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灌水模式对不同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明确灌水模式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筛选应用抗旱品种,并在抗旱节水品种的选育及节水栽培技术的广泛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以河南省16个主推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不灌水和灌水处理中研究其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等指标。结果表明:在2种灌水处理中各品种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基本一致。在开花期均表现为茎秆穗轴颖壳上三叶其余叶,在成熟期均表现为籽粒茎秆穗轴颖壳上三叶其余叶,穗轴颖壳干物质量在开花期和成熟期无显著差异,其他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较大。各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基本表现为茎秆上三叶穗轴颖壳其余叶,干物质转运率基本表现为上三叶其余叶茎秆穗轴颖壳。对于大部分品种来说,不灌水(W0)处理有利于花前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但不利于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形成不利,灌水(W2)处理则能显著提高开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干物质转运水平高的品种其产量反而较低,产量较高的品种干物质转运水平居中。‘矮抗58’、‘周麦23’、‘众麦1号’等干物质转运水平居中的品种在2种灌水处理中产量均较高,这些品种适宜作为高产、稳产品种推广。  相似文献   
22.
基于秩相关和聚类分析的小麦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小麦品质之间的差异,以期为培育小麦品质和小麦加工提供理论支持。以23个小麦品种为实验材料,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对小麦品质进行分析,测得小麦质量、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等8项品质指标,研究8个品质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对23个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面团稳定时间变异系数最大,其值为60%;通过秩相关处理后进行相关分析,更能够反映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相关系数为0.8,拉伸阻力与稳定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85,延展性与湿面筋相关系数为0.68,稳定时间与沉降值相关系数为0.67;小麦品种聚类后分为5类,品种15为第1类,品种14为第2类,品种1、9、16、10为第3类,品种2、8、5、21、17、18为第4类,其他品种为第5类。  相似文献   
23.
为给强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的氮肥合理运筹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26’为材料,在施氮量为240 kg/hm2的前提下,研究了分别在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4个时期追施氮肥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及面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一致的基础上,从起身期到开花期随着氮肥追施时期的推迟,‘新麦26’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孕穗期追施氮肥小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穗数最多,穗粒数仅次于拔节期追施氮肥,千粒重最高。拔节氮处理面团稳定时间最长,粉质评价值最高,籽粒产量次于孕穗氮处理。开花氮处理籽粒产量和粉质评价值最低。‘新麦26’面团吸水率、稳定时间在不同处理间差异较小。建议在生产中将强筋小麦的氮肥追施时期安排在孕穗开始时,既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又能保证面粉品质。  相似文献   
24.
不同灌水处理下小麦干物质分配、转运及其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的抗旱节水高效品种,并且探索出与之相配套的灌水模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以后的在抗旱节水品种的选育及节水栽培技术的广泛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以豫北地区‘洛旱8号’、‘新麦26’、‘矮抗58’、‘周麦18’4个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2种不同灌溉模式,不灌水(W0)、灌2水(W1)。采用裂区设计,研究在不同灌水模式处理下对不同小麦品种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分配、转运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得出:不同品种间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其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基本一致,‘周麦18’和‘洛旱8号’除穗颖干物质量差异显著外,其他器官干物质量差异不显著;成熟期4个品种的叶片干物质量和干物质分配无显著差别;籽粒干物质分配量和比例均在4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各器官中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转运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表现有显著性差异。在W0的灌水模式下,由于水分条件的制约,4个品种在该种植模式下均出现产量下降的现象,‘洛旱8号’下降幅度最小,‘周麦18’则最大。综上所述可得,‘洛旱8号’对水分的敏感性较差,抗旱能力优于其他3个品种。  相似文献   
25.
为了探究不同种类有机物料及同种有机物料的不同形态对原生盐碱地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及组成的影响。以吉林省西部地区原生盐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年的大田试验,通过大田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研究。试验设颗粒秸秆(KL)、正常玉米秸秆(JG)、羊粪(YF)、牧草(MC)和对照(CK)5个处理,采用Anderson结合态腐殖质分组法提取土壤腐殖质,研究了不同有机物料对原生盐碱地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加不同有机物料较CK处理均提高了原生盐碱地土壤腐殖质含量,促进土壤中各种结合形态腐殖质含量的增加,其中KL、MC、YF 3个处理间松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但相比CK处理均差异显著。对联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影响较大,各处理间均差异显著。KL处理与其他处理稳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差异显著,其中JG、MC、YF 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相比CK处理均差异显著。紧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各处理同CK相比差异显著,KL处理同JG处理差异显著,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不同有机物料均能提高松/紧比值和松/稳比值,有利于腐殖质的更新及土壤肥力的提高。(3)对胡富比(H/F)的影响则表现为各处理同CK处理相比差异显著,胡富比(H/F)的增加表征着富里酸的缩合转化,进一步形成结构复杂,芳香化程度高胡敏酸,增加了土壤胡敏酸含量,促进土壤腐殖质的聚合程度以及腐殖化度的提高。综合得出,有机物料能够增加原生盐碱地土壤腐殖质含量,提高各结合形态腐殖质含量。同种有机物料不同形态作用差异显著,中颗粒秸秆(正常玉米秸秆经过粉碎高温高压处理,长2cm、直径0.5cm的圆柱形颗粒)效果远好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26.
