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1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9篇
  9篇
综合类   111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为探明错株种植方式对黄淮海地区密植夏玉米植株碳氮代谢的调控作用,以‘郑单958’为材料,设置6.75万(D1)、8.25万(D2)和9.00万株/hm2(D3)3个密度水平,错株(S)和对株(CK)种植2种方式,测定植株氮素(N)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积累量、花前转运量、花前转运效率、花前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花后积累量以及收获指数。结果表明:1)增加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植株N和NSC的积累量、花前转运量和花后积累量,但降低了N和NSC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P<0.05);过高密植水平(D3)不利于籽粒中碳氮的积累和转运;其中,碳氮积累和转运量以D2最高。2)错株种植(S)可显著增加夏玉米植株N和NSC的积累量,促进N和NSC花前的转运和花后的积累,并可显著提高花前N和NSC转运效率(P<0.05)。3)在各处理组合中,D2S的N和NSC积累量、花前转运量和花后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且D2S的N和NSC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与对照(D1CK)相比并未显著下降。综上,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在8.25万株/hm2密植(D2)水平下采取错株(S)种植方式可显著提高整株的氮素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并促进其向籽粒的转运,获得较高的N、NSC收获指数和产量。  相似文献   
222.
李川 《河北渔业》2019,(6):15-15,62
从养殖经验的角度详细介绍了黄金鲫水花鱼苗培育成夏花鱼种阶段的池塘消毒、肥水、鱼苗下塘、培育等方面关键技术、操作方式、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223.
不同夏玉米品种氮素积累利用的差异及其水氮调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不同夏玉米品种氮素积累利用的差异及其对水氮调控的响应特征,以黄淮海地区主栽11个夏玉米品种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开展水氮处理[自然降雨(W0)和灌水处理(W1);不施氮(0 kg/hm~2 N,N0)、低氮水平(150 kg/hm~2 N,N1)和正常施氮(225 kg/hm~2 N,N2)]对不同夏玉米品种氮素积累、转运、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夏玉米品种在氮素积累、转运、吸收和利用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0.97%。以氮肥利用效率为依据进行聚类分析将11个夏玉米品种分为高(H)、中(M)、低(L)氮肥利用效率3类氮效型。水氮措施对夏玉米氮素积累和利用具有显著影响,且H型和M型品种较L型品种对水氮环境具有更强的稳定性。灌水和施氮均显著提高了3类夏玉米品种的植株氮素积累量,且L型品种对灌水处理的响应最大;H型和M型品种在W1N2处理下植株氮素积累量最高,而L型品种在W1N1处理下最高。灌水和施氮总体上增加了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但降低了氮素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和氮素收获指数。水氮措施显著影响氮素吸收效率,且3类品种均以W1N1处理最高。因此,适当减少氮肥施用并配以合理的灌溉是提高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24.
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技能促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分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职院 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工作的结合,能有效缓解“边缘”人口的代际迁移和返贫。职业技术学 院的功能定位与“防返贫”机制和措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基于职业院校推动“防返贫”工作策略,在强 化管理制度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角度研究脱贫群体的内部需要、多主体的合作等对策的效果。结果表明:引入PPP 模 式,以数据支持体系和互动学习平台为技术保障,弥补社会面职业教育工作的不足,职业教育促进了“防返贫”的“多部 门合作”,提高了职业教育“防返贫”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25.
为促进番茄秧的饲料化利用,本试验将新鲜番茄秧粉碎后分别添加麸皮以及麸皮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合物,塑料袋青贮,研究外源枯草芽孢杆菌对青贮新鲜番茄秧中土著菌群及龙葵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枯草芽孢杆菌增加了青贮番茄秧中乳杆菌的含量,降低龙葵素含量及溶液pH值,但对体外培养液中龙葵素含量无影响。推测枯草芽孢杆菌可能通过植物乳杆菌等土著菌酸解龙葵素,建议番茄秧青贮时适量添加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226.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叶面喷锌时期(不喷锌、苗期和拔节期1∶1喷锌、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大口期喷锌,喷锌量均为ZnSO4·7H2O 4.5 kg/hm2)对10个夏玉米品种植株中铜、锰、铁、锌含量及分配的影响,探讨产量和微量元素含量间的关系,为叶面锌肥在夏玉米生产上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不喷锌处理相比,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籽粒中铜和锌含量,提高了籽粒中铜、铁、锌累积量,显著提高了铜的收获指数,但降低了锌的收获指数,对锰、铁含量及其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影响。品种间比较,发现迪卡653籽粒中铜含量最高,谷神玉66籽粒中锰和锌含量最高,隆平638和伟科702籽粒中铁含量最高,平均值分别为9.71、9.56、50.74、51.83 mg/kg;铜、锰、铁、锌的收获指数分别以迪卡653、秋乐618、伟科702、德单5号最高。与不喷锌处理相比,喷锌处理产量均显著提高,以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处理、大口期喷锌处理较高,两者差异不显著,分别提高3.2%、4.7%。产量与籽粒锌含量及其他组织铜、锰含量呈显...  相似文献   
227.
