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2篇
  24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采用分根法,通过盆栽试验,以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条件下灌水量和氮、磷、钾肥用量对番茄果实中有机酸含量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番茄有机酸含量与水肥因子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其他因子为中间水平时,番茄果实中的有机酸含量,随灌水量增加呈线性减小趋势;随施氮量增加表现为线性增长;随施磷量、施钾量增加呈开口向下抛物线型变化。交互效应表现为,灌水量与施钾量、施氮量与施磷量对番茄有机酸积累有显著的正交互作用。认为增施氮磷肥会增大番茄果实有机酸含量,合理施用钾肥、减小灌水量也促使番茄中有机酸的积累。  相似文献   
32.
番茄叶片光合作用对水肥耦合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水肥因子对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盆栽试验,建立了水分、氮、磷、钾和有机肥用量对番茄叶片光合速率的数学模型。随灌水量的增加,番茄叶片光合速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状变化;光合速率随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规律。交互效应表现为,灌水量与施氮量和施磷量呈负的交互作用,有机肥用量与灌水量、施氮量和施钾量、施氮量与有机肥用量、施钾量与有机肥用量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具有正交互作用。灌水和氮、磷、钾、有机肥施用对番茄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只有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才能提高番茄叶片的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33.
施氮方式对玉米根系生长、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漆栋良  吴雪  胡田田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4):2804-2813
【目的】垄植沟灌技术在西北内陆地区应用广泛,但往往施氮方式单一,在大田常规沟灌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对春玉米根系生长及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揭示不同施氮方式下根系的生长分布及产量和氮素利用规律,探求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沟灌条件下合理施氮方法。【方法】以金穗4号春玉米为供试材料,连续两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垄植沟灌技术,设均匀沟氮(CN,即两侧沟同时均匀施氮)、交替施氮(AN,即两侧沟交替施氮)和固定施氮(FN,即始终给一侧沟施氮)3种处理。各处理施氮量均为200 kgN•hm-2,氮肥选用尿素,分3次开沟施入,基施50%,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各追肥25%;磷肥选用过磷酸钙,作为底肥开沟前均匀撒施,施磷量45 kgP2O5 •hm-2。灌溉定额3 750 m3•hm-2,分别在播后、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和灌浆期灌水,灌水定额相同。分别在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监测0-100 cm土层各层(每20 cm一层)植株下方、植株左侧和右侧的玉米根系长度,并根据采样土体折算根长密度。收获后测定产量及植株全氮量,折算氮素利用效率。【结果】玉米根系主要聚集在植株下0-40 cm土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根长密度呈递减趋势。监测期内,根长密度大小表现为:均匀沟施>交替施氮>固定施氮。0-40 cm土层根长密度以均匀施氮较大,60-100 cm土层中根长密度以固定施氮较大。固定施氮下,植株两侧根长密度值差异明显;均匀施氮和交替施氮下,植株两侧根长密度值相近。均匀施氮下,两年平均氮素吸收量、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值分别为217.8 kgN•hm-2、10 318 kg•hm-2和47.3 kg•kg-1N。较固定施氮和交替施氮,氮素吸收量平均提高了4.3%和2.5%;产量平均提高了8.5%和4.4%;氮素利用效率平均提高了4.1%和1.9%。【结论】均匀施氮在监测生育期内维持了较大根量,植株左右两侧根系分布最均匀;固定施氮下,根系在植株左右两侧分布差异明显;交替施氮表现介于均匀施氮和固定施氮之间。在维持玉米根系的生长和产量形成方面,均匀施氮表现最好,交替施氮次之,固定施氮最差。常规沟灌条件下,氮肥均匀撒施在两侧沟内为较好的施氮方式。  相似文献   
34.
适宜灌水施氮方式提高制种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通过不同灌水施氮方式调控干旱区作物收获指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制种玉米"金西北22号"为供试材料,进行了为期2 a的田间试验。试验采用灌水方式(交替灌水、固定灌水、均匀灌水)与施氮方式(交替施氮、固定施氮、均匀施氮)完全随机组合设计,测定生育期内作物耗水量(evapotranspiration,ET)和成熟期植株的生物量、籽粒产量及其构成(穗长、穗粗、行粒数和千粒质量等)和作物吸氮量,折算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HI)、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和氮利用效率(nitrogen use efficiency,NUE)。结果表明,灌水施氮方式只对行粒数有显著影响。ET只受灌水方式影响,交替灌水较其他灌水方式显著减小ET。WUE表现为:灌水方式相同时,交替施氮和均匀施氮大于固定施氮;施氮方式相同时,交替灌水>均匀灌水>固定灌水。玉米的吸氮量、HI和NUE与WUE表现出相似的规律。2013年交替灌水均匀施氮下制种玉米的HI、WUE和NUE最大,较均匀灌水均匀施氮分别增加5.46%、11.41%和19.73%。交替灌水交替施氮(水氮同区)的表现与交替灌水均匀施氮相似。2014年的结果与2013年一致。综上,交替隔沟灌溉均匀施氮和交替隔沟灌溉交替施氮(水氮同区)有利于提高制种玉米的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5.