女贞是安阳地区比较难得的常绿阔叶乔木绿化树种,但由于女贞原产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安阳地区冬季多风、干燥、寒冷的气候对其栽植成活率有较大影响。冬季多偏北风,东西向栽植的苗木个体迎风面积较大,受冷风侵害也比较均匀,成活率较低;而南北向栽植的苗木,北侧的可起到为南侧挡风的作用,成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27.
用R语言计算冬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安全指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旨在提供"安全第一指数"(SFI)的便捷计算方法,完善冬小麦品质性状稳定性评价体系。使用R语言设计了一个计算SFI的程序(Safety),利用冬小麦面团稳定时间数据,介绍了使用方法,验证了可靠性。结果表明,Safety程序使用便捷、运行高效,计算结果与电子表格完全一致。仅需提供待分析的数据对象和可以接受的风险比率(α),Safety可以同时计算品种均值、置信区间、shukla方差、环境方差和SFI。因为Safety程序的方差分量估计方法为"方差分析法",所以方差分量的估计值可能出现负值。综上所述,SFI能够定量地描述品质性状稳定性和达标率,Safety程序将有助于SFI在冬小麦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领域中的推广。  相似文献   
28.
主要研究干旱区流域湿地景观格局,综述了干旱区流域湿地的研究现状并对此进行展望。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干旱区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对干旱区流域湿地的多样性和其他相关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未来能更好地研究干旱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9.
于2015—2016年选用优质小麦品种新麦26进行大田试验,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设置目标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80%进行补灌。通过3个测墒补灌处理W70、W75、W80和一个传统灌溉Wck,用全生育期补灌水(W0)为对照,研究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目标含水量的测墒补灌对冬小麦产量、耗水特性、品质等的影响。结果得出:冬小麦在拔节期和开花期补充灌水量为WckW80W75W70;四个灌水处理下冬小麦对土壤水的消耗量主要分布在0~80 cm土层且测墒补灌处理增加了对土壤水的消耗比例。三个测墒补灌处理下的冬小麦湿面筋含量显著高于Wck。水分利用效率为W75W70W80WckW0,W70、W75、W8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W75处理下籽粒产量显著高于W70。综合考虑不同处理的灌水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可得在本试验条件下在冬小麦的需水关键期(拔节期、开花期)将土壤墒情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为较佳灌水处理,冬小麦高产节水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30.
有机物料施用下原生盐碱土胡敏酸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不同有机物料对原生盐碱土胡敏酸官能团组成的影响,以吉林省大安市原生盐碱地为研究对象,设置空白处理(CK)、颗粒状秸秆处理(KL)、正常玉米秸秆处理(JG)、牧草处理(MC)和羊粪处理(YF),通过红外光谱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相结合,研究不同有机物料施用下土壤胡敏酸红外光谱特征。结果表明,有机物料各处理与CK处理相比增加了土壤胡敏酸中脂肪碳和芳香碳的相对含量,减少了羧基碳的含量。除KL处理外,其他处理均增加了土壤胡敏酸中氨基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同时有机物料的施用增加了土壤胡敏酸的脂族碳/羧基碳和脂族碳/芳香碳比值,表征有机物料的施用使得土壤胡敏酸结构缩合度和氧化度下降,脂族性增强,芳香性降低,胡敏酸结构趋于脂族化、简单化、年轻化。对比两种秸秆处理,发现KL处理更有利于土壤新形成结构年轻化、简单化、脂族性强的胡敏酸分子。根据PCA结果,有机物料的施用是土壤中脂族性碳、芳香族碳以及氨基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探讨胡敏酸官能团的来源提供依据。通过红外光谱结合PCA,发现了土壤胡敏酸官能团组成对有机物料的不同响应,为研究有机物料的施用对土壤胡敏酸性质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