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21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1篇
  103篇
综合类   156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105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目的】探究播期对吉林省鲜食糯玉米商品质量与食用品质的影响,为提高鲜食糯玉米加工产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市场主推品种‘万糯 2000’为试验材料,设置 5 月 12 日(SD1)、5 月 26 日(SD2)、6 月 9 日(SD3)、6 月 22 日(SD4)4 个播期处理,研究不同播期处理下鲜食糯玉米主要商品质量(果穗长度、秃尖长、穗粗、行粒数、穗粒数)与食用品质(种皮厚度、皮渣率、物性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播期能显著影响鲜食玉米的单穗鲜质量、果穗长度、穗粗、穗粒数、皮渣率以及硬度、粘聚性与胶着度等性状指标,而对出籽率、秃尖长、行粒数及种皮厚度等指标无显著影响。随播期推迟,单穗鲜质量、果穗长度、穗粗、穗粒数等性状表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均在 SD3 处理下达到最大,分别是早播(SD1)的 1.23、1.09、1.08 和 1.13 倍 ,较晚播(SD4)相对提高了 13.10%、5.94%、3.53% 和 8.06%;而皮渣率、硬度和胶着度等食用品质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种皮厚度随播期推迟表现出逐渐升高趋势,但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鲜食糯玉米皮渣率与籽粒弹性间存在正相关性,种皮厚度与籽粒粘聚性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生产中应注意不同播期下鲜食糯玉米商品性与食用品质的变化,适宜播期(SD3)利于协调鲜食糯玉米商品质量与食用品质,早播(SD1)或晚播(SD4)均不利于商品质量和食用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442.
为探究不同条耕作业时间对玉米保苗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在风沙土与黑土上分析春季解冻时条耕(Sp1)、播前条耕(Sp2)与秋季条耕(Au) 3种处理下玉米群体保苗质量、播种期土壤温度与水分变化与玉米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条耕作业时间、土壤类型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均对玉米保苗密度、幼苗株高整齐度有显著影响,Au处理优于其他处理,风沙土优于黑土。Au与Sp1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黑土播种期土壤温度,5 cm深度土壤两者较Sp2处理分别提高3.9℃~8℃与0.5℃~4.9℃。Sp1处理较Au处理显著降低风沙土10、30、40 cm深度以及黑土20 cm土壤水分。两种土壤类型上,玉米产量结果均以Au处理最高,这主要得益于群体保苗密度与穗粒数提高。综上,吉林省中部半湿润区条耕作业推荐在秋季作业。  相似文献   
443.
用弘扬党二十大精神、现代龙江红色文化精神、森工精神、劳模工匠精神以及时事为重要精神文明引领,利用森工冰雪资源,通过观赏720度冰雪全景、运用冰雪混合及非雪材料的融合创作,结合触控式冰雪景观动态灯光,感应式冰雪景观声音播放,以及交互式的科技创新元素与冰雪景观充分融合,既是冰雪艺术景观的创新又是龙江红色文化及森工精神的提升与发扬。不仅形成龙江森工冰雪文化红色品牌标识,通过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打造龙江森工冰雪文化红色品牌,而且将龙江特有的冰雪产业注入红色精神要素,衍生文化附属产品,推动龙江冰雪旅游、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44.
水稻是我国播种面积第二大粮食作物,水稻种子市场的健康发展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当前我国依然采用传统的代销方式,水稻种子需要通过层层中间商才能从种子企业送到农户手中,这种传统的营销方式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对广西水稻种子的营销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提高广西水稻种子营销效 率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445.
为了在豫西地区筛选到适宜的青贮玉米品种,以‘郑青3号’、‘京科932’、‘川单99’、‘郑单958’和‘雅玉8号’(对照处理)为材料,通过分析不同品种抽雄吐丝期的光合特性指标和荧光特性指标,结合最终鲜干草产量以及籽粒产量结果进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郑单958’和‘川单99’表现较好的光合性能,‘川单99’表现出较好的叶绿素荧光性能且具有较高的鲜草产量,‘郑单958’具有较高的籽粒产量。因此,‘川单99’是豫西地区种植较为适宜的青贮玉米品种,‘郑单958’则是豫西地区收获籽粒和青贮饲料均适宜的兼用型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446.