以 51个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在河南浚县、河北赵县和山西定襄同时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低氮和高氮两个氮素水平,研究各品种在不同供氮条件下的产量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锦华228、 C3288、潞玉1611、汉单169、迪卡 653、 C1210和汉单 777为高产品种,潞玉 1611、新单 58和锦华 228在 3个试验点均为双高效型品种,金海 2010、郑单 958和 C2235在河南和山西点为低氮高效型, ND1602、龙单 81和敦玉 323在河北和山西点为低氮高效型,浚单 3136和农华 5号在河北和山西点为高氮高效型。双高效品种的增产潜力为 8.00%~13.58%。因此,在黄淮海地区,选择种植潞玉 1611和锦华 228等高产氮高效型品种,进行合理田间管理,可实现黄淮海地区夏玉米高产稳产和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228.
以不同自然脱水速率类型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大喇叭口期外源喷施脱落酸(ABA)和代谢合成抑制剂,分析外源ABA及代谢抑制剂喷施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部性状、灌浆特征和子粒含水率等影响。结果表明,外源喷施ABA、ABA合成抑制剂和水通道抑制剂分别使玉米产量分别下降7.53%、0.37%和6.21%。喷施ABA、ABA合成抑制剂和水通道抑制剂分别增加玉米起始灌浆势25.00%、23.44%和1.56%;外源ABA使玉米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延后,最大灌浆速率降低,活跃灌浆期延长,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子粒质量下降。喷施ABA增加了玉米子粒含水率,ABA合成抑制剂和水通道抑制剂则降低子粒含水率。综上所述,外源ABA喷施延缓玉米子粒灌浆进程,阻碍子粒脱水;喷施ABA合成抑制剂和水通道抑制剂可加快灌浆期子粒脱水,利于实现子粒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229.
缺锌是限制黄淮海地区石灰性土壤中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之一,施用锌肥是玉米获得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为筛选黄淮海地区适宜种植的锌高效基因型夏玉米,以10个主栽夏玉米基因型为研究对象开展大田试验,设置4个喷锌时期,研究各基因型在施锌条件下果穗凸尖长和籽粒产量及锌含量的变化,根据锌响应度差异筛选出夏玉米锌高效基因型。结果表明:喷施锌肥4.5 kg ZnSO4·7H2O/hm2后,玉米果穗秃尖长度显著降低,拔节期大口期1:1喷锌处理下籽粒产量提高7.5%达8.73 t/hm2,籽粒锌含量提高34.3%达43.94 mg/kg。与不施锌相比,拔节期大口期1:1喷锌处理下,各基因型玉米以‘迪卡653’和‘隆平638’的秃尖长降幅最大,‘谷神玉66’和‘郑单958’增产最明显,‘郑单958’籽粒锌含量增幅最大。各基因型玉米锌响应度聚类分析表明,‘谷神玉66’和‘郑单958’为锌高效型品种,可在缺锌地区的黄淮海夏玉米生产中进行推广种植,在拔节期大口期1:1喷施锌肥总量4.5 kg ZnSO4·...  相似文献   
230.
为明确硝化抑制剂对夏玉米氮素高效利用的影响,通过连续2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减施水平下添加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累积转运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减施20%并添加硝化抑制剂不影响玉米植株各器官及总干物质的累积量,各器官的氮素累积量及植株的总氮吸收量未出现下降趋势,其产量与正常施氮处理无显著差异。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植株的氮素转运量呈先增后降趋势,其中减氮20%配施硝化抑制剂处理的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均最高,分别为62.41 kg·hm-2和44.54%,对籽粒氮素贡献率达33.96%。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平均为58.94 kg·kg-1;每生产100 kg籽粒平均需吸收纯氮1.96 kg,以减氮10%处理最高。综合玉米产量、氮素转运累积和利用等因素,在常规施氮的基础上氮肥减施20%,并配施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既能够保证玉米高产、稳产,又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素的高效利用,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