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2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169篇
林业   380篇
农学   231篇
基础科学   349篇
  249篇
综合类   1741篇
农作物   420篇
水产渔业   202篇
畜牧兽医   569篇
园艺   226篇
植物保护   8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76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216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9篇
  1975年   6篇
  1964年   13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21.
激活农电管理中的绩效潜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安徽省庐江县农电管理工作形势喜人,队伍建设日新月异,体制改革基本到位,供电所规范化管理日渐成熟,下一步如何提高供电所规范化管理成果,建设好一流农电队伍已摆在庐江供电公司领导面前。该公司领导认为只有有效地把绩效考核体系工作与农电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实现考核关口前移,健立和完善工作考核制度,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签订综合承包责任书,让农电工工作有目标,任务有量化,业绩有考核的动态管理机制。才能让企业步入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2.
陕西关中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2004年连续5年对陕西9大灌区120条定点斗渠与800个定点农户进行入户调查,对管理体制改制进程及与农户灌溉情况、水费支出、农业投资与收入等进行了入户监测评价调查,结果表明改制斗渠系状况良好,灌溉水利用系数、农户收入增加,农户实际水费支出减少.管理体制改革带给农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23.
针对固定步长的最小二乘递推算法在信号辨识中采集数据量大、辨识速度较慢的缺点,提出了变步长的最小二乘递推算法,在保证同等辨识精度的条件下, 采集的数据明显减少,大大提高了辨识速度。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明确基于茶皂素含量差异的油茶抗性无性系是否影响茶籽象存活量和肠道菌群结构;进一步明确茶皂素在抗茶籽象方面的作用,为油茶抗虫品种选育工作以及开发新的茶籽象绿色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将茶籽象回接于茶皂素存在含量差异的5个油茶无性系,待幼虫发育成熟后,测定不同无性系上幼虫存活量,并与茶果茶皂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16S rRNA扩增子测序,比较分析油茶无性系对茶籽象肠道菌群物种组成、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以及标志物种的影响。【结果】茶籽象存活量与茶果果仁内茶皂素含量的相关性为y=0.252 5x2–10.096x+107.47(R2=0.718 9),茶籽象存活数随着茶皂素含量上升而下降;对茶籽象肠道菌群结构分析发现,长林166和长林40号这2种高含量茶皂素无性系中茶籽象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均与长林55号、53号、3号茶籽象肠道样本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51个差异OTUs在高含量茶皂素组的茶籽象肠道内显著富集,分别属于黄杆菌属、固氮螺菌属、阪岐肠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不动杆菌属,...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究山苍子林分和环境因子与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为山苍子林可持续经营和优质丰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福建清流、湖北太子山、浙江富阳三地的山苍子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协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山苍子林分和环境因子及经济指标进行初步分析,并利用结构方程分析了山苍子单株产量、果实精油含量及精油中柠檬醛含量与胸径、树冠高、...  相似文献   
126.
健全他律机制是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文中通过认真分析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体现、保持过程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深刻阐述健全他律机制是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的关键,并提出了他律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7.
干湿交替下膨胀土裂隙演化与强度衰减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揭示干湿循环效应下膨胀土胀缩裂隙的演化特征及土体结构强度的劣化规律,对合肥弱膨胀土试样开展不同循环幅度下的干湿循环试验,利用图像处理技术从试样表面裂隙图像中提取出裂隙参数,并进行低应力下的抗剪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裂隙开展分为裂隙酝酿期、裂隙快速传播期和裂隙平稳发展期3个阶段,裂隙指标的增长主要集中在裂隙快速传播期,且循环幅度的增大会使土体的开裂程度加剧;2)在干湿循环作用下,膨胀土的内摩擦角变化幅度小于2.2°,其受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很小,土体的强度衰减主要源于粘聚力的大幅降低。膨胀土的粘聚力呈现出先快后缓的衰减趋势,其中前4次干湿循环期间粘聚力的衰减率达到50.97%~66.92%,且衰减率也与干湿循环幅度的大小密切相关;3)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粘聚力的衰减与裂隙面积率、裂隙总长度、裂隙平均宽度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其中裂隙面积率的关联度最大,其与粘聚力衰减率间的关联度为0.785~0.832,相应的权重达到0.461~0.472,且裂隙面积率与粘聚力衰减率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而裂隙平均宽度的关联度最小,其与粘聚力衰减率间的关联度为0.392~0.414,对应的权重仅为0.228~0.240。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揭示剧烈温湿变化诱发的膨胀土边坡灾变机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8.
