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6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7篇
  24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26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为探明外源乙烯利对玉米化学防御作用诱导的浓度和时间效应,本文采用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玉米后,叶片乙烯释放量及其合成调控关键基因ACS和ACO表达的变化,典型化感物质丁布的含量及其关键调控基因BX1和BX9表达的变化,以及其他调控次生代谢物的关键基因表达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外源乙烯利处理玉米12h时,玉米叶片中丁布含量明显增加;24h后,丁布含量反而大量降低,48h后对丁布含量影响不大。外源乙烯利对合成丁布的调控基因BX1没有诱导作用,但处理12h和24h对BX9有明显诱导作用。外源乙烯利处理12h能够使ACS和ACO表达量上升,浓度为40μL·L^-1和60μL·L^-1乙烯利处理使玉米叶片丁布含量大量降低,BX1和BX9的表达量有所下调。外源乙烯利能够使蛋白酶抑制剂MPI表达量升高,且乙烯利浓度越高,诱导作用越明显,但对调控挥发物的FPS和TPS基因表达没有影响。说明外源乙烯利能够启动玉米体内的乙烯途径,诱导玉米启动化学防御过程,但这种作用很可能是负反馈型的。  相似文献   
152.
通过4季(2014年秋季,2015年春、秋,2016年春季)大田定位试验,对比研究了两种施氮水平[300 kg·hm~(-2)(N1:减量施氮)和360 kg·hm~(-2)(N2:常规施氮)]和4种种植模式[甜玉米|菜用大豆2∶3(S2B3)、2∶4(S2B4)间作、甜玉米单作(SS)和菜用大豆单作(SB)]对华南地区甜玉米和大豆产量、甜玉米AMF侵染率、大豆根瘤菌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减量施氮间作处理的甜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单作。2016年春季S2B3-N1处理大豆的根瘤数显著高于S2B3-N2处理;4季减量施氮和间作处理对大豆根瘤干重均没有显著影响。2015年春秋两季两种施氮水平间作处理的甜玉米生物量和氮含量均显著高于相应的单作处理;且减量施氮间作模式甜玉米AMF侵染率显著高于常规施氮处理。2015年秋季减量施氮间作模式处理甜玉米的磷含量显著高于单作处理。减量施氮与间作菜用大豆显著提高了甜玉米氮和磷含量、AMF侵染率、生物量及产量,是华南地区甜玉米资源高效利用的可持续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53.
为了分析Bt玉米与常规玉米对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响应的异同,本文在接种摩西球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不接种的条件下,对比分析了两个Bt玉米品种‘5422Bt1’(Bt11)和‘5422CBCL’(Mon810)以及同源常规玉米品种‘5422’根系中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磷转运基因的表达量、生长和养分利用状况。结果表明:生长50 d和80 d时,Bt玉米‘5422Bt1’和‘5422CBCL’根系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显著高于常规玉米‘5422’,分别比‘5422’高13.54%、11.24%和9.83%、6.70%;50 d取样时,接菌和不接菌处理玉米‘5422Bt1’、‘5422CBCL’和‘5422’根系内的磷转运基因表达量均没有显著差异;接菌和不接菌处理下玉米‘5422Bt1’的干重显著高于‘5422CBCL’相应的处理,而与‘5422’没有显著差异;80 d取样时,不接菌处理玉米‘5422Bt1’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显著高于‘5422’和‘5422CBCL’不接菌处理。Bt基因的导入主要影响了两个Bt玉米品种(‘5422Bt1’和‘5422CBCL’)苗期(50 d)和成熟期(80 d)的氮素吸收利用,与常规玉米品种‘5422’相比,合成Bt蛋白消耗了部分氮素和磷;3个玉米品种对接种AMF的响应不同,接菌处理提高了‘5422Bt1’和‘5422CBCL’苗期(50 d)和成熟期(80 d)的氮素吸收利用。在磷养分条件满足玉米生长需要的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Bt玉米磷转运基因表达量和磷的吸收利用没有显著影响。Bt基因的导入以及接种F.mosseae对Bt玉米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影响与不同转化事件形成的品种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4.
