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5篇
林业   66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4篇
  5篇
综合类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51.
【目的】为研发毛竹林高产高效生态经营技术提供一定参考。【方法】调查浙西南地区采挖毛竹林竹笋后的笋-幼竹生长过程,通过存活曲线分析毛竹林挖笋后的发笋成竹规律,探讨挖笋对竹笋中单宁、粗脂肪、粗蛋白等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竹笋采挖提高了毛竹林地的发笋能力,挖笋样地的发笋数比未挖笋样地增加了12.8%(P <0.05),而挖笋后选留竹笋的存活率也显著高于未挖笋样地;与未挖笋样地相比,挖笋样地内毛竹新分株的平均胸径并未发生显著改变(P> 0.05),挖笋不会降低新分株胸径而使林分衰退;竹笋间的非对称性竞争有利于竹笋地径的径级为Ⅰ-Ⅲ级竹笋的生长与存活,随着地径的提高竹笋死亡率显著降低,而径级Ⅳ级以上竹笋则有着较高的死亡率。盛笋早期以后,径级相对较小(Ⅳ级以上)的竹笋开始大量萌发,这类竹笋若不及时采挖,大部分会出现退笋,造成资源浪费;挖笋和未挖笋样地竹笋的含水率、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在各笋期均未见显著差异(P> 0.05),尽管挖笋样地竹笋的单宁含量在末笋期显著高于未挖笋样地,但两种样地其他笋期单宁含量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毛竹林竹笋的采挖,可缓解竹笋间的非对称性的资源竞争,有...  相似文献   
52.
两种不同经营模式下杨树生物量及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江苏北部地区选择宽窄行(K)和微型林网(W)2种杨农复合经营模式,研究各模式内杨树(Populus deltoids cv.35)地上部生物量、根系及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结果表明,6年生时K、W模式杨树地上部生物量分别为40.09和83.38 kg,后者高出前者108%;地上部各器官生物量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其中树干组成比例最大;杨树根系空间变异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但W模式杨树根系分布比K模式相对更深、更均匀,更有利于进行杨农复合经营;不同经营模式土壤碳储量也存在较大差别,且表现出不同空间变异,K模式碳储量为58.74 t.hm-2,随土层加深而下降;而W模式碳储量为46.35 t.hm-2,随土层加深先下降再回升。  相似文献   
53.
生物覆盖对山地杨树人工林土壤容重及稳定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地土壤进行不同重量的生物覆盖以研究杨树人工林土壤容重的变化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生物覆盖量增加,不同深度的土壤容重均呈减小趋势,覆盖量7.5kg/m^2下的土壤上、下层容重最小,分剐比对照减小12.52%和5.34%;土壤容重随时间呈S型变化趋势,覆盖量的大小不影响峰值出现的次数,但影响峰值出现的时间和幅度;随着生物覆盖量增加,土壤容重的稳定性在土壤上、下层均呈减小的趋势,且土壤上层稳定性较好;生物覆盖的次数也影响不同深度的土壤容重。  相似文献   
54.
马尾松人工同龄纯林自然稀疏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马尾松4~20年生不同密度的人工同龄纯林生长资料的分析表明:第1次树高生长分化高峰期在4~7年生,第2次在11~14年生,幼林郁闭后林木直径分化状态比较稳定。中幼林期抚育间伐主要采伐劣等木,进入近熟林期后除采伐劣等木外,还可采伐一部分中等木。间伐施工应以留优去劣为主,适当照顾均匀。总稀疏强度与密度呈正相关性,出现稀疏的时间随密度增大而提前;连年稀疏强度高峰期出现在林分郁闭后的一段时间内。根据总稀疏强度与稀疏时间同密度的关系可确定不同密度林分的间伐强度与时间。利用马尾松人工林观测资料拟合出与立地条件、现存株数密度、林龄三因子相关的自然稀疏模型,从而可推算出不同立地条件的自然稀疏表,为马尾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5.
