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24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7篇
  3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河南和河北冬小麦区假禾谷镰孢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运用ISSR-PCR技术揭示中国河南和河北省冬小麦区6个地理群体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菌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筛选的17个ISSR引物对从河南和河北冬小麦区收集的166株假禾谷镰孢菌株进行扩增。根据群体扩增的结果,用POPGENE version l.32软件计算各项遗传多样性参数。根据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相似系数,用NTSYSpc version 2.11软件进行群体聚类分析。【结果】从97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了17个多态性较好的引物,用这17个引物对河南和河北冬小麦区的166株假禾谷镰孢菌株进行扩增,共扩增出234个DNA片段,其中多态性位点为218个,占总扩增片段的93.16%。平均每个引物可以扩增出13.76个条带,扩增产物大小在150-2 500 bp。POPGENE分析表明,6个地理群体的多态位点数在58-208,平均为124;多态位点百分率在24.79%-88.89%,平均为52.92%;有效等位基因数在1.1548-1.3293,平均为1.2584。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在地理种群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在0.0897-0.2069,平均为0.1548;Shannon’s信息指数在0.1337-0.3257,平均为0.2368,这表明不同地理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河南北部地区的Shannon’s信息指数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最高,表明该地区假禾谷镰孢菌株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河南南部地区的Shannon’s信息指数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最低,表明该地区假禾谷镰孢菌株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最低。遗传相似性分析证明,河南北部地区假禾谷镰孢种群和河南东部地区种群最近,河南南部地区假禾谷镰孢种群和河南东部地区种群最远。6个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571,群体内为0.8429,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的多样性。6个地理群体间的基因流Nm为2.6819,说明不同地理群体假禾谷镰孢菌株间存在较大的基因流动。6个地理群体总基因多样度Ht为0.1837,各地理群体内基因多样度Hs为0.1548,地理群体间基因多样度Dst为0.0289,这说明相同地理来源的菌株有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966时,可将6个地理群体划分为2个不同的类群。第Ⅰ类群包括河南北部、河南东部、河南中部、河北中部和河南西部地区,河南南部地区属于第II类群。【结论】河南和河北冬小麦区小麦茎基腐病假禾谷镰孢6个地理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与其地理来源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不同地理群体假禾谷镰孢菌株间存在较大的基因流动。  相似文献   
42.
黄淮地区主推小麦品种对根腐病抗性的初步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根腐病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以小麦根腐病病原菌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LK030093分离物为接种菌株,对黄淮麦区主推的89个小麦品种进行了室内盆栽苗期抗性和田间病圃成株期抗性鉴定,并采用病情指数法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中没有免疫和高抗品种;在室内盆栽接种鉴定中,仅郑麦9962表现为抗病,平安8号和周麦24表现为中抗,淮川916、西农919等33个品种表现感病,平安3号、济麦23等53个品种表现高感,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1.12%、2.25%、37.08%和59.55%;在田间病圃成株期鉴定中,洛麦22、泛麦5号表现为抗病,郑麦9962、阜麦936等19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周麦27、济麦20等35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兰考906、石麦12等33个品种表现为高感,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25%、21.35%、39.33%和37.08%。可见,黄淮麦区主推品种对小麦根腐病的整体抗性较差,需要尽快加强抗病资源筛选和抗病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43.
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严重危害我国黄淮海地区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原物之一。为揭示该线虫侵染后合胞体建立早期病原与宿主细胞的互作机制,以H.filipjevi易感材料温麦19和抗性材料抗线2号为研究对象,应用real time PCR分析了线虫侵染后不同时段10个可能与防卫相关的UniGenes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细胞结构相关的基因UniGeneAK335102(GenBank ID,下同)在抗线2号中的表达量高于温麦19,而另一个与细胞结构相关的UniGeneDR737925在温麦19中的表达量高于抗线2号。与应激相关的一个UniGene JV948284在侵染后各时段,在温麦19中的表达量均远高于抗线2号。与抗性相关的UniGene JP233598在接种线虫3 d以后,在抗线2号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温麦19;UniGene JP852719(Ascorbate peroxidase)基因在抗、感材料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UniGene(CV767657)TIFY 3A-like protein在温麦19中的表达量随接种后时间延长而降低,而在抗线2号中的表达量仅在接种后3、9 d时的表达量相对较高。信号转导相关UniGeneCD87797与WRKY转录因子家族UniGeneEU665453,在温麦19中的表达量随接种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但在抗线2号中则逐渐降低。MYB转录因子UniGene JF951950的表达量在温麦19中接种早期较高,而在抗线2号中接种后期较高;另一MYB转录因子UniGeneAK330737(similarity to Os06g0258000)在抗线2号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温麦19。综上所述,在菲利普孢囊线虫侵染后的早期,10个可能与防卫相关的基因表达模式在抗性和易感材料中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此结果对揭示小麦对菲利普孢囊线虫抗、感的分子机制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44.
