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8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200篇
林业   271篇
农学   276篇
基础科学   268篇
  242篇
综合类   1238篇
农作物   96篇
水产渔业   140篇
畜牧兽医   586篇
园艺   209篇
植物保护   6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5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31.
采用0.005mol/LDTPA-TEA,Mehlich3(M3),1mol/LNH4OAC作为浸提剂,研究了不同浸提剂对根际与非根际潮褐土有效态Pb、Cd的浸提效果,从浸提剂的提取率、提取量与作物体内Pb、Cd积累量间的相关性方面进行比较和筛选。结果表明:无论Pb还是Cd,在供试根际、非根际土壤上其有效性均存在显著差异;3种浸提剂对根际、非根际土壤有效态Pb、Cd的提取率结果均为M3〉DTPA-TEA〉NH4OAC;对有效Cd,3种浸提剂提取量与作物Cd积累量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而对于有效Pb,DTPA提取结果与作物积累量相关性最佳。因此,认为DTPA是最适合供试土壤有效性Pb、Cd提取的浸提剂。  相似文献   
932.
 【目的】为分析2005-2007年间中国部分省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流行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了解其遗传演化规律,查明中国目前PRRSV流行毒株现状。【方法】应用病毒分离方法从中国4个省份在2005-2007年间采集的81份疑似蓝耳病病料中分离到36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应用RT-PCR方法对36株PRRSV现地分离株的ORF5基因和Nsp2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36株现地分离株均属于美洲型 PRRSV,ORF5基因全长均为603 bp,未发现有基因缺失或插入,编码约200个氨基酸,分离株推导氨基酸序列变异主要发生在9~39位;36个分离株中有15株PRRSV Nsp2基因全长为2 940 bp,21株PRRSV Nsp2基因全长为2 850 bp;发生Nsp2缺失的PRRSV在Nsp2基因第481位、532~560位发生了不连续缺失,共缺失30个氨基酸。与GeneBank中收录的14个PRRSV ORF5、Nsp2基因进行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比较和分析,系统进化关系显示,除B02-2005株可能与疫苗株有关外,多数现地分离株与Ch-1a株遗传距离较近,不同年份分离到的毒株与早期PRRSV分离株的同源性逐年降低。【结论】根据氨基酸变异情况对PRRSV现地分离株进行亚群聚类分析,发现36株现地分离株分别归属于以VR-2332为代表的4亚群,以BJ-4为代表的1亚群和以Ch-1a为代表的2亚群。进化关系表明PRRSV ORF5、Nsp2基因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均发生了较大变异,不同地区PRRSV分离株的遗传关系存在交叉现象,地域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933.
酶解法在鲢鱼内脏鱼油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淡水鱼类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如内脏等,为充分回收利用其中的鱼油成分,应用酶解法从鲢鱼内脏中提取鱼油.以鱼油提取率为指标,选择合适的蛋白酶,研究了酶解工艺条件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中性蛋白酶,比较容易提取鲢鱼内脏鱼油.最佳的酶解条件为液固比0.8:1、酶添加量1.67%、pH值7.8、酶解温度55℃时酶解时间3 h,鱼油提取率为17.2%.  相似文献   
934.
栽培方式与施肥对旱地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方法,对不同的栽培方式、氮肥及保水剂用量与半干旱地区旱 地玉米产量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覆膜膜内微集流沟播与覆膜穴播相比,增产8.7%,水 分利用效率提高9.97%,节水8.4%;施氮150.0kg/hm2比112.5kg/hm2和75.0kg/hm2分别增产 14.9%和31.8%,氮肥水分利用率提高12.74%~39.78%。  相似文献   
935.
用引进品种和宁波地方品种作亲本杂交,经过5年6代选育,育成优质高产绿豇豆新品种“绿豇2号”。表现为熟性早,从播种至嫩荚采收春季约60d、夏季约48d;豆荚绿色,平均荚长60.9cm、宽0.7cm,单荚质量18.6g;商品性佳、品质优;产量高,一般667m^2产量2000kg左右,比对照本地宁波绿带增产10%左右。  相似文献   
936.
