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48篇
农学   44篇
基础科学   74篇
  44篇
综合类   316篇
农作物   22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167篇
园艺   71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1 毫秒
811.
黄国清  王博 《猪业科学》2007,24(5):60-61
选用刚断奶杜×长×大仔猪180头,根据窝别、性别和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成牛至油、金霉素和金霉素 黄霉素3个组,每组60头,牛至油组仔猪日粮中添加10%牛至油预混剂300 g/t,金霉素组仔猪日粮中添加15%金霉素1000 g/t,金霉素 黄霉素组仔猪日粮中添加15%金霉素1000 g/t和4%黄霉素100 g/t.试验结果:仔猪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牛至油组比金霉素组分别提高8.49%(P>0.05)和6.09%(P>0.05);牛至油组比金霉素 黄霉素组分别仅下降1.1%(P<0.05)和1.1%(P<0.05).牛至油组的腹泻率仅为金霉素组的50%、仅为金霉素 黄霉素组的60%;死淘率仅为金霉素组和金霉素 黄霉素组的60%.牛至油组平均每头收益率比金霉素组和金霉素 黄霉素组分别提高了36.58%和9.04%.结果表明,牛至油能明显提高仔猪日增重和和饲料转化率,有效地降低仔猪腹泻率,完全能在仔猪日粮中替代抗生素使用.  相似文献   
812.
在生产过程中,小麦、玉米接茬轮作的种植模式对机械化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影响。为此,针对国内现有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种植模式、冬小麦-夏玉米接茬轮作的种植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现有种植模式对小麦、玉米机械化作业的影响,指出现有种植模式与机械作业不配套的问题所在,对推进各地两熟区种植机械化栽培模式的规范化、加快全程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终,形成了以作物种植和机械作业配套为基础的农机农艺相融合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813.
以4年生夏黑葡萄为试材,采取双膜覆盖方式保温,分析单氰胺、复硝酚钠、赤霉酸等试剂对夏黑葡萄破眠效果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20倍进行1次喷雾处理的效果相对最理想,夏黑葡萄浆果成熟期较不做任何处理的提前14 d,有芽萌发结果母枝占比与萌芽率均达到100.00%,2021年7月7日测定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对最高,达19.9%;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10倍进行2次涂抹处理,会对夏黑葡萄冬芽产生毒害作用,其有芽萌发结果母枝占比和萌芽率较不做任何处理有显著下降;复硝酚钠、赤霉酸溶液单一使用对打破夏黑葡萄冬芽休眠、促进冬芽萌发整齐基本无效。  相似文献   
814.
民丰3号是河南省民兴种业有限公司于2003年以百农AK58为母本、“周16/西农979”F1为父本组配杂交组合,采用系统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高产稳产小麦品种。2019年通过国审。该品种的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具有同等重要性,三要素协调性较好,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高中水肥地块作早中茬种植。  相似文献   
815.
为探索减氮条件下生物炭对植烟土壤的烤烟根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方式,研究减氮40%条件下添加不同用量的生物炭对旺长期烤烟根系形态指标、根系活力以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氮条件下施用生物炭料可有效增加烟株根系各形态指标,同时增强根系活力,并且对增加土壤酶菌和细菌数量有显著促进作用。相对于对照组,T2(1200 kg/hm~2)根系长度增加31.12%、根尖数增加31.66%、根系表面积增加55.98%、根系体积增加35.14%;根系活力增强78.57%;土壤中的真菌和细菌数量分别高于对照组34.29%和34.17%。试验表明减氮40%条件下生物炭料能够促进烟株根系各形态指标发育,提高根系活力,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有利于绿色烟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16.
受森林可燃物、气象、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森林火灾扑救难度和扑救风险极大,处置不当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本文在梳理总结典型森林灭火伤亡案例的基础上,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分析造成森林灭火伤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加强新形势下森林灭火安全的建议。研究结果发现:1)造成森林灭火扑火人员伤亡的自然原因包括易燃植被类型、恶劣气象条件、特殊危险地形等三个方面。2)造成森林灭火人员伤亡的人为原因包括火情不明、麻痹轻敌、指挥不力、避险不当、过度疲劳等五个方面。3)加强新形势下森林灭火安全的建议包括: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指导思想、建立森林火灾扑救风险要素基础数据库、增强森林火灾扑火指挥员专业指挥能力、强化森林灭火实战化演练和紧急避险训练、提升森林消防员扑火防护装备保障能力、提高森林火灾安全扑救效率不打疲劳战。  相似文献   
817.
