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对矮秆高粱在辽宁西部地区适宜种植模式进行试验研究,为矮秆高粱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以矮秆高粱辽杂37号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二比空、三比空、大垄双行、一穴双株以及常规种植方式(CK)等5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高粱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比空和大垄双行种植方式较常规种植方式增产效果显著,大垄双行产量为9969.8kg/hm~2,二比空产量为9909.6kg/hm~2,分别比常规种植增产9.7%和9.0%,并使其群体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在开花期和灌浆期,二比空、大垄双行处理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分别较常规种植高6.68%和7.91。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_2浓度、蒸腾速率在各处理之间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净光合速率的表现为二比空、大垄双行与常规种植处理达显著水平;气孔导度表现为二比空、大垄双行处理显著高于一穴双株和常规种植处理,而胞间CO_2浓度则表现相反。蒸腾速率的表现为二比空、大垄双行、三比空、一穴双株均高于常规种植,且达显著水平。可见二比空和大垄双行种植方式有助于矮秆高粱光合条件的改善,可作为辽西地区矮秆高粱高产首选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辽杂18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宗绪 《中国种业》2015,(11):47-48
为发挥辽杂18号的产量潜力,探求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辽杂18号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粱种植密度的增加,高粱叶面积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差异显著,从开花期以后叶面积指数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12.0万株/hm2和13.5万株/hm2密度下叶面积指数下降较快;种植密度较生育进程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干物质积累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从产量构成方面看,单穗重、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辽杂18号在种植密度为10.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在实际生产中,推荐辽杂18号的种植密度为9.0万~1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23.
辽西地区高粱不同种植模式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在辽西地区不同的种植栽培模式对株高影响不大,但对穗长、千粒重、叶面积有一定的影响;对高粱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二比空、三比空(均匀密度)、三比空(密疏密)、大小垄、一穴双株、覆膜、微集水7种种植模式较常规种植模式增产2.78%~15.86%,其中覆膜种植模式较常规种植模式增产15.86%,因此,通过改变高粱传统种植方式,可以达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4.
优异耐旱种质资源鉴定及耐旱指标筛选研究对于挖掘耐旱基因和提高耐旱育种效率具有重要作用。2019—2020年以30份谷子种质为试材,采用随机不完全区组设计(alpha-格子设计),设干旱胁迫(DS)和正常供水(CK)2个处理,考察了谷子农艺性状的耐旱系数,通过综合评价指标耐旱性度量值D对供试谷子材料的耐旱性进行鉴定。联合方差分析表明:土壤水分环境和基因型显著影响谷子农艺性状,而且基因型与土壤水分环境的互作显著影响谷子生长性状,但对产量性状的影响不显著(千粒重除外)。t测验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效果显著(千粒重除外)。主成分分析将11个单项耐旱评价指标转化为3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1.27%。第一主成分相当于5.866个原始指标的作用,可以解释53.327%的方差,其中株高、倒二叶叶面积、茎叶干重、穗长、穗重、穗粒重指标载荷系数绝对值较大;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的是穗颈长和穗粒数指标;第三主成分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茎节数、千粒重和产量指标。依据D值非加权组平均法聚类分析,将供试谷子材料耐旱性分为5类。判别分析表明株高和穗重可作为谷子全生育期耐旱性鉴定首选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确定耐旱性评价指标D值,通过D值可对谷子全生育期耐旱性进行有效可靠的鉴定。  相似文献   
25.
为探究较好的高粱大豆合理间作模式,选用中高秆高粱辽杂 19、矮秆高粱辽杂 37 和大豆辽豆 29 作为试验材料,设置 3 种高粱和大豆间作比例,分别为 2∶2、4∶2、2∶4,3 个品种单作为对照,分析不同株高高粱品种和大豆间作对高粱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模式对比,合理的间作模式有利于提高高粱茎粗,增加高粱干物质积累,中高秆品种辽杂 19 高粱大豆在间作比例 2∶4 处理下产量最高,为 10141.8kg/hm2,矮秆品种辽杂 37 在间作比例 2∶2 处理下产量最高,为8897.5kg/hm2。以上 2 个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间作效果最好,是较为合理的间作模式,在辽西地区农业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