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37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7篇
  20篇
综合类   86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4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大气环境变化导致水稻品质总体变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气候变化将改变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而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气候变化对重要粮食作物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已有很多报道,但对同样重要的品质研究较少。在简要介绍实验平台基础上,本文总结了气候变化对水稻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品质性状分为加工、外观、蒸煮/食味、营养和饲用品质,气候变化包括大气CO2浓度升高、近地层O3浓度增高和气温升高等,本文重点聚焦大气组分变化及其与高温的互作。已有文献表明,气候变化对水稻品质的影响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本文也发现了一些重要趋势,这些趋势多为不利的变化。高CO2浓度、高O3浓度或高温环境下生长的水稻表现出垩白增加、碎米增多的趋势;高CO2浓度导致稻米蛋白质和多种元素浓度下降,但食味品质可能变优;臭氧胁迫水稻的食用和饲用品质均有变劣趋势。目前这方面认知多来自于单一气候因子的影响研究,但已有少量研究观察到CO2与温度或O3之间的交互作用;另外,水稻品质性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能还受熏蒸方式、基因型和施肥量等影响。未来这一领域需继续利用不同尺度的试验平台验证已有趋势并拓展研究内容,在这基础上评估气候变化因子之间以及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重点揭示这些交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以便开发出真正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稻作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42.
为了解臭氧浓度升高对稻米品质的影响,2015年以高产优质超级粳稻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利用自然光气体熏蒸平台,设置对照(18 n L·L~(-1))和高浓度臭氧(100 n L·L~(-1))处理,研究了臭氧浓度增加对成熟期稻穗不同部位糙米氨基酸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浓度增加使稻米氨基酸、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增加,但对必需或非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无显著影响;从氨基酸组分看,除半胱氨酸外,臭氧浓度增加使糙米中7种必需氨基酸和9种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亮氨酸、络氨酸、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增幅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总体上,稻穗下部稻米氨基酸及其组分浓度对臭氧浓度增加的响应大于稻穗上、中部,其中臭氧处理与籽粒着生部位对苯丙氨酸、络氨酸、组氨酸、精氨酸有明显的互作效应(P0.1)。以上数据表明,100 n L·L~(-1)臭氧浓度使供试超级稻稻米氨基酸及其组分浓度明显增加,且多数情况下弱势粒的增加趋势大于强势粒。  相似文献   
43.
根据穿龙薯蓣种子直接播种出苗率低,且出苗不整齐的特性,进行了穿龙薯蓣田间种子的不同处理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温水浸种能提高穿龙薯蓣种子出苗率,赤霉素对打破种子休眠有一定的作用,室外低温沙藏+赤霉素处理30~40 d后的种子出苗率最高,其赤霉素最佳浓度为100~200 mg/kg,在播种及幼苗生长初期遮阳30%有利于保湿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44.
河北省石灰岩矿区自然生态环境特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石灰岩矿区先天脆弱的自然环境,石灰岩矿区开采带来的生态问题趋于严峻。作者通过对河北省石灰岩矿区分布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地域的石灰岩矿区生态环境特征,从而为石灰岩矿区后期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45.
基于离散元的玉米种子颗粒模型种间接触参数标定   总被引:20,自引:13,他引:7  
由于EDEM(离散元法)中建立的玉米种子颗粒模型与实际玉米种子在外形、表面粗糙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若直接将实际测量的物性参数引入EDEM中进行仿真,会出现仿真失真的情况。针对此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建立数学回归模型主动寻找目标参数的方法,简化标定过程,将仿真试验和真实试验相结合,对玉米种子颗粒模型的种间静摩擦系数和滚动摩擦系数两个关键参数进行标定,使其在EDEM中建立的玉米种子颗粒重新获得与真实颗粒相近的物理特性。利用两种接触材料(有机玻璃板与铝质圆筒)进行玉米种子堆积角仿真试验,建立两个自变量为种间静摩擦系数、种间滚动摩擦系数的二元回归方程。以实际测量种群堆积角作为已知目标量进行数值求解,求得EDEM中玉米种间静摩擦系数和滚动摩擦系数这两个目标参数:玉米种间静摩擦系数为0.0338,玉米种间滚动摩擦系数为0.0021。将标定的玉米种子物性参数输入EDEM中进行仿真试验,通过提取关键特征尺寸和图像边界将试验结果与实际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关键特征尺寸数值差异在4.70%以内,标定后的玉米种子堆积角边界与实际情况更接近,提高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6.
