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4篇
  29篇
综合类   82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丛枝菌根真菌调控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氮素是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自Haber-Bosch反应以来,氮肥的生产和施用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然而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氮肥利用率低,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包括氮沉降、硝态氮淋洗以及N2O排放等.微生物直接参与土壤氮素循环,固氮微生物、氨氧化和反硝化微生物分别在土壤固氮、铵态氮转化和硝态氮转化过程中起...  相似文献   
22.
以鸡骨素酶解液为原料,研究了不同初始p H值条件下,添加木糖、半胱氨酸及硫胺素制备的Maillard反应产物(MRPs,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s)在热反应过程中的特性变化。研究表明,p H值差异引起各体系氨基酸和总糖初始含量及变化趋势差异,p H值5、7和9体系反应终点多肽含量分别为100.11、100.01、104.55 mg·m L-1;与其它2个体系相比,p H值9体系分子量为2.3、1.39k Da的峰消失,出现峰面积较大的2.95k Da峰和较小的1.04k Da峰,褐变程度为p H值7体系的1.7倍;随着p H值升高,不同体系的MRPs风味主成分存在一定差异,p H值7体系的有机硫化物电子鼻响应值约为其它两个体系的1.6倍,p H值9体系的氮氧化物响应值最大。不同初始p H值影响添加物的含量及状态,导致各体系Maillard反应历程不同,引起MRPs化学组分的差异。本研究为鸡骨素酶解液MRPs风味及功能组分生成机制的研究及鸡骨高值化衍生产品的开发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3.
受污农田中农作物对重金属镉的富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湿法消化法研究了浙江省不同地区农田污水灌溉后水体、土壤和多种农作物各器官的镉含量,分析了土壤污染状况及农作物对重金属镉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污水和受污土壤镉含量极显著相关(R^2=0.617,P〈0.01)。不同农作物对镉的吸收程度不同,富集系数为紫云英〉水稻〉大豆〉大麦〉玉米〉小麦。未受污染农作物和受污农作物根系及地上部镉含量差异明显,但镉富集系数差异不明显。同一农作物不同器官对镉的累积规律为根系〉茎叶〉果实。不同农作物果实的富集系数为紫云英〉大麦〉大豆〉水稻〉小麦〉玉米。对几种农作物富集系数和吸收系数的比较发现,玉米和小麦根系及茎叶等营养器官富集镉的能力较强,但果实富集量却很低。6种农作物对镉的转移系数为玉米〉大麦〉紫云英〉小麦〉大豆〉水稻,且转移系数介于0.50~0.95之间,说明这几种农作物均对镉有很好的耐性。  相似文献   
24.
为探讨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生长特性与功能(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相关性。采用分室根箱装置,以玉米(Zea mays L.)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宿主植物,选取7种AMF: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变形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近明球囊霉C.claroideum、细凹无梗囊霉Acaulospora scrobiculata、黏屑多样孢囊霉Diversispora spurca,以不接种为对照进行温室盆栽试验,测定菌根侵染率、根外菌丝密度、植物地上部生物量、磷/锌吸收量、植物根系AMF gDNA丰度以及玉米根系ZmPht1;6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接种F.mosseae、R.intraradices、G.versiforme、C.etunicatum的玉米和紫花苜蓿根系侵染率及根外菌丝密度较高,对植株生长和磷、锌吸收均表现为正效应;C.claroideum、A.scrobiculata、D.spurca根系侵染率和根外菌丝密度较低,C.claroideum对紫花苜蓿生长和磷吸收表现为促进效应,而对玉米表现出抑制效应,后两者对植株生长和磷、锌吸收无显著效应或抑制作用;AMF的生长指标(菌根侵染率和根外菌丝密度)与菌根生长效应以及磷、锌吸收效应之间均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根系AMF总侵染率对玉米菌根生长效应、磷/锌吸收效应变异的解释量分别为79.0%,77.6%和74.1%;菌丝侵染率对紫花苜蓿菌根生长效应、磷/锌吸收效应变异的解释量分别为76.5%,72.6%和74.0%;此外,仅紫花苜蓿根系AMF gDNA丰度与根系总侵染率显著正相关,玉米根系ZmPht1;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菌根磷吸收效应显著正相关。综上,AMF的侵染指标显著影响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效应,AMF gDNA丰度可作为表示AMF生长的指标,但因植物而异,玉米根系ZmPht1;6的相对表达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AMF吸磷能力。  相似文献   
25.