番茄果实不同发育阶段水分亏缺对其风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番茄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各设充分供水、中度和重度亏水3个水平,进行盆栽试验,分析了膨大期和成熟期亏水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含量及糖酸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膨大期、成熟期亏水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含量及糖酸比有显著影响(膨大期亏水对可溶性糖含量影响除外);成熟期中度亏水时,膨大期中度亏水较充分供水使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57.8%和29.4%,糖酸比显著降低,降幅为46.6%;膨大期重度亏水时,成熟期重度亏水较充分供水使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和糖酸比依次减小49.3%,33.9%和75.0%,而使可滴定酸含量增加129.7%;果实发育阶段持续重度亏水较充分供水使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糖酸比分别减小16.5%,16.0%和36.5%.表明番茄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的水分供应均会对其风味品质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各时期单独亏水的效应与其他时期的水分供应有密切关系;两时期适度亏水可显著改善番茄果实风味品质,膨大期到成熟期持续重度亏水反而不利于其风味品质的提高,只是获得了较高的酸度.  相似文献   
36.
不同结合态胡敏酸的性质、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化学分析、热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楼土、黑垆土不同结合态胡敏酸的性质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胡敏酸结合的牢固程度不同,其性质结构也各异。稳结态和松态胡敏酸相比,前者芳构化度高、缩合度大、分子颗粒在、分散度小、羧基含量多;后者脂肪族增多、活化度高。  相似文献   
37.
施肥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施肥对春玉米叶面积系数,氮、磷、钾吸收状况及干物质积累分配和经济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上述诸生长因素与经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施肥使春玉米吸钾主要集中在前期的特性更加明显,全生育期的氮、磷吸收出现2 个高峰(不施肥处理仅前期有1 个氮、磷吸收高峰),灌浆期叶面积系数保持较高数值,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使经济系数明显增大。相关分析指出,灌浆期叶面积系数,前、中期吸钾量,后期吸收氮、磷量及各生长发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与经济产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8.
局部灌水方式下玉米根系对干旱及复水的生理生化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根装置,在均匀灌溉、固定灌溉和交替灌溉3种方式下,分区测定轻、中、重度3种胁迫条件下以及复水后玉米根系的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不同于以往的分根交替灌溉研究的内容,重点研究在局部灌水条件下玉米根系对干旱及复水的生理生化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干旱还是复水后,固定灌水条件下,作物根系受活性氧伤害较之均匀灌水增大,而交替灌水使作物受活性氧的危害减小,这对交替灌溉的节水效应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9.
为探索番茄营养品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综合评价指标对水肥供应的响应,以灌水量、有机肥及氮、磷、钾肥用量为试验因素,按照五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番茄温室试验,监测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糖酸比、番茄红素和维生素C等6项单一品质指标。应用方法集的思想,以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分析法、基于组合赋权的TOPSIS模型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4种独立的评价方法为基础,运用基于整体差异的组合评价模型,构建番茄营养品质组合评价模型,并探索综合评价指标对水肥供应的响应。结果表明,采用4种独立评价方法得到的评价值两两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通过KENDALL-W一致性检验。组合评价模型与各独立方法的评价值的相关系数均在0.943以上,表明组合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因此,以此建立番茄综合营养品质指标对水肥用量的响应函数。各水肥因子对番茄综合营养品质的主效应表现为:有机肥用量>施磷量>施氮量≥灌水量>施钾量。当其他因素为中间水平时,番茄综合营养品质随灌水量、施氮量、施磷量和有机肥用量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型变化,随施钾量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型变化。交互作用表现为,灌水量与施钾量、灌水量与有机肥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负交互作用,施氮量和施磷量存在一定的正交互作用。将灌水量、有机肥及氮、磷、钾肥用量依次控制为447.9~462.6 mm、23.2~24.0 t·hm-2、 532.6~581.0 kg·hm-2、418.0~454.3 kg·hm-2、712.6~776.9 kg·hm-2,是理论最优方案,可望获得较高的番茄综合营养品质值。  相似文献   
40.
采用酒精沉淀法,反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胡敏酸分7个级分,研究了胡敏酸不同级分与钙饱和蒙脱石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蒙脱石对胡敏酸各级分的吸附可用单表面Langmuir、双表面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各级分的吸附量和吸附强度不是随级分数变化单一递增或递减,在7个级分中,级分4、3的吸附量和吸附强度较大,是吸附最佳级分。说明级分4、3具有与蒙脱石胶体最佳的成键吸附状态,是吸附最佳分子状态,有机肥处理,吸附最佳级分的吸附性状(吸附量和吸附强度)优于化肥、无肥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