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科学   25篇
  9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种残膜回收机的作业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我国残膜回收机械调查分析,针对目前多数残膜回收机可靠性差、缠膜率高、拾净率低等现状,选择了常用的1MLC-110型、1MCS-100型和2MCL-150型残膜回收机械作为试验研究对象。通过对这3种残膜回收机的田间作业性能对比试验,分析了各机型的主要收获指标:拾净率、缠膜率、作业效率。结果表明:1 MCS-1 0 0型残膜回收机的性能优于1 MLC-1 1 0型和2 MCL-1 5 0型残膜回收机。经3种残膜回收机的对比试验分析,为残膜回收机的理论研究与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也为残膜回收机的研制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2.
1MSWL-165型网链式残膜回收机具有作业幅宽大、效率高等特点,在垄作沙土地区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膜土输送与分离是网链式残膜回收机的关键环节,笔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优化网链结构为三拐点式二级网链结构。对残膜回带机理分析可知,三拐点式二级网链结构可有效减少残膜回带。对土块沿第一级网链抛出后减速距离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较直线型二级网链结构,减速距离降低226mm。对抖土辊抖土频率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为9.55Hz。对1MSWL-165型网链式残膜回收机及其改进型进行田间试验,以拾膜率、回带率、膜土比为作业指标,结果表明:改进型残膜回收机残膜回带降低,拾膜率、膜土比有效增加。通过两种机型对比试验分析,可为网链式残膜回收机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3.
残膜回收机拾膜机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拾膜机构是残膜回收机的关键部件,其机构形式与作业质量对残膜回收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残留在农田里的残膜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为此,分析了国内外残膜回收机拾膜机构的发展现状,简要介绍了6种拾膜机构的结构形式及工作原理,并指出其在田间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拾膜机构的优化与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甘薯收获主要步骤为去蔓、挖掘、分离土薯和薯秧、集薯装袋,其中关键的一步是将甘薯从茎秆上摘下,使得薯秧分离。本文介绍薯秧分离机构的三维建模以及它的分离原理,并通过试验测得甘薯与其茎秆在新鲜工况下,将甘薯从茎秆上拉下的力平均为18.37 N,在不同含水率工况下其平均分离力先增大后减小最后稳定,最大分离力为22.95 N。并以此为基础对薯秧分离机构的摘薯去茎部件摘辊进行模态分析和静力分析,得出引起摘辊共振的最小外界激励频率为334.63 Hz,以及摘辊在焊接处与中间区域发生应力集中,最大应力为217 430 Pa。最后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发现摘辊摘净率达到98%,伤薯率为3.32%。该研究为自走式甘薯联合收获机薯秧分离机构的进一步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现阶段,我国土下果实收获机械智能化水平较低,收获时果实漏挖率和破损率较高,降低了机械化收获的作业质量。挖掘限深技术是降低果实漏挖率和破损率,提高土下果实收获机械作业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此,综述了国内外挖掘限深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挖掘限深技术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分析了目前我国自动限深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挖掘限深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6.
国内外花生机械化收获发展概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的经济效益显著,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但收获机械化程度明显滞后。介绍国内外花生种植分布情况,系统阐述花生人工收获、机械化分段收获、机械化联合收获的3个发展阶段,并对各发展阶段所出现的典型机具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及收获过程所出现的优点、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同时,总结国内外花生收获机械的现状和发展动态,指出发展联合收获机械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最后,根据我国花生生产收获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7.
连续单粒式谷物在线水分测定仪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提高谷物干燥设备自动化水平和干燥后谷物品质,提出一种基于电阻法检测原理,测量稻谷、小麦和大麦的连续单粒式谷物在线水分测定仪。其主要由谷物取样机构、谷物采样机构和信号采集电路等部分组成。通过测量谷物单粒外形尺寸统计出谷物等效粒径。运用谷物等效粒径和谷物与金属表面的静滑动摩擦角,计算确定谷物取样机构中不锈钢制异向正弦螺旋杆的中径和螺距分别为16和9 mm。由螺旋杆与分粒拨刀组成的谷物取样机构,在剔除杂物和多余谷物的同时,使谷物以连续单粒的形式进入进料口。选定模数为0.4 mm斜纹表面滚花形式碾压辊作为碾压电极,测量10%~35%含水率范围内稻谷、小麦和大麦单粒电阻值。构建稻谷、小麦和大麦的单粒阻值-含水率对应关系曲线并回归出水分计算函数(稻谷R~2=0.998;小麦R~2=0.999;大麦R2=0.999)。设计多路复用比例检测电路、二阶压控有源低通滤波器和50Hz陷波等信号处理电路。采用基于ARM Cortex TM-M3核的低功耗32位微处理器硬件和软件平台完成谷物水分数据的采样、处理和计算。现场水分在线检测与烘干法对比试验表明,在循环式谷物烘干机烘干过程-5~55℃的谷物温度和10%~35%含水率范围内,单粒式在线水分测定仪的在线水分测量绝对误差≤±0.4%,一次100粒谷物测量平均时间≤55s,水分测量重复误差≤±0.3%,研究结果为实现谷物烘干过程水分在线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为了提高土下果实收获时的挖掘效果,降低驾驶员劳动强度,设计了基于超声波测距的自动限深系统,包括地面仿形装置设计、关键器件的选择、控制算法的设计、液压设计、A/D采样以及程序编写等,检测了超声波传感器的性能,将整套系统嫁接在花生联合收获机上,用传感器两端的电压响应曲线来反映耕深变化,并进行了限深收获试验。结果表明:手动收获萝卜平均挖掘深度12.50 mm,伤果率5.71%,漏挖率2.82%;改为自动限深方式收获后,平均挖掘深度12.30 mm,伤果率3.40%,漏挖率1.10%。手动收获甘薯平均挖掘深度15.30 mm,伤果率3.00%,漏挖率1.38%;改为自动限深方式收获后,平均挖掘深度14.8 mm,伤果率1.95%,漏挖率1.08%。  相似文献   
39.
针对水稻收获前稻田以及丘陵山区播种绿肥,存在机具无法下田作业、人工撒播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基于农用多旋翼无人机平台,设计离心甩盘式绿肥种子撒播装置。该装置可与多品牌无人机方便、快速组配挂接,主要由挂接机构、种箱、排种机构、撒种机构及自动控制系统构成,设计螺旋输送式排种机构可实现连续稳定定量排种,优化撒种机构使得撒播更加均匀顺畅,控制系统可跟随无人机飞行速度控制排种机构排种量,并根据不同品种绿肥种子设定撒种机构甩种盘转速,从而实现多品种绿肥种子定量排种、均匀撒播。选取典型绿肥品种紫云英种子为试验物料,以撒播均匀性变异系数Y1和单位面积撒种量误差Y2为评价指标,螺旋输送器转速A、甩种盘转速B、飞行速度C为试验因素,开展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螺旋输送器转速A和甩种盘转速B对两评价指标影响极显著,飞行速度C对两评价指标影响显著,影响撒播均匀性变异系数Y1的主次因素为B、A、C,影响单位面积撒种量误差Y2的主次因素为A、B、C,最佳因素水平组合A2B2C2,即A为190r/min、B为1700r/min、C为5m/s时,Y1为28.47%,Y2为11.81%。田间试验表明,在最佳参数组合下,整体出苗良好。该研究为改进完善无人机离心甩盘式绿肥撒播装置,以及大面积推广绿肥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装备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