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3篇
  15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2020年7月-9月,在广东德庆县田间调查广佛手黄龙病并采集疑似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对广佛手样品进行检测,对检测出有黄龙病的样品进行症状描述与系统分析,同时,对染病广佛手带果枝条(老叶、近果叶、嫩叶、果帝、橘络)的病原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并以同一产地且树龄一致的感染黄龙病贡柑枝条同样部位为对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感染黄龙病的广佛手叶片普遍表现为斑驳/黄化、叶片革质、叶片细小等症状,未发现二级缺锌症状;感染黄龙病果实则主要表现为果实变小、硬化、畸形、果蒂变黄、果实基部黄化的症状,暂未发现“红鼻子果”症状,叶片和果实中均存在无症状感染的现象;染病广佛手枝条中的病原时空分布是动态变化的,但与贡柑不同,随着果实成熟“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并未在果实橘络中大量富集;与贡柑相比,染病广佛手同一时期同一部位的CLas浓度普遍较低,说明广佛手可能具有一定的耐病性。  相似文献   
52.
本研究以感染黄龙病的年桔枝条(组)和果实为材料,通过定量Real-time PCR分析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在染病年桔枝条(组)及果实桔络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同一染病枝条(组)中CLas呈不均匀分布,只有果实组织(果蒂、果实中心柱和桔络)能稳定检测到CLas,且果实桔络部位的CLas浓度最高,显著高于其他部位组织(当年生叶中脉、当年生枝韧皮部、2年生及以上枝韧皮部)的CLas浓度。CLas在同一条桔络中的分布亦不均匀,其中,中端片段的CLas含量显著高于前端片段和后端片段(每条桔络从果蒂端起长1.5 cm的片段记为“前端片段”,此后每1.5 cm长的片段依次记为“中端片段”“中后端片段”“后端片段”),前端片段和后端片段的CLas含量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CLas在柑桔植株中的转运与增殖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互花米草中温厌氧发酵木质纤维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对互花米草中温(35℃)厌氧发酵前后木质纤维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茎秆的生物降解主要发生在维管束组织部位,而薄壁细胞是一种生物难降解组织;发酵60 d后互花米草木质素的相对含量升高,木质素官能团所对应的FTIR光谱的特征峰的峰强与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所对应的特征峰的峰强的比值是发酵前的2倍以上;厌氧发酵使互花米草的结晶度有所降低,由发酵前的0.510降到了0.479。总之,木质素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包裹作用,以及纤维素的结晶结构是影响互花米草厌氧生物转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究广东省不同地区柑橘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的种内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情况;评价用多基因位点分析柑橘黄龙病菌遗传多样性的科学性。【方法】基于原噬菌体区域(SC1、SC2和PJXGC)、转座子位点(CLIBASIA_05620~CLIBASIA_05625)和短串联重复序列STR1(CLIBASIA_03080)、STR12(CLIBASIA_01215)6个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对来自广东省10个市(县)的176个黄龙病样品进行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基于噬菌体类型鉴定出6组菌株,其中携带Type II类型原噬菌体的菌株为优势种群(85.23%);基于转座子位点鉴定出4种类型菌株,含有缺失MCLas-A类型转座子的B350片段的菌株为优势种群(76.70%);基于短串联重复序列STR1和STR12分别鉴定出9和10类菌株,且STR1位点上含有3个"CAGT"串联重复的菌株为优势种群(56.82%);STR12位点上多态性条带分布不集中,没有优势条带类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湛江、茂名和深圳的种群与其他地区种群的差异较大,而清远和梅州的黄龙病菌种群关系较近。【结论】基于不同位点和基于所有位点所得的聚类结果不尽相同,说明利用单个或单种基因位点对黄龙病菌进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5.
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 cv. chachiensis)在广东新会地区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果皮可制作陈皮,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茶枝柑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 HLB)发生历史悠久,危害严重,而目前尚无对感染黄龙病的茶枝柑症状描述及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分布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采集广东新会感染CLas茶枝柑枝条和果实,对感病的茶枝柑叶片及果实的典型症状进行观察,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quantitative PCR,qPCR)分析CLas在茶枝柑枝条不同部位及果实橘络中的分布规律,为筛选高浓度CLas材料提供依据。观察发现感染CLas的茶枝柑叶片呈现斑驳黄化症状,新叶尤为严重;感染CLas的茶枝柑果实表现出典型的“红鼻子”果症状,果实畸形形状不对称,种子败育。病原定量分析表明,CLas在同一染病茶枝柑枝条中呈不均匀分布:果实中轴组织中的CLas含量最高,为(2 770 162.87±544 972.11)个,其次为橘络(2 721 335.84±528 77...  相似文献   
56.
