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4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8篇
  14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以番茄为试验材料,设置固定隔沟灌和交替隔沟灌两种灌溉方式,每种灌溉方式设置2个灌水水平和2个施氮水平,共8个处理,分别测试每个处理番茄的产量、平均单果重、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最后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优化的水氮耦合模式,结果表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优的水氮耦合模式为T8(AFI),推荐灌水量为1 100m3/hm2,施氮量为150kg/hm2;品质最优的水氮耦合模式为T6(AFI),推荐灌水量为1 300m3/hm2,施氮量为150kg/hm2;综合最优的水氮耦合模式为T6(AFI),推荐灌水量为1 300m3/hm2,施氮量为150kg/hm2。  相似文献   
32.
种植行距与灌水量对西北日光温室番茄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膜下滴灌番茄不同种植行距与灌水量对番茄生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在大小行沟垄种植形式的基础上设置3种种植行距分别为L1(60cm)、L2(45cm)和L3(30cm);以蒸发皿累积蒸发量E为标准设置0.6E、0.8E、1.0E、1.2E共4个灌水水平,共12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行距与灌水量对番茄不同生育期生长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生长生理指标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低种植行距处理(L3),会造成植株徒长及过高的叶面积指数,抑制作物群体的光合生理活动,导致较低的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过低的灌水量(0.6E)会抑制番茄植株的光合生理活动,且随生育期的进行表现出明显的水分胁迫的累积作用。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对产量的影响最为直接,提高作物的净光合速率是实现作物增产的重要途径;株高茎粗与叶面积指数间具有良好的回归关系(P=0.004 6),高茎粗低株高植株具有较为适宜的叶面积指数,有利于产量的形成。相较于产量最高的种植行距与灌水量组合L1-1.2E处理,L1-0.8E和L2-0.8E处理可在产量仅降低4.28%和9.00%的情况下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36.00%和29.29%。该结果为西北地区日光温室番茄科学种植与灌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3.
以8 a生富士苹果为材料,设3种滴灌方式:分根交替滴灌(ADI)、单管滴灌(UDI)和双管滴灌(BDI),以及3个灌水量处理:高水(W1)、中水(W2)、低水(W3),通过大田试验,研究陕北黄土山地苹果区不同滴灌方式和灌水量对苹果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树在4个生长阶段的耗水量依次为果实膨大期(III)>开花坐果期(II)>萌芽展叶期(I)>果实成熟期(IV),处理间耗水量大小排序为W1>W2>W3,ADI处理在各灌水量下均比其他滴灌方式下的耗水量小;苹果树生长中期和后期新梢长度、粗度以及叶面积指数(LAI)随滴灌量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ADI-W2处理苹果树的新梢粗度与长度以及LAI最大;苹果树根系主要分布在0~80 cm土层中,但主要集中分布于20~60 cm土层中,在2018年与2019年,ADI-W2处理根系干重密度在南北侧40~6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137.9 g·m-3,163.7 g·m-3),吸收根长密度在南北侧40~6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820.1 m·m-3,959.9 m·m-3);苹果树产量与生长后期的新梢长度、粗度、LAI有显著的正相关性,ADI-W2处理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2 a均为最高,在2019年分别达到 43 970.08 kg·hm-2,7.12 kg·m-3。综合考虑苹果新梢生长、根系分布、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建议最优的滴灌模式应是ADI-W2处理。  相似文献   
34.
