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35篇
  13篇
综合类   6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31.
为研究新疆干旱区盐碱地无膜覆盖滴灌对春小麦的生长及产量影响,通过测坑试验设置了315、3 600、405、450 mm四个灌溉定额处理.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株高与灌溉定额呈正相关,灌溉定额450 mm时株高最高;地上部分干生物量随灌水处理的不同差异不明显,全生育期内呈抛物线型变化,出苗后70 d地上部分干生物量达到最大值;产量在360 mm和450 mm灌溉定额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他处理差异不明显,360mm灌溉定额处理获得产量最大值.盐碱地滴灌春小麦适宜灌溉定额为378mm.  相似文献   
32.
滴灌对北疆复播油葵耗水和生长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节水和增产是干旱区北疆农业发展的双重目标,采用滴灌与复播油葵种植相结合的方式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实现粮油增产的有效途径。该文以北疆复播油葵为研究对象,在石河子大学节水灌溉试验站标准农田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滴灌灌溉定额对油葵耗水、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效应,定量分析了灌溉定额、蒸发蒸腾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滴灌油葵的节水灌溉制度。结果表明,复播油葵现蕾期和开花期两个生育期的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比例超过57%,是油葵生长过程中的两个需水关键期,不同灌水定额对油葵株数、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均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而采用中等灌溉量可以满足节水和增产的双重目标。滴灌复播油葵节水灌溉制度为:灌溉定额286mm,灌水6次,其中苗期和灌浆期灌水量均为47.67mm,现蕾期和开花期灌水量均为95.33mm。  相似文献   
33.
棉花膜下滴灌田间耗水规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在地膜下进行滴灌不仅可以减少地面水分蒸发,还可以避免深层渗漏,因此,这是一项地膜栽培与节水灌溉技术相结合的措施。本文针对膜下滴灌的田间耗水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棉花各生育阶段的耗水能力以及根系主要吸水层分布,为制定该技术的灌水制度提供了有益的根据。  相似文献   
34.
针对复种作物生长季节的特殊性,研究复种大豆田土壤温度在0~100cm深度土壤剖面的分布、日变化,生育阶段的动态及灌水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受大气温度昼夜变化影响的土层临界深度为40cm,0~40cm土壤温度以24h为周期呈准正弦曲线波动,其振动变化幅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趋于平缓;土壤温度日变化呈上升和下降2个变化阶段,升温速率明显大于降温速率;适宜的灌水定额具有提高土壤温度的效果,360mm灌溉定额处理土壤温度最高,小灌溉定额和大灌溉定额均不利于提高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在大豆生殖生长阶段内宽行温度始终高于窄行但温差随生育期推移趋于一致,且土壤温度随时间推移呈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5.
利用大型称质量式蒸渗仪,分析了滴灌条件下小麦-复玉米蒸散耗水过程。结果表明,中等灌水条件下,滴灌小麦-玉米蒸散耗水总量为777.93mm,其中小麦耗水占45.8%,玉米耗水占54.2%,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耗水量为188.03mm,占1年2作耗水总量的24.2%,玉米拔节期和抽雄期耗水量为235.42mm,占1年2作耗水总量的30.26%;1年2作滴灌小麦-玉米全生育期平均耗水强度为4.25mm/d,其中小麦、复播玉米平均耗水强度分别为3.93、4.57mm/d。不同天气状况下玉米蒸散耗水强度的差异大于小麦,玉米蒸散日变化具有明显"午休"现象。滴灌小麦-玉米受各气象因子的影响不同,春小麦和夏玉米蒸散强度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别表现为净辐射相对湿度30cm土壤水分总辐射光合辐射日平均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光合辐射净辐射30cm土壤水分总辐射风速日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36.
