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4篇
  16篇
综合类   86篇
农作物   38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全面了解马铃薯新品种黔芋6号的生产特性,采用Shukla和C.S.Lin分析方法,利用2008-2009年贵州省马铃薯区域试验的数据,对马铃薯新品种黔芋6号丰产稳产及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黔芋6号的丰产性与稳定性好,适于在贵州省800m以上中高海拔地区推广种植,是较为理想的马铃薯高产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秦甘62’甘蓝是由‘YZ34CMS451’胞质雄性不育系与‘DH10-2-3’杂交配制的早熟一代杂种,叶球圆正,球叶黄绿色,中心柱长占叶球高0.40,叶球紧实度0.70,耐裂球;单叶球质量1.27 kg,品质优良,叶质香甜;定植到收获58 d左右。产量74.56 ~ 77.37 t ? hm-2,高抗病毒病、黑腐病和霜霉病。适宜北方地区春季栽培和南方地区晚秋栽培。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氮肥过量施用问题,探索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和马铃薯最佳施氮量,为科学施用氮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水平(0,75,150,225,300,375Nkg/hm2)对水浇地覆膜马铃薯‘青薯9号’各生育期土壤0~20cm和20~40cm土层矿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较小,但0~20cm和20~40cm土层硝态氮的含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不同氮肥用量T2、T3、T4、T5和T6处理的0~20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至收获期时高达57.53,88.53,149.86,185.10mg/kg和240.42mg/kg,比播前增加了40~200mg/kg;20~40cm土层硝态氮含量至收获期时分别为63.90,88.11,156.70,192.13mg/kg和244.51mg/kg,比播前增加了30~200mg/kg;过量施氮(T5和T6)和氮肥施用不足(T1、T2和T3)均降低了马铃薯的块茎产量.【结论】试验条件下,马铃薯的经济最佳施氮量和最高产量施氮量分别为180.99kg/hm2和231.07kg/hm2.不同氮水平主要通过影响‘青薯9号’的平均单株薯质量而影响块茎产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克隆马铃薯环腐病菌和晚疫病菌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比较,选取差异位点分别设计了两对引物P.IN1/P.IN2和C.IN1/C.IN2,并检测了引物的特异性及方法的灵敏度。引物P.IN1/P.IN2可扩增出1条363bp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特异性条带,在DNA水平上其灵敏度达18fg/μL;引物C.IN1/C.IN2可扩增出1条218bp马铃薯环腐病菌的特异性条带,在细菌数上检测灵敏度为104 cfu/mL。混合这两对引物构建双重PCR反应体系,能从马铃薯环腐病菌和晚疫病菌的混合DNA及感染这两种菌的马铃薯植株中同时扩增到363bp和218bp的特异片段。实现了同时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和环腐病菌的快速可靠检测。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黑痣病生防菌的筛选和鉴定及其生长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甘肃省景泰县条山农场不同连作年限的马铃薯地块中取根际土样品,分离筛选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拮抗菌。采用土壤平板稀释、对峙法筛选拮抗菌;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r DNA分子鉴定;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G1菌株的生长条件进行初步试验。通过初筛和复筛,从108株细菌中获得1株对立枯丝核菌拮抗效果稳定、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G1。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拮抗作用,抑菌带宽度达6mm,抑菌圈直径2.5 cm,抑菌率为66.7%。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r DNA分子鉴定,G1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G1菌株的生长条件进行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菌株G1在4℃~45℃,p H 5~10,盐浓度0~50 g·L-1都能生长,碳源、氮源利用广泛,最适条件为:温度37℃,p H 7,蔗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盐浓度为10 g·L-1。