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50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7篇
  13篇
综合类   142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35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轻木(Ochroma lagopus)是木棉科多年生木本植物,其木材主要用于制造风力发电机叶片;然而我国轻木完全依赖进口。为保障新能源产业稳定发展,轻木国产化刻不容缓;本研究探索轻木种子的最佳萌发条件、轻木对低温的耐受性以及苗木生长的最适pH值,完善轻木种植技术,指导轻木国产化种植。(1)轻木种子浸泡过夜后分别置于45℃、 50℃、 55℃、 60℃、 65℃、 70℃、 75℃、 80℃水浴中处理50min后,置于培养基上萌发;(2)轻木幼苗分别在0℃、2℃、4℃、6℃、8℃低温条件下处理3 d后,比较损伤率和恢复指数;(3)轻木植株用不同pH值的水持续浇灌调节土壤pH值,设置4.0、4.5、5.0、5.5、6.0、6.5、7.0七个pH值进行持续处理,并统计轻木幼苗120 d的生长量。轻木种子55℃处理后萌发率最高,可达80%;而未处理的种子萌发率仅34%,热处理提高了轻木种子的萌发率。低温处理结果显示4℃、6℃、8℃处理幼苗几乎不受损伤,0℃和2℃幼苗叶片损伤严重;0℃、2℃和4℃处理后幼苗死亡率分别为79.24%、35.83%和6.28%。5℃和4℃低温处理土培苗3 d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02.
马铃薯遭遇干旱胁迫时,会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马铃薯DHN(StDHN)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对其理化性质、染色体分布等进行分析,利用荧光定量的方法,对其在干旱胁迫下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tDHN基因家族共鉴定出5个家族成员,分布于1号、2号和4号染色体上,理化性质分析表明氨基酸长度为80~243个,分子量为8 544.27~25 121.94 ku,等电点(pI)的范围为5.24~7.38。StDHN蛋白的二级结构基本以无规卷曲为主,延伸链与β-转角的比例相当,仅有PG0009968以α-螺旋为主。对马铃薯DHN基因上游1 500 bp启动子区域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DHN基因受到光的调控,平均每个基因中有10.4个光响应元件;还受到脱落酸(PG0015495、PG0003531、PG0009968)、赤霉素(PG0003531)等激素的调控;与逆境胁迫相关的包括低温响应元件(PG0030949、PG0003531、PG0009968)、干旱响应元件(PG0030949)等;生长发育调控元件包括胚乳表达(PG0015495)、种子特异...  相似文献   
403.
以香紫苏醇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24个β-氨基醇类衍生物,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5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初步构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β-氨基醇类香紫苏醇衍生物的抑菌活性会受到苯环上连接基团性质及位置的影响,大部分间位取代衍生物的抑菌活性高于对应邻位和对位衍生物;与其他衍生物相比较,氟原子取代的衍生物2a~2c对5种供试病原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尤其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好,EC50值分别为3.79、3.35和4.66μg/mL。  相似文献   
404.
405.
为探究谷田土壤中细菌群落对铬(Cr)胁迫的响应特征,以种植‘晋谷21号’谷子(Setaria italica)的土壤为试验材料,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Cr(1 mmol·L-1 Cr6+)胁迫前(CK组)及胁迫后6 h(Cr_6h)与6 d(Cr_6d)的谷田土壤中细菌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群落构建机制及KEGG代谢通路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Cr胁迫后不同时间节点,谷田土壤中细菌群落在门水平和属水平的优势菌比例差异显著; α多样性呈阶段性变化特征,其中Shannon指数在Cr_6h下降,在Cr_6d上升(CK为6.07、Cr_6h为5.92、Cr_6d为6.04),Simpson指数变化趋势则相反(CK为0.006 8、Cr_6h为0.007 8、Cr_6d为0.006 8)。Cr胁迫后细菌群落的beta NTI值持续降低(CK、Cr_6h、Cr_6d分别为-2.68、-2.11、-1.91),群落构建在CK和Cr_6h阶段由确定过程驱动(|beta NTI|>2),而在Cr_6d阶段主要由随机过程驱动(|beta NTI|<2);边数量和平均度显著下降,平均路径长度持续显著上升,同一模块中的细菌群落以正相关为主。研究表明,Cr胁迫显著影响了谷田土壤中的细菌群落。随着Cr胁迫时间的延长,细菌群落构建由确定过程驱动逐渐转变为由随机过程驱动;细菌的共生网络规模变小,菌群间响应速度变慢,且以共生关系为主导。  相似文献   
406.
以高感玉米丝黑穗病品种为试验材料,人工接种丝孢堆黑粉菌,验证在设定药种质量比包衣下,采用0.1%~1.1%不同浓度梯度戊唑醇种衣剂进行不同播期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分析玉米播种至8叶期的土壤温湿度对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是丝黑穗病菌侵染的关键因子。不同播期处理,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率差异较大,播期早,出齐苗时间长,玉米丝黑穗发病重;播期晚,出齐苗时间短,丝黑穗病发生相对轻。0.1%~1.1%浓度戊唑醇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为53.07%~90.87%,0.9%戊唑醇包衣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07.
【目的】明确吉林省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镰孢种群分布及杀菌剂对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为针对性地开展玉米镰孢穗腐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020年采自吉林省36个市(县)的149份玉米穗腐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利用禾谷镰孢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特异性引物检测其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对部分禾谷镰孢复合种进行致病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禾谷镰孢复合种的抑制效果。【结果】分离获得233株镰孢菌,隶属4个镰孢复合种,含9种镰孢菌,包括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布氏镰孢(F.boothii)、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亚洲镰孢(F.asiaticum)、厚垣镰孢(F.chlamydosporum)、藤仓镰孢(F.fujikuroi)、木贼镰孢(F.equiseti)和亚黏团镰孢(F.subglutinans),分离频率依次为33.05%、26.18%、25.32%、12.45%、0....  相似文献   
408.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精确监测湿地变化,提高湿地遥感监测水平,以小兴安岭地区作为研究区,应用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和R工具软件,使用Landsat8 OLI光学数据和地形数据,构建增强回归树(BRT)湿地发生概率模型,探讨光学数据以及地形数据对沼泽湿地提取的重要性。结果表明:(1)模型AUC值为0.807,模型标准差为0.003,模型预测性能较好、性能稳定;(2)沼泽湿地发生概率模型中输入变量的重要性由高到低的排序为红波段(B4)、地形位置指数(TPI)、蓝波段(B2)、绿波段(B3)、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形湿度指数(TWI)、归一化水指数(NDWI)、近红外波段(NIR);(3)当湿地-非湿地二元分类阈值为0.7时,模型对湿地的提取精度(0.828)高于对非湿地的提取精度(0.803),模型预测湿地的能力优于非湿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