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2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5篇
  11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4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探究培养条件对坛紫菜叶状体生长和单性生殖发生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光强、温度和N/P比下坛紫菜叶状体的生长及单性生殖发生的特点。结果显示,当光强为10~40μmol/(m2·s)时,藻体生长缓慢、成熟晚、单性生殖发生晚;光强增至60~80μmol/(m2·s)时,藻体生长加快,成熟和单性生殖发生同时提前。温度为17~20°C时,藻体生长慢、成熟晚、单性生殖发生推迟;23°C时藻体生长最快;而29°C组的藻体虽然生长受到抑制,但藻体成熟和单性生殖发生得到促进。N/P比为16∶1处理组的叶状体比其他处理组(1∶1、4∶1、32∶1和64∶1)均生长变快,N/P比为64∶1时叶状体生长最慢,但易成熟、易发生单性生殖。因此,在高光强、高温和高N/P比下,藻体成熟和单性生殖发生均提早,说明这些因素对坛紫菜叶状体单性生殖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由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生产上亟需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控方法。本研究利用枯草芽胞杆菌YB-05与申嗪霉素复配,并评价该复配制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当申嗪霉素浓度低于500 μg/mL时,对YB-05的菌落生长无显著影响;室内盆栽及田间试验表明枯草芽胞杆菌YB-05菌液和1%申嗪霉素悬浮剂按照19:1(vt/vt)复配生物制剂20 mL/kg拌种处理发病最轻,均超过了高剂量的单剂处理(枯草芽胞杆菌YB-05 30 mL/kg拌种处理和1%申嗪霉素2 mL/kg拌种处理)和4.8%适麦丹水悬浮剂2 mL/kg拌种处理,并且具有一定的促生和增产作用。其中,复配制剂室内防治效果为69.8%,在两次的田间调查中防治效果分别为57.8%和45.7%。由此可见,枯草芽胞杆菌与申嗪霉素复配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不同肥料对盐碱地小麦花后旗叶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复合肥(CK)、有机肥(T1)、过磷酸钙(T2)、过磷酸钙与有机肥混施(T3)4种施肥处理,进行盐碱地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旗叶生理特性的研究,进而确定盐碱地小麦的合理施肥配方。结果表明,随着灌浆进程的推进,各处理旗叶中的丙二醛(MDA)及游离脯氨酸(FP)含量均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相较于其他3种处理,T3的MDA含量增长速度较慢且积累量较少,游离脯氨酸含量增长迅速且积累量较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其他处理相比,T3有较高的SOD、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T3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衰老特性及产量来看,过磷酸钙与有机肥混施(T3)是盐碱地较为合理的施肥配方。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施磷量对小麦旗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防雨旱棚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水分胁迫(W1)和水分适宜(W2)条件下不同施磷量对小麦旗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开花后,W1水平下,施磷150 kg/hm~2处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下降幅度及丙二醛(MDA)上升幅度较其他处理小;W2水平下,随施磷量的增加,SOD、POD和CAT活性增加、MDA降低,可见水分胁迫下适宜的施磷量以及适宜的水分条件下增加施磷量均可以改善小麦体内的保护酶,增加小麦叶面积指数和旗叶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进而延缓衰老,提高产量.本试验条件下,虽然75%土壤田间持水量与施磷量150 kg/hm~2的处理组合达到了最高产量,但与55%土壤田间持水量与施磷量150 kg/hm~2的处理组合的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观之,后者是最佳水肥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5.
不同时期施锌对旱稻籽粒锌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明不同时期施锌肥对旱稻籽粒锌积累的影响,在田间条件下对两个旱稻供试品种(巴西陆稻和旱稻502)进行不同时期施锌肥(100 kg/hm~2 ZnSO_4·7H_2O)处理(基施或花前7 d土壤追施),收获期对旱稻各器官锌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未施锌)和基施锌肥相比,花前7 d追施锌肥能显著增加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施锌肥两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旱稻地上部锌积累量.与基施锌肥相比,花前7 d施锌肥更能增加旱稻糙米中锌的含量,但在巴西陆稻上两种施锌方法对籽粒产量的增加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深播可以为种子萌发提供发芽所需要的水分,研究小麦的深播特性对于选育耐深播抗旱的小麦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将小麦播种于15cm深土层中,出苗后对20个小麦种质(山东省主要育种单位提供)的地中茎、胚芽鞘、地中茎+胚芽鞘、耐深播指数等进行了测定、评价和相关分析。从方差分析结果看,四个性状各新品系之间均存在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中茎和地中茎+胚芽鞘、地中茎与深播指数及地中茎+胚芽鞘与深播指数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地中茎+胚芽鞘与胚芽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分析,将耐深播特性划分为三个等级,筛选出了一部分耐深播的新品系,为小麦深播种质筛选和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小麦6044和01-35及由这两个材料构建的187个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子粒构型性状(粒长、粒宽、粒厚、粒形等)和产量相关性状千粒重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与粒长、粒宽、粒厚都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中与粒厚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r=0.854**),表明粒厚对粒重的影响最大,粒宽与粒长次之。子粒构型性状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粒宽与粒厚的相关性最大(r=0.775**),其次为粒长/粒宽与粒长/粒厚(r=0.754**),而粒厚与粒长/粒厚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r=-0.612**),说明粒形主要受粒长和粒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补灌对旱地小麦花后旗叶和籽粒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旱地高产麦田的高产潜力,在莱阳市冯格庄的旱地高产麦田(曾多次创出旱地9 000 kg·hm-2以上产量)研究了补充灌水(简称“补灌”)对旱地小麦生育后期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补灌对旱地小麦旗叶氮代谢指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补灌120 mm的处理中,旱地小麦达到高产水平(9 310.20 kg·hm-2)。随着补灌次数的增加,在补灌180 mm和240 mm的处理中旱地小麦旗叶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脯氨酸含量有所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补灌120 mm的处理产量最高。继续增加补灌次数,产量开始下降,甚至低于对照处理,表明合理灌溉对旱地小麦产量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外观、组织切片、蛋白质和糖元含量等方面分析了长特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外套膜的差异。与二倍体相比,三倍体外套膜厚、不透明、呈乳白色、结弱组织较厚,糖原含量高3.9倍。  相似文献   
20.
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花后旗叶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控水条件下,比较了17个小麦品种的抗旱性差别以及花后旗叶的SOD、CAT、脯氨酸、可溶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探讨了其抗旱性的生化机制。结果表明,3类抗旱性不同品种的上述生化指标变化趋势相似,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在花后其抗旱性生化指标含量明显高于其他2类品种,随着水分胁迫的继续,减少幅度也比较缓和。开花7 d后的SOD含量、花后CAT、脯氨酸含量、开花14 d后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能更好地区分小麦品种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