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2篇
林业   38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32篇
  38篇
综合类   175篇
农作物   32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62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41.
通过引进优良新品种及采取育苗移栽、高效肥水管理、绿色防控、物理防治等技术手段,提高坝上蔬菜品质及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达到了西兰花种植节本、提质、增效的目的,促进了坝上错季蔬菜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三减一增"即减少用水量、减少化肥用量、减少农药用量、增加西兰花种植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42.
细叶韭生活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择山西春播山区、黄河岸边湿润区、浮石沙土区和盐碱地风沙区4个不同生态环境区域对细叶韭生活习性进行野外调查和田间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细叶韭耐瘠薄、耐干旱、耐寒冷;多生长于瘠薄土地、荒芜地边、崖边以及周围没有大型植被生长的地方;在杂草丛生和其它植株高大茂密的地方很少有生长;野生条件下,细叶韭以簇生为主,主要靠分蘖进行繁殖。  相似文献   
343.
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 通过一周年的连续季节性独立站点底拖网调查进行长肋日月贝采样(794个), 测定生物学性状、统计渔获量并进行资源评估, 研究其形态性状与质量的关系、生长发育的变化以及资源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4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和闭壳肌质量的偏相关影响依次为壳长>壳宽>壳高>铰合线长, 其中壳长、壳宽和壳高是决定质量性状的主要因素, 软体质量和闭壳肌质量分别占总体质量、软体质量的约50%。生长研究表明, 夏季主要是贝壳的生长, 春季主要是软体部分的生长。长肋日月贝为雌雄同体, 在一年中多次产卵。该资源于北部湾主要分布在20~50 m水深的20°15?~21°15?N、108°~109°′E海域, 底质以泥、泥沙和沙泥为主, 在空间上的分布有明显的规律, 由南向北呈递增趋势, 由西向东先增后减。资源密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 以夏季为最高, 春季至冬季的平均资源密度依次为8.72、13.93、9.82和5.90 kg/km2。对表层水温、盐度和浮游生物密度等环境因子的遥感数据分析表明, 表层水温对资源分布的影响最大, 相关系数达0.972, 与其余两种参数不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344.
西北旱区棉花膜下滴灌节水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建立适宜当地干旱生境下棉花膜下滴灌节水栽培参考标准模式,在甘肃省民勤特早熟棉区选择试验点,以‘酒棉8号’棉花新品种为试验品种,在每公顷18万株~33万株密度下,设2250 m3/hm2、2550 m3/hm2、2850 m3/hm2、3150 m3/hm2、3600 m3/hm2和4200 m3/hm2 6个全生育期不同滴灌量处理,应用WET-HH2型土壤水分温度电导率速测仪,在每次定额滴灌2天后测定20 cm、40 cm、60 cm、80 cm和100 cm 5个不同土层的体积含水量(VWC),观测土壤VWC下降至20%时所需的间隔天数。结果表明,20~60 cm土层VWC受自然蒸发和棉花植株蒸腾失水的影响明显,在3600 m3/hm2滴灌量下,籽棉产量最高,平均达到每公顷4414.5 kg,为民勤特早熟棉区适宜的膜下滴灌量。在生产中可供参考的标准膜下滴灌模式为:全生育期共滴灌8次,首次在6月20日,末次在8月30日,每次滴灌定额为300~525 m3/hm2,不同生长时期滴灌的间隔时间为8~15天。  相似文献   
345.
‘酒棉8号’棉花新品种膜下滴灌栽培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新疆、辽宁和甘肃的14个棉花新品种,以‘新陆早7号’为对照,结合膜下滴灌技术进行了适宜民勤农业生态环境种植的棉花新品种的筛选及膜下滴灌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酒棉8号’新品种光合速率较高(9.60μmol.m-2.s-1),蒸腾速率较低(102.6g.m-2.h-1),平均单铃4.46g,早熟性好,籽棉产量高,该品种在栽培密度为20 000株.(667m-2)、控制株高44.6cm左右、平均单株有效铃数4.3个、全生育期内控制膜下滴灌量为240m3.(667m-2)的情况下产量最高,是民勤县具有推广潜力的棉花膜下滴灌栽培新品种.  相似文献   
346.
采用疏雄,刨、扩、翻树底盘,施肥,覆草,人工辅助授粉,整形修枝等各种配套综合技术措施,对低产核桃林进行改造,并建样板园29.1hm^2,,经5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结果表明,这些措施对提高核桃座果率,增加产量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和科学的改造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47.
云南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正确处理好野生动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平衡点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发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现已被列入云南林业八大产业之一,但整个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涉及相关政策法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问题困扰,影响了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此对省内一些有代表性的州市调查分析,针对这些问题,强调修改原《云南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利用和运输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必要性,并为当前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其它相关联问题提出一些思考与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348.
为探究不同化学离子(Fe2+、Ca2+)对滴灌灌水器堵塞发生过程的影响及堵塞机制,以二级处理再生水和地下水为水源,选取标称流量为1.1~1.8L/h的4种灌水器进行灌水器堵塞试验。试验中每天灌水12h,定期测定灌水器流量,试验结束后测定灌水器生物膜干重及胞外多聚物EPS重量。结果表明:化学离子改变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稳定性,增加了堵塞物质的形成和生长速度;向地下水加入Fe2+增大灌水器发生生物化学堵塞的风险,地下水同时加入Fe2+、Ca2+,灌水器以化学堵塞为主;再生水加入Ca2+提高了灌水器化学堵塞风险,加入Fe2+或同时加入Fe2+、Ca2+增加了发生生物化学堵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349.
以抗旱性有显著差异的两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条件下,研究了小麦灌浆期主茎旗叶和不同节位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积累转运与籽粒灌浆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器官WSC含量,WSC转运率、WSC贡献率、主穗粒重和灌浆速率均受水分环境、发育阶段和/或器官更为显著的调控,但不同因子对各性状表型影响具有显著的特异性。小麦灌浆期不同器官WSC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抗旱品种陇鉴19不同器官WSC含量峰值时间与正常灌溉相同,均在花后18 d,而水分敏感品种Q9086在花后12 d。干旱胁迫显著提高了不同器官WSC含量,促进了花前WSC转运,及其对籽粒粒重的贡献,其效应在陇鉴19主茎穗下节和倒二节更为显著,其WSC含量分别高达196.83和242.35 mg/g DW,WSC转运率高达66.15%和63.21%,WSC贡献率高达12.48%和8.67%。干旱胁迫缩短了籽粒灌浆进程,但陇鉴19较Q9086仍保持较高的灌浆速率和较大主穗粒重。小麦不同器官WSC含量与主穗灌浆速率以及WSC转运率与贡献率均呈正相关,且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这种相关性更高。说明,干旱胁迫能促进小麦各器官WSC积累和转运,尤其是花前在穗下节和倒二节积累更多的WSC对补偿籽粒灌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50.
矮化中间砧红富士苹果稳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春定植红富士苹果/M26/海棠,株行距2m×4m,以皇家嘎拉和新红星为授粉树,加强土肥水管理,采用改良自由纺锤形,冬夏结合修剪,喷施稀土微肥,注重花果管理,适时采收和防治病虫害,定植后第3年平均666.7m2产356kg,第4年达1530kg,第5~8年稳定在2500kg左右,果实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