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建立一种能够快速鉴别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GDr180疫苗株与GD野毒株的双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本研究在PPRSV的Nsp2基因和Orf7基因区域分别设计不同荧光标记的MGB探针及特异性引物.这两种MGB探针能够分别特异结合GD野毒株和GDr180疫苗株.通过对PRRSV培养液、感染猪血清和组织样品检测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采用双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PRRSV GDr180疫苗株和GD强毒株时敏感性分别达到19.4拷贝/μL和34.2拷贝/μL;该方法与PRRSV其他8个病毒株和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细小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因此可以用于PRRSV GDr180疫苗株与野毒株的鉴别检测.  相似文献   
32.
为探讨超低温冷冻对德国牧羊犬精子超微结构及顶体酶类活性的影响,对冷冻前后德国牧羊犬精子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采用改良明胶底膜法、改良BNPNA法、磷酸苯二钠法对精子透明质酸酶、顶体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鲜精和冻前精子形态变化不显著,而超低温冷冻后精子头部、颈部和尾部发生形态变化的精子数极显著高于鲜精和冻前精子;超低温冷冻后德国牧羊犬精子3种顶体酶活性极显著降低;超低温冷冻后德国牧羊犬精子3种顶体酶活性与精子活率和顶体完整率呈正相关(P0.01),与畸形率呈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33.
我国小麦条锈病菌既越冬又越夏地区的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具有大区流行特点的小麦条锈病为研究对象,在建立小麦条锈病相关因子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首次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Geostatistics)方法,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越冬区进行了气候区划。明确了我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越冬的范围,可为制定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方案提供依据,也可为条锈病菌越夏、越冬情况的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4.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可通过高空气流传播的病害,给小麦的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笔者选择甘肃平凉、陕西汉中、河南郑州三地,根据小麦条锈病病情数据、地面温度、湿度、降水量及等压面300hPa、400hPa、500hPa、700hPa、850hPa高空风量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分析三地间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探讨了高空风量数据在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程度预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三地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利用高空风量数据预测三地间小麦条锈病长距离传播,准确率较高,其中500hPa等压面的风量值在预测中的准确率最高,回代准确率为100%,交叉验证准确率均在80%以上,最高可达93.75%。  相似文献   
35.
玉米矮花叶病预测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光  马占鸿 《玉米科学》2004,12(4):094-098
为了较准确地预测玉米矮花叶病发生流行情况,对该病进行有效控制,根据历史资料和实际调查数据,应用生长模型预测法、马尔科夫链预测法和回归模型预测法对该病进行了预测预报研究,初步建立了玉米矮花叶病流行预测体系.生长模型预测法可对生长到一定阶段后的春玉米进行玉米矮花叶病短中期预测,对夏玉米出苗后即可进行短中期预测.马尔科夫链预测法可对发生程度作概率预测,可作为玉米矮花叶病长期发生趋势预测预报的一个参考.应用回归模型预测法可进行中期预测,预测一个生长季的最终病情。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不同小麦品种按不同比例混种,研究品种多样性控制小麦条锈病的田间效果,以期为利用品种多样性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甘肃省甘谷县和北京市上庄镇当地对条锈病具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按照不同混种比例布局了25个混种处理和7个单种处理,比较了品种混种对条锈病的控制效果和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相对抗病性指数(RRI)把品种抗性加以分类,并以相对混种效果参数(REM)比较各混种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混种对小麦条锈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混种处理相对于感病品种单种病情指数平均下降30.5;混种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在25个小麦品种混种处理中,有14个处理有增产效果(REM>1),占56%,在甘谷试验地抗病(R)品种和高感(HS)品种按质量比5∶1混种时相对感病品种单种处理抗病增产效果最好,而在上庄试验地,高抗(HR)、中感(MS)和感病(S)按质量比1∶1∶1混种时相对感病品种单种处理抗病增产效果最好。品种混种作为综合治理小麦条锈病的措施之一,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CO2浓度升高和UV-B辐射增强综合作用对小麦条锈病流行组分的影响,预测未来气候条件下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人工接种条锈病菌32号生理小种的不同小麦品种(铭贤169、京9428、京0045和京冬8号)为供试材料,对其进行浓度升高的CO2和辐射增强的UV-B处理,分析二者对病害流行组分的影响。【结果】高CO2浓度下,在铭贤169、京9428和京0045上,小麦条锈菌的侵染概率显著提高,病害的潜育期缩短,病斑扩展量增加,AUDPC值显著增加。UV-B辐射对侵染概率、潜育期、病斑扩展和AUDPC的影响不显著。在CO2浓度升高与UV-B辐射增强的综合作用下,4个品种上的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组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CO2浓度升高能加重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危害,UV-B辐射对病害影响不大,CO2浓度升高与UV-B辐射增强两者综合作用对病害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8.
