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红宝石树莓,成熟果宝石形,甘爽多汁,酸甜可口,系从美国引进的优质浆果新品种。该品种经吉林省白山市苗木原种场(邮码134300)金玲老师在我国南北方试栽观察,具有以下突出特点:适应性强,可抗—40℃低温,在南方栽培表现更好;抗逆性强,只要能  相似文献   
42.
提高玉米产量是玉米育种的重要目标,而籽粒大小和粒重是禾谷类作物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本研究根据水稻中已克隆的决定籽粒产量的主效基因OsGW2(RING型E3泛素连接酶)的序列信息,利用3’-RACE和RT-PCR技术从玉米基因组中分离出其直系同源基因,并对克隆的目的基因进行序列及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玉米同源基因编码区长为1287 bp,编码428 个氨基酸残基。Blastx功能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E3泛素连接酶类蛋白,该基因的编码序列与OsGW2的编码序列相似度高达83%,将其暂时命名为ZmGW2-1,且ZmGW2-1在雌穗中高度表达,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玉米雌穗的发育调控。该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3.
在选取的4个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进行三水平响应面试验,建立数学模型,确定最佳的提取工艺,并对黄酮纯化物进行结构鉴定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0%、料液比1∶25(g∶mL)、超声功率370 W、超声时间28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发芽粟谷黄酮含量约为9.92 mg/g,得率约为0.99%。使用聚酰胺树脂对发芽粟谷粗黄酮进行初步纯化,纯化物经红外光谱扫描,谱图具有黄酮类物质特征官能团;使用扫描电镜对纯化前后黄酮类物质进行微观分析,得出被包裹的片状和粉粒状颗粒大部分被释放出来,这可能是使黄酮纯度增高的原因。以维生素C为对照,探讨了纯化前后黄酮对羟自由基(·OH)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44.
盐酸沙拉沙星在锦鲤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盐酸沙拉沙星肌注给药(15 mg/kg)在锦鲤体内的药动学变化规律;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取给药后不同时间的锦鲤血浆中盐酸沙拉沙星的质量浓度。用MCPKP药物动力学软件程序处理肌肉注射的血浆药物浓度与时间数据。房室模型分析表明,健康锦鲤肌肉注射给药的药时数据适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血浆中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Ka(1.660±0.467)/h;Ke(0.0859±0.0031)/h;T1/2Ka为(0.440±0.107)h;T1/2Ke为(8.069±0.276)h;Tm ax为(1.936±0.329)h;Cm ax为(3.290±0.888)μg/m l;AUC为(45.257±0.631)mg/(L.h)。盐酸沙拉沙星在健康锦鲤体内的主要药动学特征为:吸收迅速,达峰时间短,消除缓慢,体内滞留时间长。  相似文献   
45.
将小波自适应阈值去噪引入二维经验模态分解(bidimensional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BEMD)中,提出一种自适应图像去噪算法,该算法首先对农作物噪声图像进行二维经验模态分解,获得具有不同尺度特征的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子图像序列;然后将该序列中前3个子图像分别进行3层小波变换,引入一种新型自适应小波阈值去噪函数模型分别进行噪声抑制,实现小波系数重构;最后,对去噪后的固有模态函数子图像与剩余固有模态函数进行重构,获得去噪后的农作物图像。对实地拍摄的农作物图像进行去噪试验,结果表明,自适应图像去噪算法与均值滤波算法、小波阈值去噪算法相比,性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46.
将芝麻的SiLTP3序列与大豆的核苷酸序列进行blast比对,发现大豆含有与芝麻该基因同源性高达94%的序列,克隆该基因并命名为GmLTP3。通过GmLTP3的核苷酸序列推测出其氨基酸序列,利用软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构建,发现该氨基酸序列与已确定功能的大豆脂质转运蛋白同源性高达99%,与蒺藜苜蓿和巴旦杏的进化距离最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GmLTP3基因进行定量检测,组织表达分析表明,GmLTP3属于组成性表达基因,在大豆的根、茎、叶、花、萌发的种子中均有表达,并且在花蕾、茎和萌发的种子中表达量较高,在根、叶中表达量较低。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分析表明,GmLTP3基因能够对IAA、ABA、PEG、NaCl和冷害作出应答。胁迫处理2 h后,GmLTP3表达量均有下调趋势;胁迫处理12 h后,IAA、ABA、PEG、NaCl诱导GmLTP3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冷害处理则继续下调表达量。  相似文献   
47.