建立了了玛纳斯河流域农业灌溉需水预测模型,并以当地典型作物——膜下滴灌棉花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玛纳斯河流域农业灌溉需水预测模型,能够在较长时期内(20d左右)比较准确地预报膜下滴灌棉花的灌水日期和灌水量。该模型的特点是,首先采用气温的历史趋势值和实时修正值预测气温,然后根据气温预测参考作物腾发量,同时结合采用逐日变化的作物系数,实现灌溉预报。该模型所需数据少,方法简单,预测方便,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含盐量(0.14%(CK)、0.60%、0.80%、0.90%、1.00%)条件下,青储玉米光合特性及土壤水盐运动规律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土壤盐分含量越高其平均含水率越高,由含盐量为0.14%处理的12.30%增加到含盐量为1.00%处理的15.82%;从7月初到10月初,各处理0~40 cm土层盐分变化量依次为-0.03%、-0.08%、-0.12%、-0.14%、-0.17%,盐分变化率依次为-11.52%、-13.34%、-13.88%、-14.81%、-17.41%,所有处理0~40 cm土层处于脱盐状态;土壤盐分抑制青储玉米叶片气孔导度,因气孔限制因素,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等均下降,影响光系统的正常运行,导致玉米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降低。  相似文献   
38.
长期膜下滴灌对根区土壤盐分及棉花生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典型灌区内7个(试验设计两个研究区共14块棉田)不同膜下滴灌年限棉田盐分分布,尝试揭示长期膜下滴灌农田根区土壤中盐分演变趋势。两研究区均表现为,应用膜下滴灌技术棉田根区盐分随着该技术应用年限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且表现为滴灌<6a为迅速脱盐阶段,6~8a为平稳脱盐阶段,>8a为盐分稳定阶段。头年10月至翌年4月,膜下滴灌棉花根层盐分降低显著。滴灌棉田根层盐分的逐年降低,使得棉花根区生境得到改善,应用膜下滴灌技术5~7a内,其对棉花根层生境改良效果较明显,3~7a棉花成活率年均增幅大于26.75%、产量年均增幅超过19.57%。滴灌7~9a以上,棉花根层生境良好,成活率大于82%,产量超过5200.00kg/hm2。  相似文献   
39.
新疆典型绿洲棉秆还田对覆膜滴灌棉田残膜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探寻长期膜下滴灌棉田在采取棉秆还田后残膜的分布状况,于2016年棉花采摘后在应用膜下滴灌开始年份分别为2006年、2002年和1998年的3块棉田中采集土壤样品,然后进行棉秆粉碎还田,2017年对3块试验棉田再次进行取样,分析秸秆还田前后0~40 cm土层中残膜面积、质量及棉杆残留量。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前,3块试验田的地膜残留密度随覆膜年限增加逐年增加,棉田土壤处于严重污染状态;2)采取棉秆粉碎还田后,3个取样地块0~40 cm土壤中棉秆分布总体上呈现由上至下先增加后减少并在15~25 cm深度土壤中聚集分布的特点;3)秸秆还田后,3块取样棉田0~15 cm耕作层土壤中残膜面积占比58%以上、残膜质量占比60%以上,该层中面积>5~30 cm2和质量>50~100 mg残膜均增加显著,相对秸秆还田前的土壤残膜分别平均增加20%和10%左右。  相似文献   
40.
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发展经历了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和大面积应用三个阶段。"密、早、膜、矮、壮、高"栽培体系的建立等阶段性成果有力地保证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推广;因地制宜、多种毛管田间布置模式的发展适应了棉花种植方式的多样性;对棉花膜下滴灌水分蒸散特征、干旱诊断技术的深入研究为制定灌溉制度和进行科学的水分管理提供了依据,保证了膜下滴灌技术的高效应用;施肥推荐系统和水分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增强了棉花膜下滴灌管理的目标性;各级职能部门的重视有力地推动了膜下滴灌技术的发展。当前棉花膜下滴灌技术需解决主要问题有:加快膜下滴灌技术普及与培训;加大对膜下滴灌技术推广的政策扶持力度,调整水价,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继续深入研究棉花膜下滴灌灌溉制度和施肥技术,提高肥水利用效率;加强地下滴灌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