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6篇
  7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针对保护性少耕作业中集深松、整地、施肥、播种一体化的农艺技术要求,课题组以牵引装置——轮式拖拉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拖拉机牵引附着性能的分析,获得最佳工作参数,明确了影响拖拉机牵引附着性能与牵引效率的主要因素并验证了整机动力学分析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测试并计算出了配套耕整播一体机下拖拉机的挂钩牵引力、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等技术参量。结果表明,拖拉机挂钩牵引力随着耕作速度的加快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当实际耕作速度在2.64 km/h~8.80 km/h(分别为2.64 km/h、3.52 km/h、4.40 km/h、5.28 km/h、6.16 km/h、7.04 km/h、7.92 km/h、8.80 km/h)范围内变化时,拖拉机挂钩牵引力降幅分别为25%、20%、16.67%、14.28%、12.5%、11.11%、10%,拖拉机耕作速度介于2.64 km/h~4.40 km/h之间,可以发挥较大的挂钩牵引力。拖拉机传动系统效率随着耕作速度的加快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当实际耕作速度在2.64 km/h~8.80 km/h范围内变化时,沼泥地、已耕地、沙壤土条件下拖拉机传动系统效率平均增幅分...  相似文献   
32.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地表土壤风蚀原位测试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定量评价风洞中心风速、植被盖度及交互作用对草原地表风蚀的作用情况,按正交试验设计方案,采用野外风洞原位测试方法,进行了草地土壤风蚀试验.分别用灰色关联度、极差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理论,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输沙率影响主次顺序为:中心风速、植被盖度、二者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3.
植被覆盖地表抗风蚀性能的测试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定量评价净风吹蚀下植被覆盖地表的抗风蚀性能,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对试验区地表进行原位测试.结果表明:不同风速下土壤风蚀量随植被盖度的增加呈指数规律减少,土壤防风蚀的植被盖度在30%以上较为显著;当风速为10m/s以上时,试验区的有效防风蚀植被盖度须达到40%以上,当风速为14~18m/s时,其有效植被盖度须达到60%~80%的水平.  相似文献   
34.
针对中国阴山北麓旱作农田风蚀比较严重的现实,将旱作农田地表铺设不同覆盖度和粒径的砾石后进行风洞试验,旨在探索砾石覆盖度和粒径在抑制旱作农田土壤风蚀效果方面的作用,为采取合理的防风蚀措施提供技术依据。利用野外风洞原位测试方法,完成了6种风速下对应净风和挟沙风时的不同砾石粒径和覆盖度下的旱作农田土壤风蚀测试。结果表明:无论净风还是挟沙风,增加砾石覆盖度,旱作农田抗风蚀效率均提高,但当砾石覆盖度超过28%后,其对提升抗风蚀效率作用不大;在相同覆盖度下,随砾石粒径的增加,输沙量、抗风蚀效率略有变化,但不明显;将耕  相似文献   
35.
干旱和UV-B对两种牧草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干旱胁迫、紫外线辐射胁迫及二者协同胁迫下,研究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和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 Keng.)幼苗的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幼苗在不同逆境下抗氧物质和生长指标差异不明显,说明二者具有相同的防御机制;在UV-B辐射和干旱胁迫下,株高、叶片含水量、叶面积、鲜重和干重均呈下降趋势,POD(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CAT(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Pro(脯氨酸)和AsA(抗坏血酸)含量升高;但在二者协同胁迫下,鲜重、干重、叶片含水量比干旱胁迫下均有所提高,株高和叶面积比UV-B胁迫下也有相应提高,证明在协同胁迫下,幼苗具有较强抵抗力;这可能是在干旱胁迫下脯氨酸(Pro)和抗坏血酸(AsA)显著增加增强了植株对UV-B辐射胁迫的抵抗力,同时在UV-B胁迫下植物产生大量的抗氧系统酶,因而有利于清理对干旱胁迫产生的有毒物质,同时有些活性蛋白等物质的产生将会增加细胞内渗透压,有利于保持水分,增强植物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36.
通过小麦盆栽试验,研究在地下滴灌系统中注入少量除草剂氟乐灵,采防止作物根系侵入滴头造成堵塞.通过施药与不施药对比,发现施药时滴头周围的根密度降低,表明氟乐灵有抑制小麦根系生长的作用.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得出施药时间、施药浓度和施药量对小麦根密度降低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其中影响程度由主到次的顺序分别为施药时间、施药量和施药浓度,最优的方案组合为出苗后25~40 d、施药浓度为0.9 g/L、施药量为0.046 g.  相似文献   
37.
气吹辅助式深松机具有负载多变性,非线性,大滞后的特点。为保证其深松的气压稳定性与喷射精度,设计一种模糊PID的恒压变量控制系统,该系统由气压传感器、MEMS深松传感器、电机、小型柴油机、电磁阀与单片机组成。控制策略利用Matlab的Simulink中的Fuzzy Logic Controller制定模糊控制规则,并将模型生成C代码,编译后在MC9S12XS128中进行实际控制。该系统达到稳态的时间相比传统PID控制方式缩短20 s,超调量相比传统控制方法小43%,气压波动量约±0.36 kPa。  相似文献   
38.
作物残茬覆盖农田地表土壤抗风蚀效应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野外移动式风蚀风洞原位测试方法,对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不同作物残茬覆盖的农田土壤抗风蚀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地表的风蚀量随地表作物残茬盖度的增大而减小;在高风速下随残茬盖度的增大,其抑制风蚀效果愈加显著.农田土壤的风蚀模数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在12~18 m/s风速时保护性耕作农田风蚀模数比传统耕作农田降低40.42%~77.42%.风蚀模数随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保护性耕作带宽度达到5.25 m以后,具有更加显著的抗风蚀效果.  相似文献   
39.
保护性耕作农田抗风蚀效应多因素回归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定量评价风洞中心风速、留茬高度、植被盖度及交互作用对保护性耕作农田风蚀的影响,按均匀试验设计方案,采用野外风洞原位测试方法,完成了保护性耕作农田抗风蚀效应多因素试验。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理论,建立了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风蚀模型。分析表明:各因素对输沙率作用的主次顺序依次为:中心风速、植被盖度、留茬高度;对截留率作用的主次顺序依次为:留茬高度、植被盖度、中心风速;各因素对输沙率、截留率交互作用规律相同,由主到次为:留茬高度×植被盖度、中心风速×植被盖度、中心风速×留茬高度。结果证明,保护性耕作农田的抗风蚀机理,不仅受单因素的影响,还与中心风速、留茬高度、植被盖度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0.
保护性耕作农田地表风沙流特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土壤风蚀是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该文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对保护性耕作农田和传统翻耕农田进行原位测试,对比分析保护性耕作农田地表风沙流特性,探讨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机理,为防治农田土壤风蚀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与对照秋翻地相比,由于直立残茬的作用,保护性耕作农田能迅速降低近地表风速,特别是在残茬高度内改变了风速随高度变化的对数规律,风速随高度的降低而急剧减小。其风沙流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异,风沙活动层主要集中在180~400 mm高度范围内,占总输沙量的67.94%~69.28%,最大输沙率出现在距地表240 mm高度上,风沙流结构呈现出类似象鼻形状的“象鼻效应”。风沙流总输沙率也明显小于对照秋翻地,保护性耕作是一种防治农田风蚀沙化的有效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