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固始鸡白细胞介素18全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GenBank发表的鸡IL-18cDNA基因序列,自行设计1对引物,应用RT-PCR技术,无需用非特异性免疫原如ConA,PHA等刺激分离的脾淋巴细胞,直接提取总RNA,扩增固始鸡IL-18基因,并进行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获得了固始鸡IL-18基因全序列,其大小为597 bp;序列比较分析发现,克隆的固始鸡IL-18基因与Schneider报道的鸡IL-18基因序列核苷酸同源性为99.8%,有1个碱基发生非同义变异,氨基酸同源性为99.5%;固始鸡与人和其他动物的LI-18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IL-18基因存在种属的差异性,亲缘关系越近,同源性越高.  相似文献   
52.
为优化对小麦赤霉病有诱导抗性的绿色无害诱抗剂,选取了硝普钠、水杨酸、氨基寡糖素和苦参碱四种诱抗剂进行复配,进行了不同复配诱抗剂的大田诱抗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复配剂2号和3号能显著降低赤霉病危害,相对防效分别达到36.23%和61.13%,但不及专用杀菌剂43%戊唑醇悬浮剂的防治效果(88.1%)。通过提前喷施赤霉病复配诱抗剂预防小麦赤霉病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作为一个新的技术途径来考虑。  相似文献   
53.
为了获得产纤维素酶的芽孢杆菌,从河南省不同地方采集玉米地、秸杆垛的土壤样品58份,利用刚果红平板法分离产纤维素酶的芽孢杆菌,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纤维素酶活,结合菌落特征、显微形态、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DNA序列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样品中分离出的42株产纤维素酶菌株中筛选出一株产纤维素酶较高的菌株B.LY02,纤维素酶活力可达0.5351U/mL。该菌株呈短杆状,革兰氏染色阳性,能形成芽孢。基于16S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表明该菌株与Bacillus licheniformis strain CICC10095的亲缘关系最近,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6.5%,因此鉴定该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54.
分析长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为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采用2008、2013、2018年3期Landsat 8 TM遥感影像资料为数据源,依托ENVI与Arcgis技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对产生变化的驱动因子做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8年,长江流域(912 510 km2)林地、耕地与草地面积占据较大优势,2018年林地、耕地与草地面积分别为874 019 km2(49.08%)、428 188 km2(24.04%)、247 435 km2(13.89%)。研究期间,土地利用结构类型总体变化为“林地(0.133%)、草地(0.246%)、湿地(0.319%)、建设用地(5.591%)面积增加明显,耕地面积减少,未利用土地保持相对平稳”的特点。2)斑块类型分析表明,林地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降低;草地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增加;建设用地景观类型面积扩大,但在空间布局上更加集中。3)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表明,人类活动与城镇化建设活动导致土地空间不断分散和破碎化,景观异质性增加。长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主要驱动因子分别为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城乡人口结构、工业污染物排放。基于上述分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应减量优化与高效;上游、西北与西南等地推进草原景观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应加强工业用地的整治;科学规划长江流域土地空间布局,构建长江生态大廊道。  相似文献   
55.
过量的化肥施用导致土壤退化,降低耕地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合理地培肥土壤是作物稳产、增产的关键,为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施用有机(类)肥料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综述了有机(类)肥料种类、制造工艺、产品标准以及施用有机(类)肥料对作物产量、作物养分利用率、土壤物理结构和养分含量的影响,探讨了施用有机(类)肥料条件下农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分析了当前有机(类)肥料研究和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有机(类)肥料在未来农业中的研究方向和应用进行了展望,为实现绿色可持续性生产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6.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稻-麦两熟制中接种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与不同施氮量(250、260和270 kg/hm~2)对还田稻秆氮素的释放量、土壤酶活性、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显著增加了250 kg/hm~2和260 kg/hm~2施氮量下土壤蛋白酶和脲酶的活性、小麦全生育期稻秆的总氮素释放量以及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接种AM真菌对260 kg/hm~2与270 kg/hm~2施氮量下小麦的千粒重和产量无显著影响,但均显著高于250 kg/hm~2施氮量和空白对照下的。因此,在秸秆还田条件下,260 kg/hm~2施氮量+接种摩西球囊霉菌剂为本试验的最佳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57.
不同播种方式对稻茬晚播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在阴雨天气影响下,稻茬晚播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罗麦10号为研究对象,研究在稻茬小麦晚播情况下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零共生小麦在播种期提前19 d情况下,全生育期增加17~19 d,成熟期提前1~2 d,有效穗数增加2.1%~4.6%,穗实粒数增加1.8~7.2粒,千粒重增加1.4~1.9 g,产量增加7.2~27.1 kg/667 m~2,同时对稻茬晚播小麦的茎秆性状也有显著的影响。在水稻迟收又遇到连阴雨天气的情况下,选择零共生套播种方式可以使小麦生育期和产量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58.
为明确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稀施保对玉米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选择玉米品种苏玉29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生育期、不同施用量、不同调节剂3个试验,以清水处理为对照,研究稀施保对玉米植株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明确植物生长调节剂稀施保的应用时期、施用量及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稀施保在14叶展开期(大喇叭口后期)、375 mL/hm~2用量时应用效果最佳。可以显著降低植株株高,提高抗倒能力,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9.
【目的】试验旨在对鸡胚胎致死性异常视觉蛋白1(embryonic lethal abnormal vision like 1,ELAVL1)基因的CDS区进行克隆、表达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以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 embryo fibroblast, CEF)cDN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ELAVL1基因CDS区序列,构建pMD19-T-ELAVL1克隆质粒。以pMD19-T-ELAVL1为模板进一步构建pET-32a-ELAVL1原核重组表达质粒,使用IPTG对重组菌株进行诱导表达,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蛋白表达情况。通过在线软件对ELAVL1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鸡ELAVL1基因CDS区长981 bp,编码326个氨基酸,与鸭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斑马鱼亲缘关系最远。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诱导表达重组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形式表达,其分子质量大小约55 ku。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ELAVL1蛋白分子质量为36.10 ku,分子式为C1587H2494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下简称"黄三角经济区")的生境质量开展研究,揭示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为该区生态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基于2000,2010和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分析黄三角经济区生境质量演变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①耕地和湿地为主要用地类型,建设用地和湿地不断增加,以耕地、草地、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和湿地转换为主要变化方向;②黄三角经济区生境质量整体上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中等、较高和高生境质量的面积达82%以上,并且生境质量趋于提升,但呈现较低、中等、较高减少,而高、低生境质量持续增加的"中段缩减,两端增长"发展特征;③黄三角经济区生境质量呈显著空间异质性,以湿地为主的滨海及黄河沿岸区域生境质量较高,而建设用地和耕地分布区生境质量较低;④土地利用程度与生境质量呈显著负相关性,且相关性不断增强。[结论] 在黄三角经济区高等级生境质量区应加强连通性保护,在生境退化严重的建成区应加强绿色空间建设以改善生境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