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2篇
综合类   26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犁是牵引式的耕地农具,是农业劳动中最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它通过破土开沟来进行垦土整地和播种作业,而置于犁头的犁铧是耕犁执行破土垦壤的核心部件.自春秋战国以来,几乎所有的犁身上都安装着铁铧,并用它完成了持续两千多年的田间耕种任务(20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犁具逐渐从农耕领域退出),创造了古老而悠久的华夏农业文明.  相似文献   
12.
伊克昭盟近代农牧活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三谋  李震 《农业考古》2000,(3):219-224
清朝统治者在蒙古地区建立盟旗制度,即分土划界,指地放牧。其中于鄂尔多斯部设置伊克昭盟,辖理郡王、鄂托克、准格尔、达拉特、乌审、杭锦、扎萨克7旗。位于内蒙古西南部的伊克昭盟,与其它蒙族各盟一样,实行领主封分制。朝廷授予诸领主以郡王(可晋升为亲王)、贝勒、贝子、国公、台吉各个等级的爵位,并同时任命他们为盟长、扎萨克等行政职务,全权管理旗民。各旗皆享有赐封的固定牧地,任其发展畜牧业。清廷不许汉人闯入其境内生产和生活,严行隔离蒙、汉民族,从而在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的牧场及生态环境。可是到了晚清以后,未能维持…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农书。本文的目的是简要分析到底这一时期出现了多少农书,以及这些农书对当时的中国农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是保存和研究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部门,博物馆事业是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内外有众多的博物馆,通常按性质和学科划分为很多类型,抽象地讲,可以分为综合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三大门类,农业博物馆就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中的一种。长期以来,作为一个文化教育事业机构的中国农业博物馆,以农史研究和农业考古为依托,……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的魏国是三晋的一部分,是农业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在这里,冶铁资源丰富,铁器制造业发达,铁农具种类较多,其中以整地工具和垦耕工具最为著名,对境内的种植业生产曾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清茶马互市探析中国农业博物馆李三谋所谓茶马互市,就是在封建国家财经计划的范围内,由政府主持和组织的一种易货贸易,即为以物易物的一种交换活动。它产生于唐代,盛行于宋朝和明朝,衰落于清朝。在以上各个时期,统治者皆程度不同地关注着茶马互市的推行,特别是明...  相似文献   
17.
李三谋  侯瑞芳 《农业考古》2001,6(1):129-133
土地买卖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的交换形式,它最初出现在战国时期,后来到了封建社会晚期的清代,这种交换活动已经是相当盛行了,特别是在康熙以后,不仅是交易范围有所扩展,而且其产权转移频率增高,规模加大,对国内农业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当时的土地买卖中,普遍存在着附加价与追加价的现象,它所反映的经济问题较为严重,其交易关系较为复杂,需要我们予以专门的研究和探讨,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 一、绝卖契与附加地价 在清代,一般的田产买卖是通过订立契约的形式来进行的,如此契约在习惯上是由售田人开写的,所以…  相似文献   
18.
民国前中期土地租佃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三谋  李震 《农业考古》2000,7(1):149-154
作为封建社会重要经济基础的农业租佃关系,是以地主过多地占有农业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并将之出租给无地农民耕种,从而获取其全部剩余劳动乃至部分必要劳动──地租为主要内容的。它的存在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本条件的,在晚清至民国的近代社会里,我国的土地占有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其地租剥削关系依旧延续下来。只是由于受到来自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诸种新因素之影响,而使这种传统的租佃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涂上了半殖民地的色彩,并朝着逐步适应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买办势力共同需要的方向发展。 一、永佃制走向没落 …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青铜冶铸行为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已经开始了,后来经过数百年的演进和发展,到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又出现了青铜农具的制造活动。其时,人们在普遍使用木器、石器、骨器、蚌器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使用金属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劳动。可以说,青铜农具是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明朝统治者在长城沿线的北部边疆,长期布防几十万军队,以防御主要来自蒙古族之瓦剌部和鞑靼部的侵犯。并在其重点驻防的大同、辽东、宁夏、甘州等九个军事要地(史称“九边”)及附近地方,大搞军屯——开办国防农场,就地生产粮草,充作军饷。同时,又在这一带创办和发展官牧场,令军人大规模地牧养马匹,源源不断地为附近的官兵提供战马。这样,使“九边”的兵、农、牧三者有机配合,互为一体,而且还大大地缩短了后勤给养线,有效地支持了边疆的军事活动,从战略上讲,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国策。不过,在当时边塞的军屯和军牧之管理上,出现过一些疏忽、漏洞、呆板教条和执法不严等弊端,成为一种历史的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