正义问题在诊疗环境中具体呈现出生命尊重与价值自由之间的对抗、身体保健与情感诉求之间的冲突、肌体治疗与体能恢复之间的矛盾、医护水准与身心休养之间的博弈、健康获得感与环境和谐度之间的抗衡等问题。维护诊疗环境正义,关键是要在医患双方之间寻求正义伦理的处理机制,从公平正义和文化伦理角度凸显"器"背后的"道",改变诊疗人际关系治标不治本的难题。诊疗环境正义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分析环境入手,研判主客体之间的依存依赖关系,抵制网络传播的失真失范失效情境,建构理性平和的交流交往进路,营造行为双方的平等对话氛围。  相似文献   
48.
【目的】比较分析大厂茶古树及其无性系子代株系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为科学评估古树茶及无性系茶园的社会经济价值,引导政府和茶农有效保护及合理利用古茶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调查22个优良大厂茶古树单株及其4年生无性系子代株系的春梢物候期、产量构成因子及持嫩性,并测定其春梢一芽二叶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对大厂茶古树与其无性系子代株系农艺性状和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除古树L12和L15外,其余20个古树的萌动期、一芽一叶期和一芽二叶期均比其子代株系晚。除古树L01、L14、L15和L22外,其余18个古树的一芽三叶期均比其子代株系晚。除古树L01、L05、L07、L10、L12、L14、L15和L22外,其余14个古树的驻芽期均比其子代株系晚;除古树L10、L14、L15、L18、L19、L20和L22外,其余15个古树的产量构成因子及持嫩性均比其子代株系差或一致;除古树L03、L12、L14、L15和L16外,其余17个古树的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总糖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子代株系(P<0.05,下同)。除古树L21外,其余21个古树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其子代株系;基于春梢物候期、产量构成因子、持嫩性和主要品质性状等17个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2个古树的综合得分均低于其子代株系,基于8个主要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2个古树的综合得分均高于其子代株系。【结论】大厂茶古树茶的风味物质较其无性系子代丰富,但大多数大厂茶古树表现出产量较低、物候期晚、生长周期较无性系子代短。  相似文献   
49.
为科学合理选育出优质大厂茶无性系新品种(系),本研究以7个大厂茶优势株系为研究材料,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其芽叶性状、主要生化成分、儿茶素组分及氨基酸组分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7个大厂茶优势株系芽叶性状呈中叶或大叶种,芽叶黄绿,无茸毛或少毛,叶椭圆或长椭圆形,叶质硬脆,叶齿浅且钝,叶面微隆,叶缘微波,叶厚有光泽等特征。生化成分分析表明,7个大厂茶优势株系水浸出物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ECG含量较高,属优良茶树种质资源。其水浸出物含量、咖啡碱含量、茶多酚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粗纤维含量、维生素C含量、蛋白质含量、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47.02%~48.70%、2.91%~3.42%、19.03%~21.07%、4.07%~4.84%、7.43%~8.38%、208.00~332.00 mg/100 g、33.82~35.07 mg/100 g、3.23%~3.85%,酚氨比变化范围为3.98~5.04。主要儿茶素组分含量大小顺序为C>ECG>EC>EGCG>EGC,C和ECG含量较高,均显著高于CK,其变化范围分别为5.25%~9.02%和6.11%~7.64%,而EGCG和EGC含量较低,显著低于CK,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08%~1.44%和0.05%~0.31%。7个大厂茶优势株系共有19种氨基酸被检出,氨基酸各组分之间的种类和含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含量较高的5个氨基酸组分依次是茶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占氨基酸总量的82.14%以上。各芽叶性状与生化成分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基于16个生化成分的主成分分析显示,16个生化成分被简化为5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95.68%,包含16个生化成分的大部分信息。综合评价显示,7个大厂茶优势株系中排名前三的依次是L17、L22和L06,为大厂茶新品种(系)的选育奠定基础。本研究还鉴定出L06、L17和L20 3个具有适制绿茶潜在特性的大厂茶优势株系,L12、L13、L21和L22 4个具有红绿茶兼制潜在特性的大厂茶优势株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