在2009和2010年利用独特的稻/麦轮作系统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平台,以武运粳21、扬辐粳8号、武香粳14和武粳15为供试材料,研究了高浓度CO(2比大气背景CO2浓度高200 μmol·mol-1)对粳稻蒸煮米的硬度、粘性、香气、光泽、完整性、味道和口感等的影响。物性分析仪测定结果表明,高浓度CO2环境下粳稻熟米的硬度和粘性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扬辐粳8号两指标的增幅均达显著水平。食味计测定结果显示,高浓度CO2对蒸煮稻米香气、光泽度、完整性、味道和口感等食味品质指标均没有影响。相关分析表明,CO2与品种的互作对米饭硬度和粘性有显著影响,但对食味品质参数均没有影响。CO2与年度、CO2与年度和品种间的互作对所有测定参数均无显著影响。两年数据一致表明,未来高浓度CO2环境下粳稻蒸煮米的硬度和粘性将呈增加趋势,增幅因品种而异,但米饭食味品质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47.
通过分析发动机缸内机油消耗机理,优化活塞结构及其与相关部件的匹配,降低发动机的机油消耗,借助仿真软件的分析结果作为对优化方案的先期指导与验证,最终通过实验验证优化效果,使优化达到设计目标,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48.
近年来乳粉中添加益生菌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为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建立乳粉中发酵乳杆菌CECT5716的微生物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在以缓冲蛋白胨水为稀释液进行10 倍系列稀释后,采用MRS平板涂布法,(36±1) ℃厌氧培养(48±2) h后,乳粉中发酵乳杆菌可准确计数,且能与乳粉中添加的双歧杆菌属细菌明显区分;该方法较GB 4789.3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乳酸菌检验》方法更适合发酵乳杆菌计数,具有区分度高、培养时间短、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准确性高的优点;该方法增加了菌株16S rDNA序列测定,以进一步对发酵乳杆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对20 份自制样品进行检测评价,表明所建立的方法与国标方法的准确性无显著性差异(P=0.127)。  相似文献   
49.
根据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5个国家基本台站1950年~2000年的降水和气温数据,本文运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地区降水与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区5个台站降水和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结构特征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16 a尺度上,各台站降水和气温具有比较一致的明显变化趋势。其中,降水方面主要表现为3个相对少雨期和2个相对多雨期;气温方面主要表现为4个相对冷期和3个相对暖期。此外,根据小波变换系数的正负中心变化推断,2000年~2010年研究地区可能降水减少、气温下降,呈现冷干化的趋势。最后,文章指出与常规的统计方法相比,尽管小波分析在研究降水与气温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特征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它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只有将小波分析与多种其它方法相结合,才有可能深入理解气候复杂系统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0.
气力集排式精量排种器内部流场分析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气力集排式精量排种器内部流场分布规律,确定排种器合理工作压力范围,采用分割实体方法构建排种器内部流场仿真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仿真分析发现充种区域压力较高且具有较高的扰种气流,排种气室内部压力适中且分布均匀,轴向不同排种行存在微小差异。气室压力试验表明:压力在2.5~5.5 kPa范围内,漏播指数始终保持在平均值为0.19%的较低水平,充种性能较好;重播指数随压力升高而增大,合格指数随压力升高而降低。综合考虑田间振动等影响,合理压力范围应为2.5~5.5 kPa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