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对华南地区甜玉米农田氮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在广东广州华南农业大学试验中心,通过大田定位试验(2015—2016年两年4季)对比了两种施氮水平[减量施氮(300 kg·hm~(-2),N1)和常规施氮(360 kg·hm~(-2),N2)]、3种种植模式[甜玉米单作(SS)、甜玉米//大豆2∶3间作(S2B3)、甜玉米//大豆2∶4间作(S2B4)]农田生态系统的氮素输入、输出和平衡状况,旨在为减少化学氮肥投入水平,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在华南地区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玉米可持续生产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减量施氮与甜玉米//大豆间作降低了系统氮素总输入量,大豆固氮和秸秆还田降低了化肥氮输入的比重,与常规施氮相比,减量施氮下SS、S2B3和S2B4的化肥氮输入占年均氮素总输入的比例分别下降3.24%、3.64%和3.77%。2)间作大豆增加了系统籽粒氮素累积量,N1和N2处理甜玉米//大豆间作的年均籽粒氮素累积量分别是单作甜玉米的2.43倍和2.18倍;减量施氮与甜玉米//大豆间作能降低甜玉米农田氮素损失,N1和N2处理甜玉米//大豆间作的年均氨挥发量分别比单作甜玉米低39.02%和27.26%;间作甜玉米的氮淋溶量比单作低13.85%。3)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显著降低了系统氮素盈余量,S2B3-N1、S2B3-N2和S2B4-N1、S2B4-N2年均氮素盈余量分别为71.03 kg·hm~(-2)、133.7 kg·hm~(-2)和42.87 kg·hm~(-2)、100.64 kg·hm~(-2),分别比SS处理N1和N2的平均值减少81.27%、64.75%和88.69%、73.47%。因此,减量施氮甜玉米//大豆间作模式能维持系统作物产量、减少生产成本、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5.
选育良种、培育壮苗,是核桃优质高产的基础。核桃方块芽接育苗是目前最有效的无性繁殖方法之一,但选取嫁接时间对苗木质量影响也是关键的问题。为探索核桃不同嫁接时间,笔者通过试验、调查,研究分析表明,嫁接时间不同,苗木质量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6.
为了研究耐寒短杆菌SDB5对小白菜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小白菜(小杂55)为材料,用SDB5菌和清水分别处理种子后,播种待植株成熟后对小白菜的农艺性状、叶绿素及营养品质进行测定,探究该菌株对小白菜以上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使用了SDB5菌的小白菜株高、根鲜(干)重、成叶数、叶鲜(干)重、叶柄鲜(干)重、根冠比都增加,其中株高差异显著,其余差异均不显著。产量增加9.63%,说明该菌株对小白菜有一定增产效果。小白菜的主要营养品质指标中维生素C含量显著提高、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可溶性蛋白略有提高,叶绿素,还原性糖,淀粉、纤维素含量等略有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说明耐寒短杆菌SDB5使小白菜的营养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57.
应用卫星遥感影像分析粤西沿海围垦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RS与GIS技术结合探讨了应用TM分析沿海滩涂围垦动态的技术流程和方法,分析了1950-1997年粤西沿海围垦变化动态,结果表明:(1)RSG民GIS技术结合是分析沿海动态变化的一种简便易行方法,(2)截止1997年,粤西岸段共围垦滩涂60460hm^2,其中,1987年前围47936hm^2,1988年后围垦12524hm^2,(3)1987年前以农业围垦为主,占总在98.41%利用率为73.7  相似文献   
158.
不同品种绿豆SOD提取工艺优化及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超声波法提取绿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不同品种的绿豆SOD活力进行比较分析。以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十二个品种的绿豆为研究对象,先利用单因素试验对影响榆绿1号SOD提取率的7个因素进行评价,用正交试验优化出4个因素的最佳参数,再利用最佳条件对十二个品种绿豆中SOD活性进行分析比较其SOD活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SOD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液固比20∶1(mL·g~(-1)),缓冲液pH为7.0,超声功率140 W,超声时间25 min,超声温度40℃,水浴浸提时间1.5 h,水浴浸提温度60℃。其中液固比、超声提取功率、磷酸缓冲液、水浴浸提温度是影响试验指标的主要因素,而磷酸缓冲液pH对SOD活力影响最大。对于十二个品种绿豆SOD活力的研究表明,冀绿7号SOD活力最高为197.91 U·g~(-1),苏拉2号SOD活力最低为30.03 U·g~(-1),不同品种绿豆SOD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