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篇
  3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藜中的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共检测出125个峰,经与质谱标准图谱比较,鉴定了其中13种化学成分,含量较高的为3,7,11,15-四甲基-2-十六碳烯-1-醇、六氢化法呢基丙酮和β-紫罗兰酮,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56.77%、9.51%、4.21%。  相似文献   
22.
[目的]揭示障高(H)、孔隙度(P)与行距(R)3个沙障参数对立式葵花秆沙障防护效果的影响,为优化立式葵花秆沙障的参数配置及立式沙障防风治沙工程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风速与输沙的野外观测数据,开展不同梯度参数配置下沙障的粗糙度、防风效果、阻沙效果变动特征研究。[结果](1)0—50 cm高度内是沙障的主要防风区,相比裸沙丘沙障样地内的粗糙度提高了7.70~214.45倍,各规格沙障的防风效果在11.74%~59.45%范围内,阻沙效果在33.06%~92.23%范围内。(2)沙障的防风阻沙效果随障高增加而增加,随孔隙度和行距增加而降低,其障高对防风效果的影响大于孔隙度,孔隙度对阻沙效果的影响大于障高。(3)H(30 cm)-P(40%)-R(2 m),H(30 cm)-P(50%)-R(1 m),H(40 cm)-P(40%)-R(2 m),H(40 cm)-P(50%)-R(2 m)这4种规格沙障的防风效果与阻沙效果达到了35%与75%以上。[结论]立式葵花秆沙障能有效降低风速和输沙量,沙障参数是影响其防护效果的关键,其中影响沙障防风效果和阻沙效果的最主要参数分别是障高和孔...  相似文献   
23.
玉米是典型的C4作物, 其光合作用由花环结构的两种细胞(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共同完成。玉米hcf136 (high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136)突变体叶肉细胞叶绿体不能形成基粒从而丧失了PSII活性, 但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发育不受影响, 是研究玉米C4光合机理的好材料。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 通过对高光和低光下野生型和hcf136突变体不同叶片部位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 PSII相关基因的转录未发生明显差异, 表明PSII复合体的缺失是非转录水平变化所引起。此外, 突变体中淀粉合成受阻, 糖降解、糖转运及Cu2+转运等代谢过程加剧, 且一些转录因子表达发生显著变化。该结果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玉米HCF136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4.
喻言  刘浩  匡崇婷  巩梦梦  董雷  曹慧 《土壤》2023,55(5):1035-1043
采集4种不同类型园地土壤,利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Illumina 测序技术,研究不同园地土壤细菌亚群的结构与功能分异。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园地整体细菌群落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而丰富、中等和稀有类群的α-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对于丰富的细菌亚群多样性指数,茶园和葡萄园较高,而桃园和菜园的多样性较低;而对于中等和稀有类群,桃园的多样性指数较高,而菜园、茶园和葡萄园的多样性较低。细菌群落组成分析表明,不同园地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均有较高的丰度。基于PCoA和UPGMA分析发现,细菌亚群组成在不同类型园地中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且丰富亚群之间的差异大于中等和稀有亚群。通过FAPROTAX预测分析,发现不同类型园地中,中等和稀有亚群所占据的功能种类数量比丰富类群多,且中等和稀有亚群在不同类型园地之间的功能差异大于丰富亚群。  相似文献   
25.
纤维是衡量大麦饲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其遗传机制解析对饲用大麦品种选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316份大麦品种为材料,连续2年种植于成都、康定两地,利用分布于大麦基因组上的75,289个SNPs对籽粒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利用TASSEL软件的混合线性模型,纤维素、半纤维素性状分别重复检测到65个、34个显著SNPs位点(P≤0.05/N),标记的平均解释表型变异率分别为13.18%、14.10%。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在3个及以上环境中重复检测到的显著相关位点分别为4个、1个, 2个性状检测到了相同的SNP位点,说明2个性状存在遗传相关性。纤维素性状挖掘到6个候选基因,半纤维素性状挖掘到1个候选基因,为大麦纤维的遗传与分子机理研究及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