[目的]阐明外源钙对NaCl胁迫下西瓜幼苗生长的缓解效应.[方法]在向培养西瓜幼苗的营养液中添加100 mmol/L NaCl模拟盐胁迫的同时,添加CaSO4使Ca2+浓度分别达到4、6、10和14 mmol/L.处理10天后对西瓜幼苗的生长和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包括株高、茎粗、单株叶片数、植株最大叶的叶长和叶宽、鲜重、干重、丙二醛(MDA)含量、质膜相对透性、抗坏血酸(As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结果]100 mmol/L NaCl胁迫显著抑制了西瓜幼苗的生长,使叶片质膜透性、MDA含量显著增加,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抗坏血酸含量也不同程度增加;外源CaSO4可影响NaCl胁迫下幼苗的生长和生理指标,并有明显的浓度效应,其中6 mmol/L Ca2+处理显著促进了NaCl胁迫下幼苗的生长,使叶片质膜透性、MDA含量显著降低,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抗坏血酸含量显著增加.[结论]外源CaSO4可通过增强抗氧化能力和渗透调节能力,减轻胁迫造成的膜脂过氧化伤害,缓解NaCl胁迫对西瓜幼苗生长的抑制,且以6 mmol/L Ca2+处理的缓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6.
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蒲公英中的生物碱.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超声波辅助提取蒲公英中生物碱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的提取工艺为物料粒度0.150mm(100目),乙醇体积分数80%,料液比1∶12,提取时间5min.在此条件下,蒲公英生物碱的得率达0.234%.  相似文献   
27.
为了探悉云南红豆杉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研究了云南丽江维西地区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Cheng et L.K.Fu)内生真菌的种类组成及数量。从云南红豆杉根、茎、叶中分离获得115种内生真菌,经过形态学和ITS分析结果表明,这115种内生真菌分属于21属,其中分布最广的类群是芽枝霉属(19种),其次是黑孢属(17种)和拟茎点霉属(14种),说明云南红豆杉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在差异,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经初步检测,其中有4个菌种能够产生紫杉醇。  相似文献   
28.
4株海洋放线菌对半滑舌鳎病原弧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日照海域潮间带选择出对半滑舌鳎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同时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4株放线菌.采用琼脂块法测定4株放线菌的抗菌谱,并检测4株放线菌分别在固体和液体培养液中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4株放线菌的抗菌谱均较窄,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中对2种病原弧菌都有较强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9.
紫杉醇是临床上所用的非常重要的天然抗癌药物.从云南丽江塔城地区分离的云南红豆杉中采用无菌技术分离得到110株内生真菌,经过PDA液体培养基发酵后用TLC、紫外分光光度法、HPLC、质谱等方法检测,发现其中有1株的胞外分泌物中含有紫杉醇,标记为G7-B1.经过形态学鉴别,属于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p.),紫杉醇产率为360.75 μg/L.该种菌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30.
郑法新  程璐  李侠  房保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01-11604
[目的]为从与红豆杉共生的内生菌或其代谢物中寻找其他新型防治植物病虫害药物提供基础依据。[方法]以云南红豆杉为试验材料,从其根、茎、叶中分离内生菌;以棉花枯萎病、小麦赤霉病、番茄叶霉病等11种病原真菌作为供试菌株,研究红豆杉内生菌的抗菌活性,从中筛选出有较高抗菌活性的内生菌。[结果]从云南红豆杉根、茎、叶中分离出内生菌152株,其中细菌80株,真菌48株,放线菌24株;从中筛选出了有较高抗菌活性的11株内生细菌、5株内生放线菌和3株内生真菌,分别占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内生放线菌和内生真菌总数的13.75%、37.50%和20.83%。[结论]云南红豆杉组织内存在丰富的内生菌,不同组织内生菌的数量、种类有一定差异,在具有抑菌活性的菌物中,放线菌占的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