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6篇
  7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宁南半干旱区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半干旱偏旱地区采用微集水种植技术可使作物产量增加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特别是当季降雨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而经济效益则在不同作物间存在较大差异。 2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生育期长、生产潜力大的作物产量增幅较大 ,且在产量增加的同时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益 ;5种作物产量增幅依次为玉米 >谷子 >小麦 >豌豆 >糜子 ,玉米为首选种植的作物 ,糜子、豌豆则不宜采用该方法种植  相似文献   
42.
为探索半干旱地区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旱地谷子降雨生产潜力的影响,以谷子品种大同29为试材,设置低、中、高三种留苗密度,于2013—2014年在宁南半干旱区进行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降雨年型下,集雨各密度产量和总耗水量均随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在雨水偏少的2014年谷子总耗水量较少,中、高密度产量亦无显著差异(P0.05);高密度处理两年平均产量较低密度增加26.41%,总耗水量平均增加10.40%;谷子抽穗期土壤含水率、各时期0~200 cm土壤储水量及收获期供水能力在两种降雨年型下均随密度的升高而降低。WUE在多雨的2013年随留苗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在少雨的2014年则以中密度WUE最高,达到24.35 kg·mm~(-1)·hm~(-2),且该年WUE平均较2013年高10.37 kg·mm~(-1)·hm~(-2)。  相似文献   
43.
为系统研究半干旱区玉米应对不同栽培模式的生理响应机制,为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种植提供有效的栽培模式.采用大田试验的方式,设置对照模式(CK)、农户习惯模式(T1)和优化栽培模式(T2)3种栽培模式,研究栽培模式对玉米产量、生长发育、叶片生理特性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和T1处理相比,T2处理玉米在成熟期...  相似文献   
44.
为探究适宜镇江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品种和合理的种植密度。选用耐荫抗倒、耐密早熟、直立宜机收的高产品种苏豆13、徐豆25、南农47号,每个品种分别种植3个密度,比较不同品种及种植密度下玉米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情况。苏豆13株高、单株荚数、每荚粒数、理论产量和实测产量最高,但其株型细长易发生倒伏;徐豆25的株高、单株荚数、每荚粒数最低,但其茎秆粗度、百粒重最高,株型矮壮;南农47的农艺性状以及产量各因素各项指标在苏豆13和徐豆25之间,但其最终实际产量较低。根据3个品种对密度响应来看,苏豆13和徐豆25每667 m2适宜种植密度为9 000株,而南农47更耐密植,每667 m2为11 000株仍能增产,同时要做好苏豆13、南农47号的化学调控株高,增产抗倒。  相似文献   
45.
东平湖生态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东平湖水域环境生态概况东平湖(35°30′~36°20′N,116°00′~116°30′E)位于山东东平县境的西部,为一个小型、浅水型湖泊。该湖为黄河下游滞洪湖,分老湖与新湖,现湖面平均高程约38m,多年平均水深1~2m,总面积627 km^2,常年平均水面为124km^2,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根据2006~2007年的调查,东平湖含盐量平均为311.32~624.14mg/L,  相似文献   
46.
土壤水分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重建和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影响因素.探明坡面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植被重建具有指导意义.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坡面土壤水分的分布规律、变异特征和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坡面0~200 cm 土壤平均含水量介于9.93%~13.88%之间,随土...  相似文献   
47.
48.
青海东部浅山旱地土壤水分状况及其作物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青海东部浅山地区以裸地为对照进行小麦、马铃薯、豌豆、胡麻等4种作物的田间土壤水分蓄积消耗试验,研究浅山地区旱地土壤水分给源、贮水量、垂直分布以及作物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浅山地区土壤水分主要的给源为大气降水。裸地土壤贮水量增量仅为62mm,不利于降雨的蓄积;种植作物能够充分利用降雨;0~100cm土层范围土壤水分以20~40cm土层最高;当地主要作物的耗水系数为小麦898.5,马铃薯760.5,豌豆和胡麻高于2140。  相似文献   
49.
该文阐述了安康市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生物质能源漆树品种,并对这些品种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0.
黄土高原地区紫花苜蓿不同叶位光合日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了解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冠层同化能力的差异及影响因子,为其品种改良和田间管理提供依据,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测定仪于2006年观测了不同叶位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现蕾期苜蓿不同叶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呈现"三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不同叶位之间Pn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高低表现为上位叶>中位叶>下位叶;且胞间CO2浓度(Ci)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下叶位>中位叶>上位叶,气孔限制值(Ls)与Ci表现出相反趋势,即上位叶>中位叶>下位叶,Tr差异不显著;根据Pn、Ci、Ls的变化方向,苜蓿上、中、下叶位光合速率的下降在光合有效辐射(PAR)达到全天最大值之前受气孔因素限制,之后受非气孔因素限制;苜蓿叶片的光合速率具有分层的特点:上层强光区为高光合速率层,下层弱光区为低光合速率维持层,中层为中光区,光合速率介于上层与下层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