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20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陆地棉中赤霉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时空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赤霉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在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中的相对定量方法,对中棉所49材料植株体内的赤霉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幼苗期茎组织内除GA2ox1基因外,其余各基因表达量相对较高。开花期根中GA2ox1、GA3ox1、GID1B,茎中CPS1、GA20ox1、GA3ox1、GID1B和叶中GA3ox1基因表达量上调;吐絮期根中GA2ox1和GA3ox1基因表达量上调,其余基因下调,茎中KS、GID1B基因表达量下调,其余基因上调,其中以GA2ox1上调幅度最大,叶中GA2ox1基因表达量下调,其余基因上调。结果表明,开花期,茎中GA20ox1基因的高表达为植株茎的伸长及果枝发育提供必要的活性赤霉素水平,GA3ox1基因可能与开花成铃有关;吐絮期,随着根茎组织的木质化,根茎中GA2ox1基因表达量逐渐升高以降低活性GAs合成,而叶组织中GA3ox1和GA20ox1基因表达量上调,则为棉桃生长发育与脱水成熟提供必要的激素水平。棉花通过改变植株体内赤霉素合成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来调控植株的生长发育,且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各目的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为深入研究赤霉素对陆地棉的调控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加快利用赤霉素进行品种改良与种质创新。  相似文献   
22.
总结了优质、丰产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19在河南省安阳县和内黄县的种植表现,初步总结了该品种的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3.
介绍棉花新品种中棉9934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4.
为提高杂交组合配制的准确性,加快棉花优异种质的创育,建立了选用优良异缘亲本并结合优势组合的大群体在多生态交叉环境下进行筛选的育种方法。事实证明,应用该方法克服了选配组合的随机性和盲目性,使育种目标更明确,选配组合更精确,加快棉花品种的选育进程,提高育种效率,为棉花育种提供了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基础材料,同时对棉花育种的理论和实践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棉所49的选育过程为例对该育种方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5.
为完善棉花-花生间作配套栽培技术,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简化栽培模式下棉花与花生不同间作密度配置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及密度与其产量关系较为紧密且复杂,同时棉花与花生也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另一方产量;其中棉花产量构成因素与棉花密度互作对皮棉产量具有较高的正效应,但棉花密度的平方、花生株高与分枝数互作均对皮棉产量产生较高的直接负效应;花生密度与饱果数互作、衣分与花生分枝数互作对花生产量均具有较高的正效应,而棉花密度的平方、棉花株高与果枝数互作均对花生产量具有较高的负效应。在简化栽培模式下,棉花与花生的密度分别为3.75万株·hm-2和15.0万株·hm-2时,可以较好地协调群体和个体的关系,有利于棉花-花生间作总产量和总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26.
简化整枝与种植密度对中571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适宜简化栽培管理的棉花新品系中571为材料,于2013―2014年在河南安阳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整枝方式(传统整枝和简化整枝)与种植密度(4.5万株·hm-2、7.5万株·hm-2、10.5万株·hm-2、13.5万株·hm-2和16.5万株·hm-2)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铃数与铃重逐渐降低,衣分变化则相对较为稳定,而整枝方式和整枝方式×种植密度互作对皮棉产量构成因素无显著影响。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在年份间有所差异,其中2014年增加密度对产量无显著影响,但2013年显著降低了产量。在4.5万株·hm-2和7.5万株·hm-2密度下,简化整枝分别比传统整枝增产2.2%和3.7%(2年平均);而在13.5万株·hm-2和16.5万株·hm-2密度条件下,整枝方式对产量的效应受年份影响较大。在4.5万~7.5万株·hm-2密度条件下,简化整枝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单株铃数与铃重,进而保持较高的产量,有利于棉花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27.
盐胁迫下棉花K~+和Na~+离子转运的耐盐性生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究棉花的耐盐机制,以中棉所49、中棉所35和中51504为材料,研究了盐胁迫对棉花幼苗的生长及K+/Na+平衡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50 mmol·L-1 Na Cl处理对幼苗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降低了叶片的光合速率(Pn)、PSⅡ实际光量子产额(ΦPSII)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增加了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 N)。与中棉所49和中棉所35相比,中51504的干物质累积受盐胁迫影响最小,且保持较高的Pn、ΦPSII、ETR和q N值及较低的ETR/Pn值。盐胁迫提高了棉花组织中Na+的浓度,降低了K+的浓度;但中51504组织中保持了相对较低的Na+浓度和较高的K+浓度,维持了较高的K+/Na+比;通过非损伤微测技术(NMT)测定的离子流结果也表明,中51504的根系对Na+有较强的外排能力,而对K+有较强的保留和向地上部转运能力。能够有效地调节Na+和K+的跨膜转运进而维持K+/Na+平衡是棉花耐盐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8.
为评价杂交棉新品种的丰产稳定性以及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效应,以参加2006年和2007年黄河流域棉区春棉组区域试验的5个杂交棉品种及对照品种的试验结果为数据材料,对杂交棉品种的丰产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皮棉产量受多因素影响,其中SGKz927和锦科杂1号丰产稳定性好,综合评价高。并对杂交棉主要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与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铃重和衣分与产量的关系均较为紧密,其中铃重对产量的效应衣分,同时其他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形成也有间接贡献。杂交棉高产育种以选育高铃重兼高衣分指标为主,同时也要注意协调好与其他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在追求高产的同时还要谨防纤维品质的下降。  相似文献   
29.
产量是评价棉花品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只有收获后才能知道棉花品种的产量高低。为了缩短育种年限,降低育种盲目性,提出了1种产量预测方法,即以产量和籽指的相关指标为基础,对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棉籽壳仁比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筛选棉花高产材料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0.
陆地棉低世代群体纤维品质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功能注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纤维品质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s)定位及其基因功能注释,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个纤维品质有差异的陆地棉品种(系)中棉所49和396289为亲本构建F2群体,以高密度遗传图谱为基础,对3个环境的F2:3家系做包括细度和成熟度等在内的7个纤维品质性状QTLs定位,利用直系同源基因簇(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COG)、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等数据库对QTLs做基因功能注释。【结果】获得157个与纤维品质有关的QTLs,分布于20条染色体上,A03、A04、D02、A11和D07等有较多性状的QTLs聚集,可能是控制纤维品质性状的关键染色体。共获得13个稳定QTLs,其中qFL-A03-1和qFin-A11-4在3个环境中重复出现,另有9个QTLs则在2个环境中重复出现。通过COG、GO和KEGG对QTLs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共获得4 763个候选基因,3个数据库分别注释到2 416、4 188和2 512个基因,在稳定QTLs中共注释到429个基因,其中一些基因可能与纤维品质关系密切。【结论】利用高通量测序获得的高密度遗传图谱有助于获得较多QTLs,有利于纤维品质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及性状的改良,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