柑橘黄龙病是我国柑橘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由限制于韧皮部的难培养细菌 “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所引起。年桔是广东优势品种之一,近年来受黄龙病危害造成种植面积大幅缩减。本研究以感染黄龙病的年桔枝条和果实为材料,通过定量Real-time PCR分析CLas在染病年桔枝条及果实橘络中的分布规律。感染黄龙病年桔枝条的新梢普遍表现为叶片斑驳与黄化,但有部分染病枝条的新梢无明显症状,同时染病年桔枝条严重落叶。感染黄龙病年桔果实主要表现为小果、果实畸形、种子败育及“红鼻子果”的症状。定量结果表明,在同一染病年桔枝条中CLas呈不均匀分布的规律。除果实组织(果蒂、果实中轴和橘络)中能稳定检测到CLas外,新梢(新叶和新梢韧皮部)和主干韧皮部并不一定都能检测到CLas。统计分析表明,在同一染病年桔枝条中果实橘络部位的CLas浓度最高(103,360 ± 23,280)且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中的CLas浓度(P < 0.05)。此外,通过对同一橘络不同片段(每1.5 cm)中的CLas进行定量发现,CLas在同一橘络中的分布亦不均匀,其中以中前端(1.5-3.0cm)片段组织中的CLas含量最高(22,654,615 ± 4,528,014),且显著高于前端(0-1.5cm,10,423,214 ± 2,059,265)和后端(4.5-6.0cm,3,114,303 ± 1,133,173)(P < 0.05)。本研究得到的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CLas在柑橘植株中的转运与增殖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7.
[背景]在中国,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是由候选韧皮部杆菌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所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严重威胁着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前期研究表明CLas全基因组上鉴定出3种单独类型的原噬菌体基因序列,而广东黄龙...  相似文献   
58.
 柑橘黄龙病是柑橘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由目前还无法分离培养的候选韧皮部杆菌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 CLas)引起的。早期研究表明CLas在染病柑橘植株内的分布并不均匀。为进一步探究CLas在染病枝条及果实内的空间分布规律,本研究以感染黄龙病的贡柑(带果实)枝条为材料,利用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 qPCR)分析同一枝条不同部位及果实橘络中的CLas浓度。结果表明,带果贡柑枝条不同部位的CLas分布不均匀且以果实橘络部位的CLas浓度最高(15 487.6 CLas cells/ng总DNA)。通过对同一橘络不同片段长度(每1.5 cm)中的CLas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同一橘络中的CLas同样呈不均匀分布(CLas个数范围:12 407~10 271 089)。此外,定量分析发现黄龙病引起的畸形果大小两侧橘络中的CLas浓度差异不显著。该结果可为探究CLas在柑橘枝条及果实中的转运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基于原噬菌体类型的我国柑橘黄龙病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柑橘黄龙病是柑橘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由难培养的候选韧皮部杆菌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 CLas)引起。目前,已报道的与CLas相关的原噬菌体有3种,并且不同的CLas样品中可以检测到不同类型的原噬菌体或不同类型的组合。本研究基于原噬菌体类型特异引物对从我国南方8省收集的548个黄龙病样品进行原噬菌体类型的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原噬菌体类型,在548个样品中共鉴定了7种类型的菌株,分别为Type 1(7.12%)、Type 2(60.22%)、Type 3(3.83%)、Type 1+Type 2(3.28%)、Type 1+Type 3(17.34%)、Type 1+Type 2+Type 3(3.47%)和None类型(不含上述3种类型原噬菌体)(4.74%),其中只携带Type 2类型原噬菌体菌株为华南地区优势种群。此外,基于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对我国南方地区的CLas种群进行种群结构分析发现,我国南方地区的CLas种群可以分为3个组,即I组(广东、江西、广西、福建)、II组(浙江和湖南)以及III组(云南和海南),其中I组和II组又可聚为一大组。该结果可为研究我国柑橘黄龙病流行规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0.
为了优化小叶榕抗菌活性内生菌的发酵条件,提高其发酵液生物量和抗菌物质的量。笔者采用单因子试验对小叶榕内生细菌QYPT-B01菌株发酵条件优化,确定了QYPT-B01菌株在本试验中的最优发酵条件为:玉米粉3%,豆饼粉4%,K2HPO4·3H2O 0.3%,初始pH 8.0,装液量30%,接种量1%,摇床转速160 r/min,培养温度34℃。在上述条件下培养48 h,发酵液中生物量达到峰值,测得OD值为7.95,与优化前相比较,OD值提高了52.0%(优化前OD值为5.23)。培养72 h,抗菌物质产量达到峰值,此时发酵滤液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6.42 mm,与优化前相比较,抑菌圈直径提高了13.5%(优化前抑菌圈直径为23.28 mm)。在优化的发酵条件下,QYPT-B01菌株发酵液的生物量和抗菌物质的量均有明显增多,为后续分离纯化、鉴定其发酵滤液中的抗菌物质,探究其抑菌机制,开发生防菌剂或新型抗生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