植物有机质处理土壤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12种植物有机质处理土壤,在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它们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黄瓜植株生长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蓖麻叶、麦糠、楝叶和花生饼粕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较好,分别达到70.44%、68.17%、56.09%、54.92%;田间小区的试验结果与盆栽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防效较好的有麦糠、楝叶、蓖麻叶和菜籽饼粕4个处理,防效分别达到71.55%、69.99%、63.14%和62.19%。通过分析应用不同植物有机质处理地土壤对黄瓜植株的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以及株高的影响,发现麦糠、楝叶、松树锯末和菜籽饼粕对黄瓜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促生作用,其中麦糠的促生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5.
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Fp)是我国黄淮麦区小麦茎基腐病(Fusarium crown rot of wheat)的优势病原菌,目前该病害呈不断蔓延和为害加重的趋势.本研究从五月中旬小麦灌浆期至玉米收获期,在河南开封和焦作田间调查采集小麦茎基腐病样,对13份小麦茎秆和小麦残茬上...  相似文献   
46.
小麦品种抗禾谷胞囊线虫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小麦品种抗胞囊线虫病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不同抗、感品种根系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品种抗性与侧根数量呈负相关,抗病品种侧根数量比感病品种少。对苗期和分蘖期侧根横切面石蜡切片观察发现,感病品种侧根横切面表皮的薄壁细胞圆形,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空隙较大,排列疏松;抗病品种侧根横切面表皮的薄壁细胞是椭圆形或方砖形,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空隙比较小,排列比较紧。根系分泌物对胞囊线虫卵孵化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对胞囊线虫病的抗性与根系分泌物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7.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了筛选小麦全蚀病的高效防治药剂,对8种种子处理剂(敌萎丹、立克秀、全蚀净、烯唑醇、扑力猛、多茵灵、适乐时和三唑酮)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盆栽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敌萎丹对小麦全蚀病菌茵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24mg/kg;其次是立克秀、全蚀净和烯唑醇,EC50分别为0.33、0.41和0.43 mg/kg;扑力猛和多茵灵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EC50均在1.5mg/kg以下;适乐时和三唑酮抑茵效果较差.盆栽拌种试验结果表明,全蚀净防效最好,为83.3%;其次为敌萎丹,防效为81.12%;立克秀、烯唑醇和扑力猛防效也都达到70%以上.大田拌种试验结果表明,全蚀净防效最好,防效达到72.09%;防效在50%以上的处理有敌萎丹和适乐时,防效分别为55.56%和50.29%.综合评价认为,全蚀净和敌萎丹为防治小麦全蚀病的较好种子处理荆.  相似文献   
48.
49.
应用卫星遥感监测、样地调查等方法,监测调查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及林地草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保护区内违建项目已全部退出,设施设备和垃圾全面清理,退出场地通过平整覆土、植树种草进行了植被恢复,开发建设活动干扰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根本整治。开展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国家主导区域联动的生态保护管理新体制初步建立。分析了生态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祁连山生态治理和国家公园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0.
为了解小麦品种中育6号对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ilipjevi)焦作博爱群体和燕麦孢囊线虫(H.avenae)郑州荥阳群体的抗性遗传特点,在前期对该品种对两种禾谷孢囊线虫群体抗性鉴定的基础上,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分析了温麦19×中育6号杂交组合F2代群体抗性分离状况.结果表明,中育6号对两种禾谷孢囊线虫的抗性表现均为数量性状遗传,且由一对主基因控制.其对H.avenae郑州荥阳群体的抗性存在负向部分显性,是显性基因和加性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以加性效应为主,抗性主基因遗传率为59.35%;对H.filipjevi焦作博爱群体的抗性表现为负向完全显性效应,主基因遗传率为38.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