黄土丘陵区坡改梯田土壤碳库组分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年限坡耕地改造梯田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为对照,分析了土壤碳库组分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坡耕地改造梯田后,土壤碳库组分变化显著,并随改造年限呈线性增加,30年后,土壤有机碳(TOC)、重铬酸钾易氧化态碳(EOC1)、高锰酸钾易氧化态碳(EOC2)、水溶性有机碳(DOC)、热水浸提有机碳(HWOC)、K2SO4浸提有机碳(CK2SO4)、碳水化合物(CHO)以及微生物量碳(MBC)较坡耕地增幅分别达146%、213%、196%、97%、246%、240%、234%和134%。相关性分析表明:TOC、EOC1、EOC2、DOC、HWOC、CHO和MBC与土壤主要肥力因子相关性显著,可以作为坡耕地改造梯田中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研究表明,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由于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土壤碳库含量较低,而坡耕地改造成梯田可以提高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937.
生态足迹是一种度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综合指标,在阐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概念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测算国道109线十七沟至清水河段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前后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前存在生态盈余0.242 702 hm2/人,建设后生态盈余为0.240 371 hm2/人.建设项目对地区生态压力影响较小;而且各项占用土地均在土地利用规划范嗣内,从生态学角度证明该工程项目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38.
北方风沙区砾石对堆积体坡面径流及侵蚀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为了研究砾石对工程堆积体降雨侵蚀规律的影响,采用室内人工模拟试验,以土质堆积体(砾石质量分数为0)为对照,研究了10%、20%和30%砾石质量分数堆积体边坡在模拟降雨条件下的径流水力特征、产沙过程及侵蚀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产流0~6 min,砾石促进堆积体坡面细沟间径流流动;产流12~30 min后,砾石阻碍堆积体坡面细沟径流流动;2)含砾石堆积体坡面粗糙度增大,水流流态变缓,水流速度降低,且均以层流为主。较土质堆积体而言,30%砾石质量分数堆积体坡面阻力系数增大88.8%~288.4%,弗汝德数降低28.9%~41.8%,水流速度降低0~45.8%;3)径流含沙量随产流历时经历快速降低-平稳过渡-波动上升3个阶段,土质及10%砾石质量分数堆积体高含沙水流现象频发,且随雨强增大,重力坍塌次数增加,重力侵蚀程度增强。20%、30%砾石质量分数堆积体发生高含沙水流的几率约为0。相对土壤流失比与砾石质量分数呈极显著负指数函数关系;4)土壤剥蚀率与各侵蚀动力参数均可用简单线性函数关系描述,单位径流功率是描述风沙区土质和10%砾石质量分数工程堆积体侵蚀产沙的最优因子,径流功率是刻画20%、30%砾石质量分数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参数更为合理的因子。结果可为全国范围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模型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39.
为了探讨以土壤结构体为单元的耕层构造定量方法,该文利用犁耕生成的土壤结构体2D图像计算其质量-径级分布。分别以30°、45°、60°及90°拍摄获取土壤结构体的数字图像,计算土壤结构体各径级区间的几何指标,拟合质量-径级分布模型。结果表明土壤结构体的棱角性和形状指数随径级增大而增加,但矩形度随之减小;以60°拍摄所得的土壤结构体质量-投影面积关系的拟合精度最高,各粒径区间R2均不低于0.89;数字图像筛分与手工测量所得的土壤结构体质量-径级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数字图像筛分是从2D投影面信息获取土壤结构体质量-径级分布的准确方法;相对于Weibull和Rosin-Rammler模型,用Gaudin-Schuhmann模型拟合获得的土壤结构体质量-径级分布效果较优,用该模型拟合数字图像筛分所得的土壤结构体质量-径级分布,R2为0.98;相对于干筛法,数字图像筛分方法的划分的径级区间更精细,所得的模型拟合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940.
美国航空静电喷雾系统的发展历史与中国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航空静电喷雾系统是传统静电喷雾技术在空中操作平台上的专门应用,是航空植保技术的重要内容。美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开展航空静电喷雾的技术研究,本文着重介绍了美国航空静电喷雾系统近50a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的测试工作,包括航空静电喷雾系统的早期研究和持续改进,以及最终的系统模型确定。航空静电喷雾系统可有效减少施药液量和提高药液沉积量,但是仍然存在如何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和减少下风处的喷雾飘移等方面的问题,航空静电喷雾系统针对不同作物和病虫害的适用范围和最佳作业条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然而,航空静电喷雾系统的巨大优势已经奠定了其在现代农业航空发展中的地位,随着不断的试验研究和评估,现代航空静电喷雾技术必将继续支持农业航空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