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8篇
  29篇
综合类   5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先进的国际理念,解决中国农民的生计问题,是当前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新农村建设中最为关注的大问题。笔者利用2006年夏季山西省西北四县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民生计的可持续性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农民生计问题的严峻性和严重性。其形成的原因:自然条件导致粗放的谋生方式;农村人口增长和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农村土地和生态退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解决农民生计问题的影响结果:阻止土地、生态退化;不断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环境资产的产权赋予农民”、“确定政府与农民的交易量”和“政府给予农民的补偿必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解决农民生计问题的三大出发点。  相似文献   
82.
探索晋中市东部山丘区与西部盆地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取研究区2018年变更调查库农村居民点数据,集成格网统计,借助GIS空间分析探索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其规模和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通过分区域对比分析得出,不同地貌特征农村居民点的规模特征、景观形态特征、密度特征以及...  相似文献   
83.
基于欠发达地区低效用地再开发复杂的产权问题,探索影响居民参与改造的主要因素,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Distributed Cognition Theory),结合研究区295份居民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进行理论模型验证并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总体拟合效果较好,“个人力”、“文化力”与居民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地域力”与居民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居民改造意愿受认知层次的显著影响,“文化力”、“个人力”、“地域力”分别是最主要、关键、重要层次;平均月收入是影响“个人力”的主要因素,人均居住面积和房屋建筑时间是影响“地域力”的主要因素,拆迁补偿满意度和土地情结是影响“文化力”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欠发达地区低效住宅用地再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4.
以山西省闻喜县为例,利用该县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数据源,应用GIS技术以及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研究了土地利用类型数不同时景观格局指数的空间粒度效应和不同粒度下土地利用类型数对景观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粒度增加,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景观聚集度呈逐渐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逐渐减小,周长面积比分维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最大斑块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变化。随土地利用类型数目的增多,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阶梯式上升趋势,最大斑块指数呈阶梯式下降趋势,周长面积比分维数无明显变化,景观聚集度的变化曲线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85.
为了揭示降雨条件下铁尾矿复垦坡面的产流产沙特征与水力特性,该文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60、90、120 mm/h)和不同复垦模式(T,铁尾矿;TSH,铁尾矿与高比例生土;TM,铁尾矿与菌糠;TSM,铁尾矿、菌糠与生土;TSL,铁尾矿与低比例生土;植被类型均为胡枝子)25°坡度条件下的侵蚀过程。结果表明:1)产流速率在降雨初期迅速增长,中后期趋于稳定。添加菌糠的复垦模式产流速率高于未添加菌糠的复垦模式;2)产沙速率随降雨历时变化呈现两种模式,添加菌糠的复垦模式为减少型,未添加菌糠的复垦模式为增加型,TSL的减沙效果最为显著,T对降雨强度的响应最为敏感且高雨强下产沙量最大;3)所有复垦坡面平均径流深度范围在0.23~0.93 mm,水流流态均为层流,大部分情况下水流流型为缓流,但TSH在中高雨强下以及T在高雨强下为急流。添加菌糠模式的曼宁糙率系数和水流阻力系数高于未添加菌糠的复垦模式,流速低于未添加菌糠的复垦模式,添加菌糠的基质表面粗糙度较大;4)各复垦坡面的侵蚀形式以溅蚀和片蚀为主,高雨强下T出现细沟侵蚀,其余复垦模式未观察到明显细沟侵蚀;5)产流速率与水流功率、雷诺数(R2>0.998)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产沙速率与水流功率(R2>0.733)、雷诺数(R2>0.744)呈极显著的幂函数、指数函数关系。该研究可为铁尾矿坡面的复垦模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
以晋城市长河流域108 km2为研究区,结合黄土丘陵矿区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态脆弱性理论,建立黄土丘陵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利用AHP法测算16项因子的权重并使用集对分析法对该区域5 a生态脆弱度归纳评估并验证结果可靠性。结果表明,植被指数、年均降雨量等7项指标权重影响较大,研究区2007—2015年整体呈现脆弱状态,脆弱性等级最高为强脆弱,出现在2007,2009年,最低级别为稍脆弱,出现在2015年,研究区生态脆弱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说明生态环境呈现逐年好转。研究区生态脆弱性虽然好转,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应继续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持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7.
基于分区决策树的省级耕地地力评价——以山西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省级耕地地力评价对快速准确掌握大区域耕地地力水平,有效的进行农业区划并指导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收集分析山西省2005~2014年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数据、测土配方施肥采样点数据以及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多尺度指标分区方法将山西省划分为5个区域。基于决策树方法构建了隶属各区的不同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耕地地力进行了评价与分级,将山西省耕地划分为1~10等地。其中,1至3等地的耕地占总面积的11.56%,该部分耕地地力较高,为山西省的优质耕地;4至6等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1.22%,可以通过进行一系列耕地保护措施有效提高耕地质量以提升粮食产量;7至10等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7.22%,该部分耕地生产障碍因素突出,应通过加强生态保护继续开展农田建设以提高耕地地力水平。评价结果可为省级耕地资源管理及辅助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8.
基于用地竞争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用地类型判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合理确定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用地类型,对满足矿业资源经济转型用地需求、优化矿区土地利用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泽州县长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从适宜性和驱动力2个层面构建了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用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构建了基于该指标体系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用地竞争评价模型,并基于研究区行政界线图及矿业废弃地分布图,以矿业废弃地图斑为评价单元,量化评价指标,评价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用地竞争力。采用三角模型,根据用地竞争力组合,对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用地类型进行理论判定。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占总量50%的矿业废弃地可再利用为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经济基础较好的乡镇周边及省道两侧;40%的矿业废弃地可再利用为农用地,主要分布于村庄周围;10%的矿业废弃地可再利用为生态用地,主要位于山区及水域附近。该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矿区土地利用结构及矿业废弃地整治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9.
高妍  毕如田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113-117
为了更加直观性和科学性地解决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土地利用所产生的生态问题,笔者以山西省襄垣县为例,在对农用地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农用地所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研究区近10年来,耕地、园地和牧草地虽然减少,但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措施,林地面积增加,在农业生产总值增加7.9×109元的同时,农用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也增加了0.11×108元,说明研究区通过结构调整,农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并未影响生态环境。在土地需求量日益增加的今天,研究区农用地自身的生态环境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之中,农用地的资源、环境状态满足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90.
李茜  毕如田 《农业与技术》2008,28(1):141-145
根据生计和可持续生计的基本内涵,本文利用山西省西北四县的基础数据,从农民的收入、农民的福利、脆弱性以及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基础四个方面对农民生计现状进行了分析.在研究区内,运用替代生计研究项目改变目前的农民生计状况,对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农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民可持续生计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