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5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5篇
  7篇
综合类   67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以3年生‘金红’猕猴桃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不同浓度的花粉悬浊液,以对花授粉为对照,比较坐果率、单果重、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总酸、总糖和维生素C含量等果实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花粉悬浊液对‘金红’猕猴桃果实的不同指标有不同效果。经过综合分析,T1处理(0.02g/m L羧甲基纤维素钠+1g/m L蔗糖+0.01g/m L硼酸+0.1g/m L商品花粉)的效果最好,其坐果率为73.11%;纵径、横径分别为5.47cm和4.16cm;果形指数为1.31;单果重为58.42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20%;总酸含量为0.6%;总糖含量为11.8%;维生素C含量为1.42mg/g;干物质含量为21%。  相似文献   
92.
为探究不同诱导剂和诱导方法对西瓜单倍体染色体加倍的效果,以西瓜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株为材料,利用不同质量浓度的秋水仙素和氟乐灵进行培养基加倍、浸芽加倍、滴生长点加倍3种方法研究单倍体植株诱导二倍体植株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加倍方法对单倍体加倍的诱导率存在很大差异。秋水仙素诱导加倍,植株的存活率均达到100%,氟乐灵诱导加倍,加倍植株的致死率最高达到100%。组培法诱导加倍时,秋水仙素和氟乐灵均在质量浓度为60 mg·L-1时,加倍诱导率最高,分别是50.00%和41.67%。浸芽法诱导加倍时,600 mg·L-1秋水仙素浸芽4 h加倍诱导率最高为75.00%;300 mg·L-1氟乐灵浸芽2 h加倍诱导率最高为50.00%。滴生长点诱导加倍时,600 mg·L-1秋水仙素诱导的加倍率最高为50.00%;500 mg·L-1氟乐灵诱导加倍率最高为27.78%。因此,秋水仙素诱导西瓜单倍体植株加倍效果优于氟乐灵,且浸芽法诱导加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3.
正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农业方面也在不断的进步过程当中,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如何做好基层种子的管理工作是我国农业能否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国的种子管理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秩序,种子的体制也有所改革,并且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的加大,各项政策上的倾斜,让农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就基层种子管理工作现状展开研讨,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相应对策。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根本,种子的管理对与农业的发展无疑  相似文献   
94.
石浩  王仁才  王芳芳  王琰  卜范文  周倩 《核农学报》2020,34(11):2425-2434
为探究猕猴桃果实采后软腐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及其生长特性,2017年9月于湖南凤凰县猕猴桃基地采集具有软腐病症状的100个果实病样,取患病猕猴桃病健交界处果肉,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菌株形态学观察、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试验,同时分析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和pH值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种鉴定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间座壳菌(拟茎点霉菌有性态,Diaporthe phaseolorum)。两种菌在PSA、YPGA、PDA、SDA培养基的生长速度均较快,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生长速率分别在16.1~18.6 mm·d-1和13.9~16.5 mm·d-1之间,且菌丝密度均较稠密。淀粉、蔗糖和麦芽糖作为碳源时,病原菌生长效果较好,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生长速率分别在15.9~17.7 mm·d-1和12.4~16.4 mm·d-1之间。酵母粉、蛋白胨、甘氨酸作为氮源时,较适宜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生长,两病原菌生长速率分别在11.0 mm·d-1左右和9.5 mm·d-1左右,但较未添加氮源培养基仅提高了7%左右。此外,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的最适pH值为5~7,最适温度为25~30℃,菌种致死温度为85℃左右。本研究结果对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对猕猴桃贮藏过程中软腐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5.
传统农药剂型利用率不高,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发展高效、安全的农药新剂型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植物保护开辟了新的应用前景。利用纳米材料与技术构建纳米载药系统,可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减施增效,降低农药残留与环境污染。本文对纳米农药的主要剂型和增效机理进行综述,对目前纳米农药存在的问题与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纳米农药能够显著改善农药有效成分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促进对靶沉积与剂量转移,减少流失和降解,进而降低农药施用剂量和施药频率。目前纳米农药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在规模化制备、定性与定量检测以及相关评估法规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96.