猪消化不良的病因较为复杂,但本质上可以归结为消化机能障碍。不同病因下,消化不良症状临床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治疗时需结合病因病症对症下药。中西药结合治疗猪消化不良的优势在于西药见效快,中药能从根本上改善猪消化机能障碍的情况,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主要阐述了猪消化不良的临床病症,结合临床症状分析了病因,探讨了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方法,旨在为主消化不良病症的有效治疗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47.
通过甘引1号黑麦(Secale cereal cv.Ganyin No.1)在高寒地区适应性栽培试验,以冬牧70(Secale cereale cv.Wintergrazing 70)和固原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 cv.Guyuan)为对照,对其在高寒地区的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做出客观评价。结果表明:甘引1号黑麦较冬牧70和固原小黑麦提前出苗4~6d;在抽穗期前甘引1号黑麦生长速度最快,生长速度2.20cm/d,孕穗期及孕穗期前刈割,一年可收获2茬;甘引1号黑麦的鲜草和干草产量均显著(P0.05)高于冬牧70黑麦和固原小黑麦,干草产量较后两者分别提高53.61%和41.39%,鲜草产量分别提高33.33%和27.45%;甘引1号黑麦粗蛋白、粗脂肪、钙、磷产量分别较固原小黑麦高42.36%、39.0%、54.02%和47.82%,较冬牧70高54.66%、53.61%、61.55%、60.59%。  相似文献   
448.
【目的】评价人参栽培后对农田土壤质量以及后茬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在吉林省人参主产区白山市抚松县北岗、大方、抽水以及靖宇等地的 4 个试验点,以普通农田为对照,对参后地农田土壤耕层主要理化性状、玉米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进行分析。【结果】参后地农田 10~20 cm、20~30 cm 深度土壤容重范围为 1.25~1.43 g/cm3,显著低于对照,而垄台与垄沟耕层厚度平均分别为 31.40、16.94 cm,分别比对照提高 89.60%~93.55% 与 39.59%~56.52%。对于耕层土壤养分,4 个试验点参后地农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对照相应分别提高 6.18%~38.99%、2.68%~12.64%、6.62%~42.90% 与 6.39%~40.54%。此外,参后地农田土壤 pH 范围在 4.81~6.82 之间,与对照相比,其土壤酸化趋势得到改善。与对照相比,除靖宇外其余 3 个试验点参后地农田玉米单株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 14.70%、11.19% 与 10.32%,籽粒产量增加 8.56%~14.08%,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是参后地玉米籽粒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参后地农田玉米叶片和籽粒等器官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最终整株玉米籽粒氮吸收量比对照提高 13.60%~26.08%。相关与回归分析表明,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土壤速效氮以及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籽粒氮浓度呈显著线性关系。【结论】农田栽参后显著改善了农田耕层土壤养分状况,增加耕层厚度,降低土壤紧实度,利于后茬玉米生长,特别是参后地农田氮水平提升有利于后茬玉米产量提升以及土壤氮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449.
座椅为拖拉机与驾驶员的主要接触部件,其参数设计与优化对提高驾驶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该研究采用生物力学软件AnyBody建立驾驶员-驾驶环境生物力学耦合模型,并以小、中、大体型驾驶员为研究对象,以拖拉机座椅靠背倾角、水平距离及垂直高度为参数,以竖脊肌、多裂肌、腹直肌及腹外斜肌激活程度为评价指标,分析研究座椅位置参数对驾驶员腰部肌肉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确定座椅最佳位置参数;其次以课题组研制的多自由度驾驶平台为基础,按照上述参数调节座椅位置,测试计算不同体型驾驶员腰部四个主要活动肌群的激活程度,并将测试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具有较好一致性,通过调整座椅参数能有效提升驾驶员腰部舒适性。对小体型驾驶员,当座椅靠背倾角为9.7°,水平距离为472.1 mm,垂直高度为465.3 mm时,4个肌群总的激活程度最低,驾驶员腰部舒适性最高;对中体型驾驶员,座椅最适靠背倾角为13.9°,水平距离为495.6 mm,垂直高度为485.3 mm;对大体型驾驶员,座椅最适靠背倾角为14.8°,水平距离为526.4 mm,垂直高度为520.7 mm。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农机装备座椅位置参数优化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