嗜酸乳杆菌为革兰阳性的益生菌,属于乳杆菌属,研究表明其安全无毒、不转移细菌耐药性。嗜酸乳杆菌的临床应用广泛,用途主要包括:配合抗病原体药物治疗动物肠道细菌病或某些病毒病;提高饲料营养价值和动物源食品的营养价值;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限制体内病原体的定植、调节代谢等,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治疗动物过敏性疾病;显著改善AD模型大鼠的空间记忆损伤,恢复动物神经系统功能;抗炎,缓解小鼠肠黏膜炎症损伤等。本文阐述了嗜酸乳杆菌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其未来研究重点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嗜酸乳杆菌动物专用产品和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拓宽嗜酸乳杆菌的临床应用范围,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18.
819.
【目的】通过试验研究,探索蒜汁对苹果炭疽病抑制的效果、原理、浓度等理论依据。【方法】使用两种提取方法,通过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果实防治,进行形态观察和分离鉴定,对苹果炭疽病进行抑制试验,测定蒜汁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培养4 d气生菌丝开始由白色转为灰绿色。在培养6 d后开始产生(9~24)um×(3~4.5)um大小的桔红色苹果炭疽病菌孢子;10 mg·mL~(-1)提取液对苹果炭疽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85.63%,20 mg·mL~(-1)的提取液对苹果炭疽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100%;10 mg·mL~(-1)的提取液对苹果炭疽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抑制效果远大于农药的抑制效果,以200 mg·mL~(-1)以上的浓度抑菌效果最好;200 mg·mL~(-1)、10 mg·mL~(-1)的蒜汁对苹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1.38%和30.38%;20 mg·mL~(-1)的提取液接种4 d和6 d时防治效果分别达到50.00%和64.71%,超过常用多菌灵的预防作用,但治疗效果在接种后4 d和6 d时治疗效果仅为30.26%和0.04%。【结论】蒜汁对苹果炭疽病有明显的抑制和预防效果,而且效果远大于化学农药的抑菌效果。随着蒜汁浓度的升高而对炭疽病病丝、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在增强。  相似文献   
820.
[目的] 研究循环荷载对3种典型灌木根系抗拉力学特性的影响,明确疲劳作用后灌木根系固土效能的变化,为半干旱矿区生态修复和侵蚀防控过程中的植物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北沙柳、小叶锦鸡儿和沙棘根系为研究对象,利用TY8000伺服控制材料试验机对2~4 mm根径范围内的直根及侧根分支处施加轻度和重度循环荷载,分析疲劳前后根系抗拉力和抗拉强度的变化。 [结果] ①3种灌木根生物量、累计根长、根体积和根表面积种间差异显著,均表现为:北沙柳>小叶锦鸡儿>沙棘,且根生物量和根体积均主要分布于0-10 cm的表层土体,所占比例平均为38.5%和35.3%,累计根长和根表面积均主要分布于10-20 cm的浅层土体,所占比例平均为30.1%和29.8%。 ②3种灌木直根在疲劳前后抗拉力均与根径呈幂函数正相关,抗拉强度均与根径呈幂函数负相关,且抗拉力和抗拉强度均表现为:小叶锦鸡儿>北沙柳>沙棘,根系疲劳可显著提升直根抗拉性能。 ③3种灌木侧根分支处在疲劳前后抗拉力与抗拉强度随根径的变化与直根相似,疲劳前小叶锦鸡儿抗拉力最大,北沙柳次之,沙棘最低,但疲劳后却表现为:沙柳>小叶锦鸡儿>沙棘,根系疲劳可显著提升北沙柳和沙棘侧根分支处的抗拉力学性能,却会降低小叶锦鸡儿抗拉能力。 [结论] 在风蚀环境中,北沙柳根系在侵蚀过程中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抗拉性能,可发挥稳定的固土抗蚀效能,应作为半干旱矿区植被重建的优选植物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