地表-地下接力滴灌是集膜下滴灌和地下滴灌优点于一体的新型节水控盐技术,但目前针对该技术应用效果的研究尚少。针对如何对地表-地下接力式滴灌中的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进行水量分配效果最优这一问题,设置100%地表滴灌(W1)、75%地表滴灌+25%地下滴灌(W2)、50%地表滴灌+50%地下滴灌(W3)、25%地表滴灌+75%地下滴灌(W4)、100%地下滴灌(W5)共计5个处理,比较了不同水量分配下的地表-地下接力式滴灌与单一地表滴灌、单一地下滴灌对盐碱棉田土壤水盐分布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W3处理根区土壤含水量分布最均匀,干燥区域面积最小。(2)W4处理窄行区域淋洗范围最大,脱盐效果最显著。(3)W3处理棉花吐絮期总干物质量和籽棉产量最大,分别为112.66 g和9 147 kg·hm-2;吐絮期总干物质量比W1和W5处理分别提高11.3%和19.1%,籽棉产量比W1和W5处理分别提高14.1%和11.9%。地表-地下接力式滴灌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得以显著改善,在对土壤盐分进行淋洗的过程中表现出接力效应,淋洗面积和淋洗效果均有所增大。相比于单一地表滴灌和单一地...  相似文献   
35.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苹果种植为我国北方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重点产区农村经济主要支柱。与此同时,砧木选用不适,良种推广缓慢,栽培密度过大,树形选择与栽培管理模式不相适应,区域布局不合理,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投入不足,新技术推广缓慢,卖难现象严重,出口量小价低等问题已成为我国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笔者调查认为,要保持我国苹果产业持续高效发展,避免产业大起大落,提高产业整体效益,就必须针对生产中十大问题,落实好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6.
陕西关中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监测评价网络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介绍陕西省关中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监测评价网络体系的组成、运作程序,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意见,并总结了开展监测评价工作的经验.建立关中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监测评价网络系统,对指导与促进九大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平稳而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有关建立监测评价网络体系的经验与做法,对中国各灌区开展此项工作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膜下沟灌水氮耦合对温室番茄根系分布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获得较优的灌溉施氮模式。【方法】2011-09-2012-02在甘肃石羊河流域,以番茄品种"保罗塔"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1 485,2 080m3/hm2 2个灌水水平和225,410和630kg/hm2 3个施氮水平,进行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6个处理,研究膜下沟灌水氮耦合对番茄根系分布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温室番茄根系主要集中在60cm以上的土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根长密度呈指数下降;施氮过低或过高均可以导致番茄根系长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减小。在施氮量较低(225~410kg/hm2)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番茄根系长度显著增加;当施氮量较高(630kg/hm2)时,番茄根系长度显著减小。当施氮量相同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番茄产量显著增加,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番茄产量与根系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在西北干旱地区,低水中氮(灌水量为1 485 m3/hm2、施氮量为410kg/hm2)处理为较理想的水氮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38.
同一质地(重壤土)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压力膜法测定了同一质地 (重壤土 )不同干容重装填土、不同水分处理装填土、农田原状土的水分特征曲线 ,通过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θ- s)及土壤含水率 (θ)和当量孔径 (d)关系曲线的对照分析 ,发现干容重、水分处理及土壤的原状性对水分特征曲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9.
1喂杂种一代猪 当地土种猪虽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等优点,但生长速度慢,饲料报酬低.用良种公猪(如杜洛克、大约克、长白猪)与其杂交所生的后代称为杂交一代猪,其生活力强、生长速度快、饲养效果好.因此,要在养猪户普遍推广公猪良种化、母猪地方化、仔猪杂交一代化的"三化"技术.  相似文献   
40.
关中地区气候变化对主要作物需水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用关中地区30个气象站41年气象资料,探讨了关中地区主要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需水量与相应生育期内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冬小麦需水量无一致变化趋势,净灌溉需水量(NIWR)呈增加趋势;夏玉米需水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净灌溉需水量无一致变化趋势。气象因子影响顺序为,冬小麦:相对湿度>最高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平均气温>风速,夏玉米:日照时数>相对湿度>最高气温>平均气温>降水量>风速。日照时数和风速引起冬小麦需水量的降低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相对湿度和最高气温引起的冬小麦需水量的升高趋势,而冬小麦生育期降水的减少是造成冬小麦净灌溉需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风速和日照时数的降低趋势是导致夏玉米需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关中地区秋冬春季向暖干发展,夏季除风速显著降低外,其它气象因子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