应用GIS和地统计学研究小麦条锈病菌越冬范围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度和冬小麦是影响小麦条锈病菌越冬的主要因子.依据1960~2001年间全国气象站点12月、1月份最冷月平均温度大于-7℃的概率和冬小麦种植区图,首次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小麦条锈病菌在我国的越冬区进行了区划研究.结果表明,12月、1月份最冷一月平均温度大于-7℃的概率在70%~85%的地带可以认为是小麦条锈病菌越冬的界线.这一线大致沿北京大兴-河北徐水-山西阳泉-山西介休-陕西延长县-甘肃庆阳-甘肃平凉-甘肃甘谷-甘肃礼县-四川松潘-四川马尔康,该线以东和以南冬麦区均适合条锈病菌越冬.这与前人确定的条锈菌东部越冬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差别在于本研究确定的北部界点在北京一带而不是山东的德州.  相似文献   
39.
应用HYSPLIT-4模式分析小麦条锈病菌远程传播事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大区流行与病原菌的远程传播密切相关。预测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的关键是搞清病原菌的远程传播路线和孢子云浓度变化规律。气流是菌源传播的主要动力,因此,气流运动的物理模型是对小麦条锈病菌远程传播事例分析的有力工具。本研究利用再分析格点资料(NCEP/NCAR Reanalysis Data),基于HYSPLIT-4模式,对历史上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远程传播的经典事例(分别发生于1960、1964、1975和1983年)进行了分析,着落区孢子浓度时间序列模拟结果与观察到病害发生前几天的降雨事件是相符的,结果表明小麦条锈病的远程传播及发生时间可通过计算大气环流运动来预测,病原菌孢子的沉降除由于孢子自身重力而引起的沉降外,很大程度上还受到降雨引起的湿沉降的影响。HYS-PLIT-4模式可用于探讨我国小麦条锈病区域间菌源传播关系问题,进行病害的预测预报,进一步指导我国小麦条锈病越夏和越冬调查以及菌源区综合治理和小麦品种布局。该研究在方法和技术上也可为研究其它病原菌远程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0.
条锈病是小麦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安全生产。该病害的严重度准确评估对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措施制定至关重要。为了实现小麦条锈病严重度的准确评估,本研究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建立了小麦条锈病严重度自动评估方法,构建了小麦条锈病严重度自动分级系统。借助图像处理软件对获取的小麦条锈病各个严重度级别的发病单叶图像进行了手动分割,获取叶片区域图像和病斑区域图像,并统计获得每一发病单叶的叶片区域和病斑区域的像素数量,计算获得了每一发病单叶的病斑面积占发病叶片总面积的实际百分率。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利用4种图像分割方法对发病单叶图像进行叶片区域和病斑区域自动分割,与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病害图像进行手动分割所获取结果进行比较,获得了最优的病害图像自动分割方法。利用最优病害图像自动分割方法情况下获得的每一发病单叶的病斑面积占发病叶片总面积的百分率,分别依据每一个严重度级别的基于平均值中间值的实际百分率参考范围和病斑面积实际百分率的99%参考值范围,对每一发病单叶进行严重度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基于病斑面积实际百分率的99%参考值范围的严重度评估方法最优,其严重度评估平均准确率为88.19%。利用最优的病斑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