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对湖南衡阳地区4个冬枣生产基地进行病害调查,采集发病率较高的病害样品进行病原鉴定。调查结果显示,衡阳地区冬枣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疮痂病、褐头病、炭疽病、枣疯病、缩果病、白绢病、枣果褐斑病,其中,缩果病、枣果褐斑病发病率较高,分别为9.2%和20.8%,其他病害发病率低于5%。缩果病多发于果实膨大期,一般从果实腰部开始出现皱纹,病部变红皱缩,后期扩展到果柄至整果;枣果褐斑病多发于果实膨大期,果面有褐色斑点,圆形,后期病斑中央渐灰白色,不影响果肉品质。鉴定冬枣缩果病、枣果褐斑病病原菌分别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极细枝孢霉(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相似文献   
97.
阳光玫瑰葡萄具有大粒、硬肉、脆甜、玫瑰香味浓郁等优良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引入河南后,通过进行多年的试验观察,采用高宽垂架式、避雨栽培、花果管理、无核化处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果实品质。单穗重600~800g,果粒重12~14g,大小一致、颜色均匀,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22%,实现了阳光玫瑰葡萄的优质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98.
【目的】为寻找对猕猴桃果实软腐病主要病原菌具有较佳抑菌效果的植物源保鲜剂(植物提取物),以促进猕猴桃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方法】以猕猴桃葡萄座腔菌和间座壳菌为供试真菌,选择120种具有抗菌抑菌作用的药用植物的丙酮提取物,采用牛津杯法对其离体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在供试药材(生药)提取物的质量浓度为1.0 g/mL的条件下进行初筛,得到了20余种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植物品种;在以丁香、肉桂、零陵香、黄芩、油茶粕、广藿香、石菖蒲、迷迭香、黄连、凤仙透骨草、山苍子等植物的提取物处理后,2种病原真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可达15 mm以上;其中丁香和肉桂的抑菌效果最好,其生药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均较低,分别为3.125与62.5 mg/mL;其次是细辛、葡萄籽、川芎、毛蕨、苦参、麻黄根、皂角刺、荆芥、独活、杜仲、五加皮等物种,其生药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分别约为10.0、150 mg/mL。当肉桂、丁香、黄芩提取物的浓度达到2.0 mg/mL时,此3种植物提取物处理组的间座壳菌菌丝干质量均在0.05 mg以下,而其葡萄座腔菌菌丝干质量均在0.1 mg以下;当提取物的处理浓度达到2.0 mg/mL时,肉桂、丁香、黄芩提取物处理组的果实发病率与对照之间分别大约相差31.94%、41.24%、37.60%,说明各处理均能有效降低猕猴桃果实的发病率。【结论】植物提取物作为一种新型植物源保鲜剂为猕猴桃果实长期高效、绿色、环保贮藏提供了方向,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9.
天水市大蒜气生鳞茎繁殖蒜种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大蒜气生鳞茎,俗称蒜珠、天蒜、空中鳞茎,是大蒜有性繁殖产生的。由于在孢子体和配子体的世代交替过程中,均有自然脱毒的作用,因此,利用大蒜气生鳞茎提纯复壮大蒜,可显著提高大蒜产量和品质,是解决生产上大蒜品种退化、恢复优良品种原有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1]。利用大蒜气生鳞茎繁殖趋向于选择单株气生鳞茎数为20-30粒、平均单粒重0.3 g的大蒜品种[2]。  相似文献   
100.
随着国家重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山东省夏津县创新发展农业生产新业态,大力试行棉花订单产业模式。以其为例,研究棉花订单生产模式的重要意义、创建基础、经济效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旨在为全国各棉区推行订单产业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