青钱柳花粉生活力及耐贮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钱柳具有明显的花期不育性,对其自花授粉和结实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系统研究了青钱柳花粉生活力的测定方法、不同散粉期花粉生活力的动态变化,及不同贮藏条件下花粉的耐贮性,为开展人工授粉以解决青钱柳花期不遇和远缘杂交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琼脂培养法较适于青钱柳花粉的贮藏,且在硼酸10mg/L+蔗糖10%培养基上花粉萌发率最高;在整个散粉期间,花粉生活力的变化值呈正态分布,散粉盛期的花粉生活力最高,可达93.7%;不同含水量、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花粉生活力的影响呈极显著差异;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花粉生活力下降;含水量为7.3%、花粉贮藏在-80℃条件下生活力最高,贮藏4个月花粉生活力还维持在50%左右。  相似文献   
56.
马尾松间伐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20年生马尾松间伐密度试验林的10年观测资料,分析不同间伐保存密度对林分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间伐保存密度(1200,2000,2800和3400株·hm-2)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及材种规格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冠幅、冠高比随密度增大而减小,高径比、自然稀疏强度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不同密度的林分蓄积量与出材量随林龄增长而差异变小;随着密度增大,小径阶株数率及小径材出材量所占的比例增大,而大径阶株数率与大径材出材量减少。综合效益核算、材种出材量及马尾松人工林生长规律,马尾松人工林进入中龄林期后培育纤维材与中小径材保存密度控制在B~D(约2000~3400株·hm-2)并在15~17年生时采伐效益较好,培育大、中径材林分保存在A~B(约1200~2000株·hm-2)间的密度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57.
营林措施及环境与森林凋落物分解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森林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重要过程, 通过分解向土壤释放植物所需养分, 且产生大量CO2, 对森林土壤肥力的维持及提高森林生产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并影响着陆地碳循环。文中评述了栽培密度、农林复合、混交林等营林措施及环境污染、温室气体、化感作用等环境问题与凋落物分解的相互关系, 为深入研究凋落物分解规律及其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将林地杂草白茅和凤尾蕨混合后按照0、2.5、5.0、7.5 kg/m2的覆盖强度进行山地杨树人工林土壤生物覆盖试验,测定土壤钾素动态,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根际速效钾含量和R/S值、杨树体内钾素含量均随覆盖强度增加而增加,又随覆盖后年限的延长而减小;不同覆盖强度对杨树各器官钾素含量的影响较为复杂;与其他处理相比,覆盖强度为7.5 kg/m2较利于土壤和杨树钾素养分的提高。  相似文献   
59.
针对生产中杨树大径材培育存在的问题,设计了4种间伐处理(对照、30%下层伐、50%下层伐和50%机械伐),研究了不同间伐处理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土壤无机氮和土壤溶解性有机氮含量的影响及其时间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由于间伐处理改变了林地土壤的温度和水分条件,导致在生长季高强度间伐处理(50%下层伐和50%机械伐)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表现为50%机械伐>50%下层伐>30%下层伐>不间伐,而在非生长季则表现相反的趋势。高强度间伐显著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但50%下层伐和50%机械伐的土壤无机氮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无机氮( NH4+-N和NO3--N)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高强度间伐提高了土壤溶解性有机氮含量,特别在夏季和秋季这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从不同土壤层次看,土壤微生物量、土壤无机氮和溶解性有机氮均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研究结果可为杨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0.
对2007年春营造的Ⅰ-69杨进行了不同修枝处理,探讨了修枝起始年龄、修枝季节对修枝口愈合的影响。结果表明:Ⅰ-69杨修枝口(宽度W)越小,其完全愈合所需时间越短,完全愈合率也越高,宽度W<4 cm修枝口的完全愈合率明显大于W≥4 cm修枝口。修枝口愈合受到修枝枝龄的影响,随着枝龄的增长,较大修枝口所占比重增大,死枝修枝口数量也增多,修枝口的完全愈合率和愈合生长率均下降。修枝口愈合也受到修枝季节的影响,与冬季、夏季修枝相比,春季修枝的完全愈合率、愈合生长率明显较高。综合考虑修枝对杨树胸径生长量的影响,笔者认为Ⅰ-69杨的修枝起始年龄以第1轮枝条的年龄达到4年时为宜,修枝季节以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