌的生长抑制作用,而Fe2+、Ca2+、Cd2+、Mg2+对体腔液上清的抗菌活性无明显影响。研究表明,仿刺参体腔液在体外状态下只具有窄谱抗菌活性,与抗菌相关的免疫因子主要存在于体腔液上清中;体腔液中的抗菌免疫因子对海洋环境中的常见二价金属离子有一定的适应性,而且适当浓度的Mn2+和Zn2+可能具有促进仿刺参抗菌应答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2016年5月在工厂化育苗池水温18.5℃、盐度26.8、pH 7.9和溶解氧6.7mg/L下,采集进水的悬浮颗粒、浮游植物、饵料藻类角毛藻、等鞭金藻、新月菱形藻和大竹蛏的D形幼虫、稚贝和幼贝(壳长5~8mm)样品,检测所有样品的δ~(13) C和δ~(15) N值,探究各种饵料在不同发育阶段大竹蛏中的贡献率。结果发现,大竹蛏的D形幼虫、稚贝和幼贝的δ~(13) C值分别为(-23.272±0.042)‰、(-22.317±0.058)‰和(-21.856±0.108)‰,δ~(15) N值分别为(9.467±0.001)‰、(9.873±0.073)‰和(10.385±0.036)‰。运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出悬浮颗粒、浮游植物、角毛藻、等鞭金藻、新月菱形藻对大竹蛏D型幼虫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1.4%、21.8%、21.1%、13.3%和22.3%;对稚贝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5.8%、19.1%、22.3%、27.7%、15.1%;对幼贝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4.0%、16.4%、19.5%、37.1%和13.0%;试验结果表明大竹蛏D形幼虫喜食角毛藻和新月菱形藻,稚贝喜食等鞭金藻和角毛藻,幼贝喜食等鞭金藻。  相似文献   
58.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检测了在辽宁省兴城市龙运井盐水工厂化养殖的体质量(168.10±12.52)g和(553.40±43.16)g的1、2龄大菱鲆肝脏、肌肉、鳃和几种投喂冰鲜鱼和配合饲料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采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了鱼饵料的贡献率;还检测了大菱鲆肌肉组织氨基酸含量,用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评价了营养价值。研究结果显示,1龄和2龄大菱鲆饵料的δ~(15) N值分别为9.34‰~12.00‰和9.56‰~12.00‰;δ~(13) C值为-21.34‰~-20.37‰和-21.27‰~-19.83‰。1龄和2龄鱼各组织的δ~(15) N值和δ~(13) C值依次为:肌肉鳃肝脏。3种饵料对1龄鱼的贡献率依次为:玉筋鱼(42.4%)方氏云鳚(40.5%)配合饲料(17.1%);4种饵料对2龄鱼的贡献率依次为:鳀鱼(41.0%)玉筋鱼(30.6%)方氏云鳚(17.5%)配合饲料(10.9%)。氨基酸营养价值评定结果表明,2龄鱼的蛋白营养价值高于1龄鱼。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工厂化养殖大菱鲆不同生长阶段的饵料投喂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日粮中藜麦秸秆微贮替代全株玉米青贮对西杂育肥牛生产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体况良好、初始体重450 kg左右的西杂肉牛36头,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每组9头,每头为1个重复。对照组饲喂TMR基础日粮,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在基础日粮中粗饲料的基础上分别用藜麦秸秆微贮替代10%、30%、50%的全株玉米青贮。预饲期15 d,正饲期60 d。记录各组肉牛在试验期间的体重及采食情况,计算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料重比;采集饲料样品及粪样,测定主要营养物质含量,计算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试验结束时,采集血液样本制备血清,测定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指标以及免疫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肉牛的平均日增重显著(P<0.05)提高,平均料重比显著(P<0.05)降低。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肉牛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均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试验1组肉牛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谷丙转氨酶...  相似文献   
60.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是天然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模式识别分子。分析了仿刺参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在仿刺参不同组织及脂多糖刺激前后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仿刺参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RNA在仿刺参的肠道、呼吸树、体腔细胞和体壁均有组成型表达,且体壁的表达量最高;细菌脂多糖刺激后,4个组织的仿刺参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表达量均得到上调,且以肠道和体腔细胞表达量的变化最为显著;另外,肠道、体腔细胞、体壁中仿刺参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表达量峰值的出现具有明显的时序性,而呼吸树自刺激后6h直至取样结束,其表达量呈稳步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