拮抗菌G1被鉴定为类芽孢杆菌,该菌株抑菌带较宽、抑菌效果稳定,生长条件与马铃薯生长的大田环境基本相符,具有作为一株优良生防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SGT3基因表达及其启动子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鼠李糖转移酶(rhamnosyltransferase SGT3)是植物糖苷生物碱合成的关键酶,它主要调控α-茄碱和α-查茄碱从其β形式的转化。本文研究马铃薯栽培种SGT3基因的表达特点及其启动子的功能。实时定量PCR结果发现在红光照射24 h后,SGT3的表达量是黑暗处理的26.8倍,说明红光显著诱导了SGT3的表达;为进一步分析该基因的光调控机理,本项研究克隆到SGT3上游长度为2449 bp的启动子序列,通过分析发现该启动子的转录起始位点位于翻译起始位点上游-152 bp,同时确定了该启动子核心序列及上游增强子、抑制子序列,受病原菌、损伤、干旱、ABA 激素及一系列光调控的顺式元件。构建不同长度(349,572,979,1312和1870 bp)的该启动子驱动报告基因GUS的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烟草。结果证明,不同长度的SGT3启动子都可以启动GUS表达,但没有CMV 35S启动的GUS表达量高;其中在P572和P979的表达强度较高,这可能与该片段含有启动子的正调控元件(GATA BOX,5′UTRPY-RICH STRETCH)有关,GUS表达强度在P1312和P1870中明显减弱,预测到该区段存在抑制基因表达的负调控元件(WRKY710S);SGT3启动子的组织特异性实验表明GUS染色主要集中在烟草叶片的叶脉部分,茎中的表皮、韧皮部及木质部,但髓部几乎不表达,根中主要分布在根冠、分生区以及维管束组织中。上述结果为将来研究SGT3在糖苷生物碱合成过程中的调节功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温度和盐胁迫对油葵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不同温度和盐胁迫浓度对油葵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幼苗生理生化特性指标的影响,发现相同温度条件下,随着盐浓度的升高,油葵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呈降低趋势,发芽时间延迟,胚根的生长受到抑制,胚根长、子叶鲜重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油葵幼苗的叶片和根系的电解质相对外渗率,SOD、POD活性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相同浓度盐胁迫下...  相似文献   
18.
坡缕石生态功能肥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缕石为天然的纳米级生态功能材料,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和缓释性,可作为农作物的营养剂和肥料的缓释剂广泛应用于生态农业之中。为进一步探明其生态功能,进行了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效应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坡缕石生态功能肥能有效地提高马铃薯产量,改善其品质。单施坡缕石可使马铃薯增产17.38%,和复配肥配施时可使马铃薯增产46.85~59.95%;单施坡缕石可使马铃薯淀粉含量提高0.24%,和复配肥配施时可使马铃薯淀粉含量提高1.27~3.81%。同时也表明坡缕石具有对肥料的缓释效应。  相似文献   
19.
野生番茄单片段渐渗系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野生番茄单片段渐渗系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控制水分的方法进行干旱胁迫和正常浇水两种处理测定和分析了与植物抗旱性密切相关的两项生物学性状和四项生理学性状(即株高、叶面积;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除亲本M82和IL2-2、IL2-4、IL3-2、IL4-4、IL5-2、IL7-3、IL9-3、IL12-1外,其余37份材料均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抗旱表现,说明这37份材料所携带的渐渗片段可能与抗旱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研究了轮作不同种类豆科牧草对连作马铃薯田土壤微生物菌群、数量分布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轮作箭筈豌豆、天蓝苜蓿和陇东苜蓿3种豆科牧草,对连作马铃薯田土壤可培养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布,微生物活性,土壤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种植牧草前相比,轮作牧草后土壤中真菌/细菌最高可降低50.72%,说明真菌数量下降,通过轮作不同连作年限马铃薯田土壤微生物菌群从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化;与种植牧草前相比好气型固氮菌数量最高增加283.69%;脲酶活性最高增加6.4倍;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提高。但是对连作土壤的改良作用高低还与豆科牧草种类及土壤连作年限有关,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对不同种类的豆科牧草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