文章介绍了内江天冬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并对天冬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思考,继而针对性提出了建立产业标准体系,促使产业规模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牌;提升产学研管水平,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等建议,为天冬产业高质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9.
长期施氮肥对黄棕壤微生物生物性状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黄棕壤小麦-甘薯轮作的长期定位试验,探究不同施氮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含量和酶活性的变化及其潜在调控因子,为科学施氮提高土壤质量和改善土壤生态功能提供依据。试验选取始于2011年4个施氮处理:不施肥(CK)、不施氮肥(PK)、施化学氮肥(NPK)和化学氮肥配施有机肥(NPKM),调查两季作物收获后土壤MBC和MBN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碳氮利用效率的变化,并通过冗余分析(RD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明确调控弱酸性黄棕壤中MBC和MBN变化的潜在因素。小麦和甘薯两季的结果表明:施氮肥降低了土壤MBC、MBN含量和蔗糖酶(SSC)、脲酶(SUE)活性,与NPK处理相比, NPKM处理增加了MBC、MBN含量和SSC、SUE活性。长期施用氮肥提高了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养分[全氮(TN)和矿质态氮(MN)]含量,但施氮肥显著降低土壤p H以及微生物的碳氮利用效率。与小麦季相比,甘薯季土壤SOC和MN含量有所下降,而MBN含量和SSC活性有所升高。RDA和SEM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强化了MBC与MBN、SSC与MBC以及SUE与MBC之间的关联性;不同施氮处理下土壤p H、有机碳、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的碳氮利用效率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MBC、MBN含量和SSC、SUE活性,其中p H是调控土壤MBC变化的直接因素,而土壤SSC和SUE活性与MBC、MBN含量相互影响。长期施用氮肥降低了黄棕壤MBC、MBN含量和酶活性,化学氮肥配施有机肥有利于缓解生物性状的下降,土壤p H是影响MBC变化的主要因素,小麦-甘薯轮作中土壤微生物强烈的碳代谢过程利于增加MBN。  相似文献   
130.
在绿色农业科技的推动下,有机物料资源化利用备受青睐,但有机物料种类不同对土壤肥力的提升效果不同,为探究有机物料施用对潮土不同形态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动态影响,通过为期1年的培养试验,设置添加10 g/kg的秸秆菌渣(S)、树枝菌渣(B)、小麦秸秆(W)、黑麦草秸秆(R)和蚕豆秸秆(BB),并以空白处理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与CK相比,有机物料施用显著增加土壤不同形态碳氮含量及酶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有机碳及全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增幅分别为25.4%~42.9%和35%~60%,易氧化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大值分别为2.80,43.26 mg/kg,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则呈下降的趋势,最大值分别为346 mg/kg,293μg/g和23.08μg/g。有机物料施用会增加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呼吸速率,通过对3个取样期7种水解酶的分析发现,酶活性表现为:LAPPHOSNAGBGCBAGXYL,即参与氮循环酶活性参与磷循环酶活性参与碳循环酶活性,绿肥秸秆主要增加氮循环酶活性,且以BB处理酶活性最高,菌菇渣主要增加碳循环酶活性,B处理酶活性高于S处理。有机物料施用会影响土壤酶活性,增加不同形态碳氮含量,但增幅因有机物料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且碳氮组分对培养时间的响应不一。总体而言,小麦秸秆和蚕豆秸秆腐殖化系数最高,对不同组分碳氮含量增加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