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7 毫秒
51.
在茶假眼小绿叶蝉防治中应用静电喷雾器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手动喷雾器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分析静电喷雾器施药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用药量、工作效率及农药残留情况。结果表明,与常规手动喷雾器相比,采用静电喷雾器施药,药后3 d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平均虫口减退率和平均相对防治效果为27.785%和50.885%,是手动喷雾器的1.77和1.19倍;药后7 d平均虫口减退率和平均相对防治效果为55.63%和65.97%,是手动喷雾器的1.82倍和1.39倍,具有较好的防治速效性和持效性,且用药量平均减少10.22%,工作效率平均提高72.97%,农药残留量平均减少44.25%。可见,静电喷雾器为当前茶园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植保机具,可在茶叶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2.
通过小区试验,对茶园施用"大顺"牌通用型复混肥的肥效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肥能补充茶树所需的多种营养成份,促使茶叶发芽整齐、芽头粗壮、新梢数量增多、叶肉肥厚,还能有效改善茶叶品质,提高鲜叶产量25.23%,增加茶农的经济收入396元/667,产投比为6.35:1.  相似文献   
53.
不同因子对茶叶品质构成因素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种植密度、土壤物理性状、光照强度、肥料种类、采摘方式等因子对茶叶品质构成因素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密度比较,以中密度茶叶品质最好;土壤物理性状越好,则茶叶品质也越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下降,而茶叶品质则提高;有机肥对绿茶品质有升有降,但长期来看有提高作用,对红茶品质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54.
人工生态茶园光效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生态学原理对人工生态茶园光效能研究得到光效能较纯茶园提高40.80%-55.34%,人工生态茶园光利用结构趋向合理优化,改善了茶园光的质量,促进茶园有益生物的生长发育,抑制了病虫的危害,了茶园生态系统能流循环,促进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55.
本文对14个大豆品种在单、间作条件下进行了花荚脱落习性的观察,结果表明:1.大豆花荚脱落的顺序和开花习性是一致的,开花早的花朵,脱落早,同一品种,单作的花荚脱落比间作早。花朵开放早的部位,脱落也早,主茎花荚脱落早,分枝花荚脱落较晚。2.落花落荚在整个开花结荚期都能发生,花荚脱落的高峰期多出现在末花至结荚期,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出现得早,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则较晚,同一品种单作比间作出现得早,处于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可能会出现几个高峰期。3.花荚脱落的部位与大豆始花部位的商低有关,始花早,始花部位越低;始花越晚,则始花部位越高;开花早的部位,花朵数多,落花数也较多,但成荚数也多;开花晚的部位,则反之。同品种间作比单作最早出现花荚脱落的节位高1~2个节位;分枝上的花荚脱落大于主茎。4.单株开花数、花开天数、结荚天数与花、荚脱落率呈正相关,成荚数与花、荚脱落率呈负相关。5.耐阴品种的花荚脱落率低于不耐阴品种;除少数品种外,落荚率高于落花率;单作的落花率、落荚率和花荚脱落率除个别材料外,均低于间作,单、间作之间的t测验除落荚率接近显著水平外,落花率与花荚脱落率达到了显著水平。大豆花荚脱落是普遍而严重的,单作大豆一般花荚脱落率为50~60%;严重的可达70~80%。贵州,大豆种植多是间套作,尤以玉米、大豆间作为多,间作大豆的花荚脱落率未见详细报道。为探讨在贵州的生态、栽培气候条件下,特别是间作大豆花荚脱落的习性,我们开展了大豆花荚脱落习性的观察,为贵州大豆增花保荚,减少脱落以及为提高杂交育种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6.
黔湄101号茶树品系香气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黔湄101号茶树品系和湄潭苔茶群体种茶园内采摘-芽-叶,按夜郎翠片工艺(仿龙井)制成炒青绿茶,利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法提取香精油,经GC-MS分析,并结合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黔湄101号具有清高持久的香气特征,所分析的44个香气化合物总含量黔湄101号达44.31,湄潭苔茶为17.33,其中构成黔湄101号茶号香气特征的物质基础-C5,C6醇和脂类化合物含量达3.80,湄潭苔茶为1.35,因此,黔湄101号茶树品系比湄潭苔茶更具备生产高档名优绿茶的香气物质基础,是一个优良的高香型茶树品系。  相似文献   
57.
贵州非茶类饮用植物资源开发与特色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具有山地明显,高原峡谷地貌突出的地理特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异值性出现区生物资源相对丰富[1]。地处长江、珠江上游的乌江、赤水河、清水江、都柳江、南北盘江流域为全省生物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域,非茶类饮用植物亦分布于此。 1 贵州主要非茶类饮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贵州已发现能作茶饮用的植物至今有6种,主要有以下4种。 1.1 木樨科苦丁茶   木樨科苦丁茶为粗壮女贞(Ligustrum robustum.(Robx) Bl.),常绿灌木,喜阴,生于山野、湿润的次生林中。主要分布于乌江、清水江、都柳江流域。内含成分主要有多酚类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酶、胆碱、果胶、糖类、色素、芳香物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其中三萜皂甙类物质中的羽扇豆醇、乌索酸、胡萝卜甙、地榆甙、苦丁茶甙、3-4-二咖啡酰鸡纳酸和腺苷等为药理有效成分。木樨科苦丁茶具有生津止渴、消食提神、清热解毒、降压减肥等多种药理功效,其香气独特,滋味醇和,进口微苦,回味甘甜绵长而爽口[2]。目前,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台江县、余庆县、石阡县已分别开发出夜郎牌、银角牌、狮达牌、泉都牌苦丁茶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  相似文献   
58.
不同种植方式对坡地幼龄茶园水土流失及茶苗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黔北湄潭地区不同种植方式的坡地幼龄茶园雨季土壤流失与茶苗成活状况调查分析,表明顺坡幼龄茶园土壤流失量大(0.680~4.310t/667m2),茶苗成活率较低(平均值60.38%);等高幼龄茶园基本无土壤流失,在7~9月连续干旱的不利气候下,茶苗成活率较高(82.94%~87.26%);坡度越大,坡越长的顺坡幼龄茶园,土壤流失越严重,茶苗成活率越低(25°~35°、30~40m、3.930~4.310t/667m2、30%~55.80%);行间有效覆盖的顺坡幼龄茶园,基本无土壤流失,茶苗成活率高(达90.0%)。其中,土壤流失量与坡度呈明显正相关(y=-0.9788+0.1492x,r=0.8239),茶苗成活率与坡度呈明显负相关(y=88.5639-1.5411x,r=-0.8386),与土壤流失量亦呈明显负相关(y=75.6316-7.7502x,r=-0.7310)。  相似文献   
59.
应用多年多点定位测试方法,对乌江流域茶园规划种植、人工生态茶园生态效益、不同条件对茶叶生化成分的影响以及主要害虫防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以合理规划种植、构建人工生态茶园为核心的综合技术,使乌江流域茶园水土流失基本控制、生态环境改善、主要害虫减轻、茶叶品质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60.
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色法等方法测定,五棱苦丁茶不含儿茶素,生物碱,与广西五棱苦丁茶比较,贵州五棱苦丁茶的化学成分特点是:水浸出物,氨基酸总量略高,多酚类,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分别为产者的9.3和1.8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